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轉接器(100)具備左眼用光學系統(OL)、右眼用光學系統(OR)。左眼用光學系統(OL)為用于形成從第一視點觀察到的第一光學像的光學系統,將來自被拍攝體的光向單軸光學系統(V)引導。右眼用光學系統(OR)為用于形成從與第一視點不同的第二視點觀察到的第二光學像的光學系統,將來自被拍攝體的光向單軸光學系統(V)引導。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透鏡單元。
技術介紹
作為攝像裝置,已知有數碼照相機(digital still camera)或數碼攝影機(digital video camera)等數碼相機(digital camera)。數碼相機具有 CCD(ChargeCoupled Device :電荷 f禹合兀件)圖像傳感器或 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 :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傳感器等攝像元件。攝像元件將由光學系統形成的光學像轉換成圖像信號。這樣,能夠取得被拍攝體的圖像數據。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2-260890號公報近年來,拍攝立體圖像的攝像裝置的開發得到發展。立體圖像是指三維顯示用的圖像,包括具有視差的左眼用圖像及右眼用圖像。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裝置中,通過將兩臺相機并列來拍攝左眼用圖像及右眼用圖像。然而,在這樣的結構中,難以簡單地進行三維攝影。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進行三維攝影的透鏡單元。這里公開的透鏡單元用于將具有視差的第一光學像及第二光學像經由單軸光學系統形成在攝像元件上,并且具有第一光學系統和第二光學系統。第一光學系統為用于形成從第一視點觀察到的第一光學像的光學系統,將來自被拍攝體的光向單軸光學系統引導。第二光學系統為用于形成從與第一視點不同的第二視點觀察到的第二光學像的光學系統,將來自被拍攝體的光向單軸光學系統引導。在該透鏡單元中,由于通過由第一光學系統及第二光學系統構成的雙軸光學系統向單軸光學系統引導光,因此能夠將通常的二維攝影用的光學系統轉換成三維攝影用的光學系統。專利技術效果根據在此公開的透鏡單元,能夠容易地進行三維攝影。附圖說明圖1是攝影機單元的立體圖。圖2是攝影機單元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攝影機單元的光學系統的結構圖。圖4是攝影機的簡要結構圖。圖5是攝影機的框圖。圖6是有效圖像范圍的說明圖。圖7是收斂角及立體基線寬度的說明圖。圖8是3D轉接器的立體圖。圖9是3D轉接器的立體圖。圖10是3D轉接器的局部分解立體圖。圖11是上殼體及螺紋環單元17的分解立體圖。圖12是3D轉接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3是3D轉接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4是3D轉接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5是3D轉接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6是3D轉接器的分解立體圖。圖17是3D轉接器及蓋的分解立體圖。圖18是第一及第二棱鏡組的偏振角的說明圖。圖19是3D轉接器的立體圖(取下外裝部的狀態)。圖20是3D轉接器的分解立體圖(取下外裝部的狀態)。圖21是3D轉接器的立體圖(取下外裝部及前面板的狀態)。圖22是3D轉接器的主視圖(取下外裝部及前面板的狀態)。圖23是主體框的立體圖。圖24是主體框的分解立體圖。圖25是主體框的分解立體圖。圖26是中間透鏡框周邊的分解立體圖。圖27是棱鏡支承框周邊的分解立體圖。圖28是第一調整框周邊的分解立體圖。圖29是第一調整框的立體圖。圖30是第一前側支承孔及第一后側支承孔的結構圖。圖31是第一限制機構的主視圖。圖32是第二調整框周邊的分解立體圖。圖33是第二調整框的立體圖。圖34是主體框的仰視圖。圖35是第二前側支承孔及第二后側支承孔的結構圖。圖36是第二限制機構的主視圖。圖37是第三調整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38是第三調整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39是第三調整機構的立體圖(從下面觀察到的情況)。圖40是第二調整機構的仰視圖。圖41是操作機構及其周邊的分解立體圖。圖42是有效圖像區域的說明圖。圖43是有效圖像區域的說明圖。圖44是有效圖像區域的說明圖。圖45是左眼用光學像的結構圖。圖46是右眼用光學像的結構圖。圖47是左眼用光學像及右眼用光學像的結構圖。圖48是垂直相對偏差調整時的左眼用及右眼用光學像的說明圖。圖49是流程圖。圖50是流程圖。圖51是遮光板的俯視圖(其它實施方式)。圖52是垂直相對偏差調整時的左眼用及右眼用光學像的說明圖(其它實施方式)。圖53是通常攝影時的與圖52對應的圖(其它實施方式)。具體實施例方式(攝影機單元的概要)如圖1所示,攝影機單元I具備攝影機200 (攝像裝置的一例)、安裝在攝影機200上的3D轉接器100 (透鏡單元的一例)。如圖2所示,3D轉接器100構成為能夠相對于攝影機200裝拆。攝影機200具備具有光軸AO的單軸光學系統V。另一方面,3D轉接器100具備具有左眼光軸AL (第一光軸或第二光軸的一例)及右眼光軸AR (第一光軸或第二光軸的一例)的雙軸光學系統。在進行二維攝影時,僅通過攝影機200進行攝影,在進行三維攝影時,在攝影機200上安裝3D轉接器100來進行攝影。即,攝影機200能夠進行二維攝影也能夠進行三維攝影。3D轉接器100是用于通過攝影機200進行三維攝影的轉換透鏡,可裝拆地安裝在攝影機200的前框299上。前框299為了安裝廣角轉換透鏡或遠距轉換透鏡等光學部件而設置。3D轉接器100采用了利用左右一對光學系統在一個攝像元件上形成兩個光學像的并行攝影方式(也稱作sideby side方式并排方式)。通過將3D轉接器100安裝在攝影機200上,由此能夠將單軸光學系統V切換為能夠進行三維攝影的雙軸光學系統。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說明,將攝影機單元I的被拍攝體側稱為前,將攝影機單元I的與被拍攝體相反的一側稱為后,將攝影機單元I的通常姿態(以下,也稱為橫置拍攝姿態)下的鉛垂上側稱為上,將鉛垂下側稱為下。在攝影機單元I的通常姿態下,朝向被拍攝體而將右側稱為右,將左側稱為左。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對3D轉接器100及攝影機200設定三維正交坐標系。在以下的說明中,X軸方向是指與X軸平行的方向,Y軸方向是指與Y軸平行的方向,Z軸方向是指與Z軸平行的方向。如圖2所示,由于Y軸與光軸AO平行地設定,因此左眼光軸AL及右眼光軸AR與Y軸大致平行。另外,在左眼光軸AL及右眼光軸AR交叉的狀態下將與左眼光軸AL及右眼光軸AR平行的假想面設為基準平面時,Z軸方向與基準平面正交。進而,如圖3所示,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包含攝影機200的光軸AO及Z軸的假想面稱為中間基準面B。中間基準面B配置在左眼用光學系統OL及右眼用光學系統OR之間,被定義為左眼用光學系統OL與右眼用光學系統OR的中央。中間基準面B與左眼光軸AL及右眼光軸AR大致平行地配置。中間基準面B與X軸方向正交。換言之,左眼用光學系統OL及右眼用光學系統OR配置在相對于中間基準面B大致左右對稱的位置。另外,中間基準面B與前述的基準平面正交。基準平面也可以稱為與圖3的紙面平行的假想面。(攝影機的結構)如圖4所示,攝影機200具有視頻透鏡單元201、攝影機主體202。在本實施方式中,視頻透鏡單元201及攝影機主體202 —體地構成攝影機200。〈1:視頻透鏡單元201的結構>如圖4所示,視頻透鏡單元201為了形成被拍攝體的光學像而設置,具有光學系統V及驅動單元271。(I)光學系統V如圖3所不,光學系統V為具有光軸AO的單軸光學系統,具有第一透鏡組G1、第二透鏡組G2、第三透鏡組G3及第四透鏡組G4。第一透鏡組Gl配置在光學系統V中最接近被拍攝體的位置。第二透鏡組G2(變焦調整透鏡組的一例)為變焦調整用的透鏡組,設置成能夠沿著光軸A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7.26 JP 2010-1676441.一種透鏡單元,其用于將具有視差的第一光學像及第二光學像經由單軸光學系統形成在攝像元件上,所述透鏡單元的特征在于,具備第一光學系統,其用于形成從第一視點觀察到的所述第一光學像,并將來自被拍攝體的光向所述單軸光學系統引導;第二光學系統,其用于形成從與所述第一視點不同的第二視點觀察到的所述第二光學像,并將來自所述被拍攝體的光向所述單軸光學系統弓I導。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學系統包括第一負透鏡組,其具有負的光焦度;第一正透鏡組,其具有正的光焦度且配置在所述第一負透鏡組的與被拍攝體側相反的相反側;第一棱鏡組,其配置在所述第一負透鏡組的與所述被拍攝體側相反的相反側,所述第二光學系統具有第二負透鏡組,其具有負的光焦度;第二正透鏡組,其具有正的光焦度且配置在所述第二負透鏡組的與被拍攝體側相反的相反側;第二棱鏡組,其配置在所述第二負透鏡組的與所述被拍攝體側相反的相反側。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透鏡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透鏡組配置在所述第一負透鏡組與所述第一棱鏡組之間,所述第二正透鏡組配置在所述第二負透鏡組與所述第二棱鏡組之間。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透鏡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學系統及第二光學系統配置在相對于中間基準面大致對稱的位置,所述中間基準面被定義為所述第一光學系統及第二光學系統的中央,所述第一棱鏡組使所述第一正透鏡組的透射光以接近所述中間基準面的方式折射,所述第二棱鏡組使所述第二正透鏡組的透射光以接近所述中間基準面的方式折射。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透鏡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鏡組以向配置在所述透鏡單元的后方的單軸光學系統導入所述第一正透鏡組的透射光的方式使所述第一正透鏡組的透射光折射,所述第二棱鏡組以向配置在所述透鏡單元的后方的單軸光學系統導入所述第二正透鏡組的透射光的方式使所述第二正透鏡組的透射光折射。6.根據權利要求2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透鏡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透鏡組具有大致半圓形狀,所述第二正透鏡組具有大致半圓形狀。7.根據權利要求2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透鏡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負透鏡組的有效直徑比所述第一正透鏡組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向井俊郎,
申請(專利權)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