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一種自動裝配中豎直方向上圓柱狀工件裝配裝置,包括裝料主體、壓料桿與進料器;其中,進料器可在裝料主體外側壁上垂直移動,通過進料塊進行向下移動限位。進料塊上開有與裝料主體內部連通的進料通道。進料器中的工件可由進料器進入到進料通道中,隨進料通道進入到裝料主體內部,通過位于裝料主體內部的壓料桿下壓,使工件由進料主體底部的裝配口與安裝件間實現裝配。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為:裝置整體長度縮短,工件在安裝件上定位精確、結構簡單、容易實現。(*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自動裝配中豎直方向上圓柱狀工件裝配裝置
本技術涉及自動化裝配領域,具體來說,是一種自動裝配中用來在豎直方向 裝配圓柱狀工件的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的自動化裝備在柱體安裝過程中,涉及到精確定位時,柱體的安裝方向是一 個很重要的環節,水平放置柱體來進行安裝需要采用很多的輔助工具來完成裝配的精度需 求,因此豎直方向安裝圓柱狀工件是一個簡單有效的解決方式。現有的自動化安裝圓柱狀工件采用的豎直方式安裝的結構都是使用直線進給的 方式,柱體在安裝方向垂直下落,這樣的結構增加了安裝中的工序,使得安裝工步多,使用 的配套氣動元件和控制程序增多。柱體進入安裝通道后,進料器必須移開位置,這樣壓料桿 才能移動到柱體上方進行壓料,壓料完成,壓料桿移回原位,進料器再次移動到安裝通道上 方進料,如此往復工作必定對各個工位之間的配合精度要求很高,增加零配件的加工難度。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出一種自動裝配中豎直方向圓柱狀工件裝配裝 置,包括裝料主體、壓料桿與進料器。其中,裝料主體為筒狀結構,低端為錐形,且中心處開有裝配口 ;裝料主體外側壁 上具有進料塊;進料塊內部開有進料通道,進料通道與裝料主體內部連通,且向內側下方傾 斜。進料器包括支撐臺與進料管;支撐臺與裝料主體外側壁垂直方向滑動連接;進料 管一端與支撐臺上表面連接,且貫穿支撐臺上下表面;當進料器產生向下滑動到最大位移 時,支撐臺下表面與進料塊頂面貼合,且進料塊中的進料通道與進料管接通。所述壓料桿設置于裝料主體內部,與裝料主體內側壁間間隙配合;壓料桿頂部安 裝有把手。通過上述結構,在進料口中放入工件,工件向下滑落入進料通道;隨后將裝配口對 準圓柱狀工件的安裝位置后,向下垂直移動裝料主體與壓料桿,使裝配口靠近工件安裝位 置;此時通過提拉壓料桿使進料管中放入的工件向下滑落,進入到裝料主體內部,并滑落 入裝配口處,與裝配口間形成精密的間隙配合,由此通過下壓壓料桿,將工件壓入被安裝件 中,實現豎直方向工件的裝配。上述進料塊頂面向外側下方傾斜,進料通道的軸線與進料塊頂面垂直;支撐臺與 裝料主體滑動連接一端向上傾斜,進料管的軸線與支撐臺傾斜一端垂直。上述進料管的內 徑與進料通道內徑相等,且當進料器產生向下滑動最大位移時,進料塊中的進料通道與進 料管的軸線共線。本技術的優點在于1、本技術裝配裝置整體長度縮短,工件由裝料主體側面進入,進入裝料主體后自動成垂直狀態、定位精確、結構簡單、容易實現;2、本技術裝配裝置中進入裝料主體中的工件數量可控。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裝配裝置整體結構剖示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裝配裝置使用狀態剖示圖1 (裝配裝置與安裝件間位置關系以及圓柱狀工件設置方式);圖3為本專利技術裝配裝置使用狀態剖示圖2 (向下滑動裝料主體和壓料后狀態);圖4為本專利技術裝配裝置使用狀態剖示圖3 (圓柱狀工件最終滑落位置)。圖中1-裝料主體2-壓料桿3-進料器4-工件5-安裝件101-進料塊 102-裝配口103-進料通道201-把手301-支撐臺 302-進料管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本技術一種自動裝配中豎直方向上圓柱狀工件裝配裝置,裝料主體1、壓料桿 2與進料器3 ;其中,裝料主體I為筒狀結構,豎直設置,低端為錐形,且中心處開有裝配口 102 ;裝料主體I外側壁上具有與裝料主體I 一體化加工形成的進料塊101,進料塊101位于裝料主體I下部,頂面向外側下方傾斜。所述進料塊101內部開有進料通道103,進料通道103貫穿進料塊101,與裝料主體I內部連通,且向內側下方傾斜,使進料通道103的軸線與進料塊101頂面垂直。進料通道長度與圓柱狀工件長度相等。所述裝料主體I側面軸向上開有滑道,用來連接進料器3。進料器3包括支撐臺301與進料管302 ;支撐臺301水平設置,一端向上傾斜,傾斜角度與進料塊101頂面傾斜角度相等;另一用來連接外部設備。進料管302用來放置工件4 ;進料管302 —端與支撐臺301上表面連接,連接處位于支撐臺301傾斜一端,貫穿與支撐臺301上下表面,且進料管302的軸線與支撐臺301傾斜端表面垂直。支撐臺301傾斜端與裝料主體I側面上的滑道滑動連接,使整個進料器3可在裝料主體I外側面垂直方向上自由滑動,且通過進料塊101對進料器3向下滑動最大位移進行限位,當進料器3產生向下滑動最大位移時,支撐臺301傾斜端下表面與進料塊101頂面貼合,且進料塊101中的進料通道103與進料管302的軸線共線,由此進料管302中的工件4可向下滑落進入到進料通道103中,并由進料通道103滑落入裝料主體I內部,通過裝料主體I底部的錐形的錐度,最終使工件4滑落入裝配口 102中。所述壓料桿2設置于裝料主體I內部,為柱狀結構,頂部安裝有把手201 ;底端為錐形,且與裝料主體I底端錐形的錐角相等,由此使壓料桿2外側壁與裝料主體I內側壁可間隙配合。通過把手201下壓壓料桿2,將工件4壓入被安裝件5中。上述結構中,裝配口 102的直徑與進料通道103以及進料管302的內徑相等,均滿足與工件直徑間隙配的尺寸,由此使工件4可在安裝件上精確定位。本技術的工作過程為,將技術裝配裝置安裝在外部設備上,使其位于安裝件5上方,將裝配口 102對準圓柱狀工件4的安裝位置,向進料管302中放入多個工件4, 各個工件4在進料管中緊密排列,且通過自身重力沿進料管302內側壁向下滑落,使第一個 放入進料管301中的工件4進入到進料通道103中,如圖2所示。然后將裝料主體I和壓 料桿2共同沿側面的滑道向下移動,使裝配口 102靠近工件4的安裝位置,而進料器3保持 原位不動,如圖3所示,此時進料器3的進料管302端口與進料塊101中的進料通道103脫 離,由于裝料主體I外側壁的阻擋,使進料器3中的工件4不會脫落,此時進料塊101中的 進料通道103內留有一個工件4。隨后通過把手201將壓料桿2上抬示,使進料通道103 中的工件4滑落入裝料主體I內部,由于裝料主體I底面錐形的錐度,使工件4自動定位到 裝配口 102處,與裝配口 102間形成精密的間隙配合,由此使工件4精確對位到安裝件5上 工件4安裝位置上方,如圖4所示。最終,通過壓料桿2下壓,將工件4壓入被安裝件5中, 實現豎直方向工件4的裝配。權利要求1.一種自動裝配中豎直方向上圓柱狀工件裝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裝料主體、壓料桿與進料器; 其中,裝料主體為筒狀結構,低端為錐形,且中心處開有裝配口 ;裝料主體外側壁上具有進料塊;進料塊內部開有進料通道,進料通道與裝料主體內部連通,且向內側下方傾斜; 進料器包括支撐臺與進料管;支撐臺與裝料主體外側壁垂直方向滑動連接;進料管一端與支撐臺上表面連接,且貫穿支撐臺上下表面;當進料器產生向下滑動到最大位移時,支撐臺下表面與進料塊頂面貼合,且進料塊中的進料通道與進料管接通; 所述壓料桿設置于裝料主體內部,與裝料主體內側壁間間隙配合;壓料桿頂部安裝有把手。2.如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自動裝配中豎直方向上圓柱狀工件裝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塊位于裝料主體下部。3.如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自動裝配中豎直方向上圓柱狀工件裝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配口的直徑與進料通道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裝配中豎直方向上圓柱狀工件裝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裝料主體、壓料桿與進料器;?其中,裝料主體為筒狀結構,低端為錐形,且中心處開有裝配口;裝料主體外側壁上具有進料塊;進料塊內部開有進料通道,進料通道與裝料主體內部連通,且向內側下方傾斜;?進料器包括支撐臺與進料管;支撐臺與裝料主體外側壁垂直方向滑動連接;進料管一端與支撐臺上表面連接,且貫穿支撐臺上下表面;當進料器產生向下滑動到最大位移時,支撐臺下表面與進料塊頂面貼合,且進料塊中的進料通道與進料管接通;?所述壓料桿設置于裝料主體內部,與裝料主體內側壁間間隙配合;壓料桿頂部安裝有把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白冰雪,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奧思天成自動化控制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