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研磨機進給平臺及其研磨機,該研磨機進給平臺包括一底座上設置一鞍座;鞍座設有導軌及油汽壓缸,用以驅動設置在其上的一Y軸向平臺前后移動;Y軸向平臺設有導軌及油汽壓缸,用以驅動設置在其上的一X軸向平臺左右橫移;X軸向平臺設有導軌及油汽壓缸,用以驅動設置在其上的一Z軸向平臺進行升降;Z軸向平臺上設置一驅動裝置及一回轉平臺,通過驅動裝置帶動回轉平臺進行旋轉;由此組成研磨機進給平臺,并可將研磨機進給平臺設置在研磨機前側,進而組成設有研磨機進給平臺的研磨機,達到自動化進給及可設定各種動作的功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研磨機進給平臺及其研磨機,尤其指應用在精密鑄造產品的毛邊與澆道磨除作業的研磨機進給平臺及其研磨機設計。
技術介紹
現有的精密鑄造完成的產品,都是連接在澆道上,必須將鑄件產品從澆道處切割分離。然而采用切割方式取下鑄件產品時,其表面仍會留下小段的澆道,有時也可能發生一些毛邊,因此必須再使用研磨機將澆道及毛邊磨除,以確保鑄件產品的品質。傳統磨除澆道及毛邊的方式有多種,一般是由工人手持鑄件產品靠向砂輪機(例如公告第M380858號所示的研磨機),將澆道及毛邊磨除。但是,這種方法會因工人的技術能力影響品質的統一性,因為每次徒手將鑄件產品靠向砂輪機進行研磨,其動作不能保持相同,同理品質也參差不齊。而且,由工人手持鑄件產品靠向砂輪機,必需經過一段時間的技能訓練,并不是一般人能容易上手的。再者,即使受過相當的訓練,仍然可能因失誤而導致手部接觸砂輪而受傷。為此,現有的技術手段曾提出一種自動進料的鑄物毛邊研磨機送料回轉裝置(公告第340434號),然而上述回轉裝置的作動方式只能上下升降及回轉,對于結構復雜的精密鑄件而言,已經不符合時下的需求,亟待更新的進給平臺設計。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研磨機進給平臺及其研磨機,進而達到自動化進給及可設定各種研磨動作的目的,并達到提升生產效率及安全作業環境等功效。本技術的研磨機進給平臺,包括一底座。一鞍座,設置于該底座上,其包括一第一座體、至少一第一導軌,及一第一油汽壓缸;該第一座體結合于該底座上,該第一導軌水平地結合于該第一座體。一 Y軸向平臺,設置于該鞍座上,其包括一第二座體、至少一第二導軌,及一第二油汽壓缸;該第二座體活動地結合于該第一導軌,該第二導軌水平地結合于該第二座體;上述該鞍座的第一油汽壓缸的一作用端連結于該第二座體。一X軸向平臺,設置于該Y軸向平臺上,其包括一第三座體、至少一第三導軌,及一第三油汽壓缸;該第三座體活動地結合于該第二導軌,該第三導軌及該第三油汽壓缸垂直地結合于該第三座體;上述該Y軸向平臺的第二油汽壓缸的一作用端連結于該第三座體。一 Z軸向平臺,設置于該X軸向平臺上,其包括一第四座體,該第四座體活動地結合于該第三導軌;上述該X軸向平臺的第三油汽壓缸的一作用端連結于該第四座體。一驅動裝置,設置于該Z軸向平臺的第四座體上,其包括一分度裝置及一連結于該分度裝置的馬達;及一回轉平臺,該回轉平臺結合于該分度裝置上,該回轉平臺被該分度裝置帶動旋轉。優選地,所述的研磨機進給平臺,該鞍座的第一座體為U形座,該鞍座設有兩個平行的第一導軌,該第一導軌設置于該鞍座的U形座上。優選地,所述的研磨機進給平臺,該Y軸向平臺的第二座體為U形座,該Y軸向平臺設有兩個平行的第二導軌,該第二導軌設置于該Y軸向平臺的U形座上。優選地,所述的研磨機進給平臺,該X軸向平臺的第三座體為U形座,該X軸向平臺設有兩個平行的第三導軌,該第三導軌設置于該X軸向平臺的U形座上。優選地,所述的研磨機進給平臺,該第一導軌、該第二導軌及該第三導軌為圓桿。優選地,所述的研磨機進給平臺,該Y軸向平臺的第二座體設有套置于該第一導軌的第二滑座。優選地,所述的研磨機進給平臺,該X軸向平臺的第三座體設有套置于該第二導軌的第三滑座。優選地,所述的研磨機進給平臺,該回轉平臺為一平板,該平板設有多個治具固定部。優選地,所述的研磨機進給平臺,還包括至少一安裝于該治具固定部的治具。優選地,所述的研磨機進給平臺,還包括至少一安裝于該治具固定部的旋轉治具,該旋轉治具包括一固定座,一轉動地設置在該固定座的齒輪,一連結于該齒輪一端的旋轉元件,一結合于該固定座的驅動裝置,及一連接于該驅動裝置的齒條,該齒條嚙合在齒輪上。本技術還提供一種設有上述研磨機進給平臺的研磨機,包括一研磨機及至少一座該研磨機進給平臺,其中該研磨機設有一砂輪;及該研磨機進給平臺設置于該研磨機的前側,且該研磨機進給平臺的回轉平臺鄰靠于該砂輪。有選地,所述的設有有研磨機進給平臺的研磨機,該研磨機設有兩個砂輪,及兩座設置于該研磨機前側的該研磨機進給平臺,各研磨機進給平臺的回轉平臺鄰靠于該砂輪。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術的研磨機進給平臺及其研磨機,能夠提供將精密鑄造完成的產品夾置在回轉平臺上,通過回轉平臺將產品輸送到砂輪,將產品上多余的毛邊及澆道部位磨除,進而達到自動化進給、提升生產效率及安全作業環境等功效。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研磨機進給平臺的組合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研磨機進給平臺的分解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研磨機進給平臺的移動動作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研磨機進給平臺的升降動作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組成研磨機的俯視及回轉動作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組成研磨機的前視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組成研磨機的側視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旋轉治具的安裝狀態立體示意圖。圖9為本技術旋轉治具的安裝狀態俯視示意圖。圖10為本技術旋轉治具的剖面示意圖。圖11為本技術旋轉治具的動作示意圖。圖12為本技術另一旋轉治具的安裝側視示意圖。圖13為本技術另一旋轉治具的安裝俯視示意圖。圖14為本技術另一旋轉治具的動作示意圖一。圖15為本技術另一旋轉治具的動作示意圖二。部件名稱10研磨機進給平臺;I底座;11控制箱;12工作臺;13懸臂;2鞍座;21第一座體;22第一導軌;23第一油汽壓缸;3 Y軸向平臺;31第二座體;32第二導軌;33第二油汽壓缸;34第二滑座;4 X軸向平臺;41第三座體;42第三導軌;43第三油汽壓缸;44第三滑座;5 Z軸向平臺;51第四座體;52第四滑座;6驅動裝置;61分度裝置;62馬達;I回轉平臺;71治具固定部;8治具;8a旋轉治具;81固定座;82齒輪;83旋轉元件;831轉盤;84驅動裝置;85齒條;86快速夾具;20研磨機;201砂輪。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術并能予以實施,但所舉實施例不作為對本技術的限定。如圖I及圖2所示,本技術的研磨機進給平臺,研磨機進給平臺10較佳的實施例包括一底座I、一鞍座2、一 Y軸向平臺3、一 X軸向平臺4、一 Z軸向平臺5、一驅動裝置6及一回轉平臺7,其中該底座I可為圖示所示的矩型座體或其他型體,底座I內部可供設置油壓系統及電氣設備等,而且其一側可以設置一控制箱11,其前側可設有一工作臺12。其中,如圖I所示,該控制箱11可直接結合在底座I的一側,或如圖8所示結合在一懸臂13上,使控制箱11位于研磨機進給平臺上方。該鞍座2設置于底座I上,其包括一第一座體21、至少一第一導軌22,及一第一油汽壓缸23 ;其中,第一座體結合于底座I上,第一導軌22水平地結合于第一座體21上,而第一油汽壓缸23水平地結合于第一座體21的一端,使第一油汽壓缸23的一作用端(第一油汽壓缸23的芯軸)延伸到第一座體21中。該Y軸向平臺3設置于鞍座2上,其包括一第二座體31、至少一第二導軌32,及一第二油汽壓缸33 ;其中,第二座體31活動地結合于鞍座2的第一導軌22,使第二座體31能沿著第一導軌22前后移動;第二導軌32水平地結合于第二座體31上;而第二油汽壓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研磨機進給平臺,其特征在于,該研磨機進給平臺包括:一底座;一鞍座,設置于該底座上,其包括一第一座體、至少一第一導軌,及一第一油汽壓缸;該第一座體結合于該底座上,該第一導軌水平地結合于該第一座體;一Y軸向平臺,設置于該鞍座上,其包括一第二座體、至少一第二導軌,及一第二油汽壓缸;該第二座體活動地結合于該第一導軌,該第二導軌水平地結合于該第二座體;上述該鞍座的第一油汽壓缸的一作用端連結于該第二座體;一X軸向平臺,設置于該Y軸向平臺上,其包括一第三座體、至少一第三導軌,及一第三油汽壓缸;該第三座體活動地結合于該第二導軌,該第三導軌及該第三油汽壓缸垂直地結合于該第三座體;上述該Y軸向平臺的第二油汽壓缸的一作用端連結于該第三座體;一Z軸向平臺,設置于該X軸向平臺上,其包括一第四座體,該第四座體活動地結合于該第三導軌;上述該X軸向平臺的第三油汽壓缸的一作用端連結于該第四座體;一驅動裝置,設置于該Z軸向平臺的第四座體上,其包括一分度裝置及一連結于該分度裝置的馬達;及一回轉平臺,該回轉平臺結合于該分度裝置上,該回轉平臺被該分度裝置帶動旋轉。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蕭于盛,
申請(專利權)人:蕭于盛,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