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車輪去毛刺裝置,由機架、氣缸、電機、轉角缸等組成,兩個下毛刷以相同的轉速不同的轉向自轉,同時下電機①帶動它們公轉;同樣兩個上毛刷也以相同的轉速不同的轉向自轉,同時上電機①帶動它們公轉;本發明專利技術在使用中能夠使自轉毛刷在各自最大線速度下,接觸到車輪背腔上所能刷到的所有部位;不僅避免了傳統大圓盤毛刷中心線速度低,法蘭邊角位置毛刺處理效果不好的問題,而且避免了傳統圓盤毛刷刷毛刺時頻繁換向,對電機造成的不利影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機械加工裝置,具體地說涉及金屬去毛刺裝置。
技術介紹
在鋁合金車輪的生產過程中,有效、快速、理想的去除機加工之后背腔及正面各個位置的毛刺是及其重要的工序;不僅要保證滿足生產節拍要求,同時去除效果也要滿足涂裝工序的漆膜實驗標準;由于此標準相當嚴格,加之現有刷毛刺方式存在很多問題,因此目前所有的車輪生產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進行重點部位的打磨。人工打磨效率低,且用人成本的不斷上升,使得這種處理方式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所以迫切需要一種新型的車輪去毛刺裝置,來減輕打磨工人勞動強度,提高打磨效率和質量,使各種造型輪轂的各個窗口,各個部位,在各個方向及所有邊角都可以被有效均勻的鈍化,保證涂裝工 序鹽霧實驗通過率。現有技術中的車輪去毛刺裝置,毛刷中心線速度低,法蘭邊角位置毛刺處理效果不好,圓盤毛刷刷毛刺時頻繁換向,對電機造成不利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車輪去毛刺裝置,由機架、抬升氣缸、下電機 、連接架、下板 、軸 、軸承座 、導電滑環、下板 、伺服滑臺 、轉角缸、定位板、下電機S)、下毛刷(D、防塵罩、上毛刷 、軸;2)、軸承座2)、上電機 、軸 、上導向柱、軸承座@、上板 、上電機 、升降氣缸、上電機 、上板 、軸承座@、軸@、上毛刷 、下毛刷 、下電機 、伺服滑臺②.、下導向柱、下導向套、以及上進給氣缸組成。兩個抬升氣缸固定在機架的底板上,抬升氣缸輸出桿與下板 鉸接,下板0)上端固定有軸承座 ,下端通過連接架固定有下電機 。導電滑環固定在軸 上,軸 通過軸承固定在軸承座 中,其上端與下板 固定,下端與下電機 的輸出軸連接。下板¢)通過固定其上的四個下導向套和固定在在機架的底板和中間板之間的四根下導向柱實現上下運動的導向。下電機 通過伺服滑臺I)固定在下板S)的上端面、下電機 通過伺服滑臺2)固定在下板 的上端面。下電機@與下毛刷 連接,下電機 與下毛刷@連接。定位板上固定兩個轉角缸,實現車輪的夾緊定位功能,通過更換定位板可以適應不同尺寸車輪的定位功能。機架頂端固定升降氣缸,兩個升降氣缸的輸出桿與防塵罩的頂端鉸接;通過固定在防塵罩頂端的四根上導向柱實現防塵罩的上下運動。上板 的上端固定有上電機@和上電機2),下端固定軸承座 和軸承座@。上電機通過軸2)與上毛刷5)連接,上電機 通過軸④與上毛刷 連接;上電機 和上電機 分別通過軸@和軸@實現上毛刷(D和上毛刷 的轉動。上電機(D固定在上板CD的上端,軸承座 固定在上板D下端,軸2)的下端固定在上板 ;固定在上板 頂端的兩個上進給氣缸實現上電機 以及上毛刷 和上毛刷@的上下運動。電機:S和下電機 分別帶動下毛刷 和下毛刷 以相同的轉速不同的轉向自轉,同時下電機 帶動它們以較低的轉速始終以一個方向公轉;同樣上電機@和上電機 分別帶動上毛刷 和上毛刷@以相同的轉速不同的轉向自轉,同時上電機 帶動它們以較低的轉速始終以一個方向公轉。實際使用時,將車輪放置到定位板中間的卡槽上,并且兩個轉角缸將其壓緊,實現車輪的固定;升降氣缸使防塵罩落下,同時抬升氣缸將兩個下毛刷壓向車輪的背腔,上進給氣缸將兩個上毛刷壓向車輪的正面并實施一定的壓力;兩個下毛刷以相同的轉速不同的轉向自轉,同時下電機 帶動它們公轉;通過伺服滑臺 和伺服滑臺@可以實現下毛刷 和下毛刷 位置的調整,從而可以適應不同尺寸的車輪。同樣兩個上毛刷也以相同的轉速不同的轉向自轉,同時上電機 帶動它們公轉。本專利技術在使用中能夠使自轉毛刷在各自最大線速度下,接觸到車輪上所能刷到的所有部位;不僅避免了傳統大圓盤毛刷中心線速度低,法蘭邊角位置毛刺處理效果不好的問題,而且避免了傳統圓盤毛刷刷毛刺時頻繁換向,對電機造成的不利影響;同時具有自動化程度高、工藝先進、通用性強、去除效果好、效率高、性能安全穩定的特點。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車輪去毛刺裝置的主視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車輪去毛刺裝置兩個上刷的主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車輪去毛刺裝置兩個伺服滑臺的俯視圖。圖中,I 一機架、2 —抬升氣缸、3 —下電機¢)、4 一連接架、5 —下板(D、6 —軸(D、7 一軸承座yj、8 —導電滑環、9 一下板5)、10 一伺服滑臺ID >11 一轉角缸、12 一定位板、13 —下電機S)、14 一下毛刷(D、15 —防塵罩、16 —上毛刷5)、17 —軸 、18 —軸承座 、19 一上、電機@、20 —軸@、21 —上導向柱、22 —軸承座 、23 —上板 、24 —上電機 、25 —升降氣缸、26 —上電機 、27 —上板3)、28 —軸承座@.、29 —軸:3)、30 —上毛刷S)、31 —下毛刷 >32 一下電機@、33 —伺服滑臺^、34 —下導向柱、35 —下導向套。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說明依據本專利技術提出的具體裝置的細節和工作情況。本專利技術車輪去毛刺裝置,由機架I、抬升氣缸2、下電機 3、連接架4、下板 5、軸 6、軸承座¢) 7、導電滑環8、下板;D 9、伺服滑臺 10、轉角缸11、定位板12、下電機 13、下毛刷 14、防塵罩15、上毛刷¢) 16、軸2) 17、軸承座;5) 18、上電機3) 19、軸@ 20、上導向柱21、軸承座;D 22、上板 23、上電機 24、升降氣缸25、上電機 26、上板 27、軸承座@ 28、軸@ 29、上毛刷@ 30、下毛刷@ 31、下電機 32、伺服滑臺 33、下導向柱34、下導向套35、以及上進給氣缸36所組成。兩個抬升氣缸(2 )固定在機架(I)的底板上,抬升氣缸(2 )輸出桿與下板(D (5 )鉸接,下板 (5)上端固定有軸承座 (7),下端通過連接架(4)固定有下電機 (3)。導電滑環(8)固定在軸 (6)上,軸 (6)通過軸承固定在軸承座 (7)中,其上端與下板 (9)固定,下端與下電機 (3)的輸出軸連接。下板(D 5通過固定其上的四個下導向套35和固定在在機架I的底板和中間板之間的四根下導向柱34實現上下運動的導向。下電機@(13)通過伺服滑臺(D (10)固定在下板 (9)的上端面、下電機 (32)通過伺服滑臺@ (33)固定在下板;D (9)的上端面。下電機@ (13)與下毛刷 (14)連接,下電機@ (32)與下毛刷 (31)連接。 定位板(12)上固定兩個轉角缸(11),實現車輪的夾緊定位功能,通過更換定位板(12)可以適應不同尺寸車輪的定位功能。機架(I)頂端固定升降氣缸(25),兩個升降氣缸(25)的輸出桿與防塵罩(15)的頂端鉸接;通過固定在防塵罩(15)頂端的四根上導向柱(21)實現防塵罩(15)的上下運動。上板@(27)的上端固定有上電機@ (19)和上電機 (26),下端固定軸承座 (18)和軸承座④(28)。上電機 (19)通過軸@ (17)與上毛刷(16)連接,上電機 (26)通過軸@ (29)與上毛刷 (30)連接;上電機 19和上電機D 26分別通過軸 17和軸@ 29實現上毛刷 16和上毛刷;D 30的轉動。上電機 (24)固定在上板;D (23)的上端,軸承座 (22)固定在上板5) (23)下端,軸 (20)的下端固定在上板 (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車輪去毛刺裝置,由機架(1)、抬升氣缸(2)、下電機?(3)、連接架(4)、下板(5)、軸(6)、軸承座(7)、導電滑環(8)、下板(9)、伺服滑臺(10)、轉角缸(11)、定位板(12)、下電機(13)、下毛刷(14)、防塵罩(15)、上毛刷(16)、軸(17)、軸承座(18)、上電機(19)、軸(20)、上導向柱(21)、軸承座(22)、上板(23)、上電機(24)、升降氣缸(25)、上電機(26)、上板(27)、軸承座(28)、軸(29)、上毛刷(30)、下毛刷(31)、下電機(32)、伺服滑臺(33)、下導向柱(34)、下導向套(35)、上進給氣缸組成,其特征在于:兩個抬升氣缸(2)固定在機架(1)的底板上,抬升氣缸(2)輸出桿與下板(5)鉸接,下板(5)上端固定有軸承座(7),下端通過連接架(4)固定有下電機(3);導電滑環(8)固定在軸(6)上,軸(6)通過軸承固定在軸承座(7)中,其上端與下板(9)固定,下端與下電機(3)的輸出軸連接;下電機(13)通過伺服滑臺(10)固定在下板(9)的上端面、下電機(32)通過伺服滑臺(33)固定在下板(9)的上端面;下電機(13)與下毛刷(14)連接,下電機(32)與下毛刷(31)連接;定位板(12)上固定兩個轉角缸(11),機架(1)頂端固定升降氣缸(25),兩個升降氣缸(25)的輸出桿與防塵罩(15)的頂端鉸接;上板(27)的上端固定有上電機(19)和上電機(26),下端固定軸承座(18)和軸承座(28);上電機(19)通過軸(17)與上毛刷(16)連接,上電機(26)通過軸(29)與上毛刷(30)連接;上電機(24)固定在上板(23)的上端,軸承座(22)固定在上板(23)下端,軸(20)的下端固定在上板(27)。2012105656569100001dest_path_image002.jpg,272325dest_path_image002.jpg,667534dest_path_image002.jpg,793491dest_path_image002.jpg,2012105656569100001dest_path_image004.jpg,678270dest_path_image002.jpg,758353dest_path_image004.jpg,957253dest_path_image002.jpg,688449dest_path_image002.jpg,681812dest_path_image004.jpg,747726dest_path_image004.jpg,750317dest_path_image004.jpg,dest_path_image006.jpg,149069dest_path_image006.jpg,313334dest_path_image002.jpg,928861dest_path_image002.jpg,469563dest_path_image006.jpg,909772dest_path_image004.jpg,dest_path_image008.jpg,323567dest_path_image008.jpg,849226dest_path_image004.jpg,193620dest_path_image004.jpg,743462dest_path_image006.jpg,515109dest_path_image004.jpg,528064dest_path_image002.jpg,410570dest_path_image002.jpg,576103dest_path_image002.jpg,580968dest_path_image002.jpg,18903dest_path_image002.jpg,16683dest_path_image002.jpg,223674dest_path_image002.jpg,399440dest_path_image004.jpg,137720dest_path_image002.jpg,362028dest_path_image004.jpg,751421dest_path_image002.jpg,81777dest_path_image004.jpg,743572dest_path_image006.jpg,833887dest_path_image004.jpg,15470dest_path_image004.jpg,283771dest_...
【技術特征摘要】
1.車輪去毛刺裝置,由機架(I)、抬升氣缸(2)、下電機C(3)、連接架(4)、下板(£(5)、 軸1〔6)、軸承座¢(7)、導電滑環(8)、下板e (9)、伺服滑臺r ( ο)、轉角缸(11)、定位板 (12)、下電機£( 13)、下毛刷t( 14)、防塵罩(15)、上毛刷¢(16)、軸e( 17)、軸承應2 (18)、 上電機 (19)、軸O (20)、上導向柱(21)、軸承座(2 (22)、上板C (23)、上電機C (24)、升降氣缸(25)、上電機二 C26)、上板 (27)、軸承座 (28)、軸 (29)、上毛刷SU30)、下毛刷O (31)、下電機 (32)、伺服滑臺 (33)、下導向柱(34)、下導向套(35)、上進給氣缸組成,其特征在于兩個抬升氣缸(2)固定在機架(I)的底板上,抬升氣缸(2)輸出桿與下板C (5)鉸接, 下板¢(5)上端固定有軸承座C (7),下端通過連接架(4)固定有下電機3);導電滑環(8)固定在軸(E (6)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薛博文,郭建東,任彥朝,劉偉東,
申請(專利權)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