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列車控制系統用應答器灌封裝置,包括底板、設置在底板上的蓋板及支架,支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底板上用于放置外殼,外殼上蓋有蓋板,外殼內用于放置封裝工件,所述蓋板上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孔。支架包括設置在底板一端的兩個第一立柱,底板另一端設置第二立柱,兩個第一立柱之間連接轉軸,轉軸連接兩個壓條,每個壓條的一端連接轉軸,另一端相應固定第一快速夾鉗,每個第一快速夾鉗下方對應設有第二立柱;蓋板固定在壓條上,壓條兩側的蓋板上設有第二快速夾鉗,第二快速夾鉗下方對應設有第三立柱。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灌封裝置,在蓋板的四周加有快速夾鉗,使灌封過程中周邊不易發生變形而漏料,具有使用穩定的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灌封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列車控制系統用應答器灌封裝置。
技術介紹
機車是牽引或推送鐵路車輛運行,而本身不裝載營業載荷的自推進車輛,俗稱火車頭。在機車上安裝天線,用于接收或發送信號,應答器為一個數據存儲器和發送器,用于地面給機車天線發送地面固定信息和可變信息,以確保機車的正常運行?,F有封裝過程中應答器周邊容易變形,造成應答器使用不穩定。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了一種封裝過程中應答器周邊不容易變形的列車控制系統用應答器灌封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列車控制系統用應答器灌封裝置,包括底板、設置在所述底板上的蓋板及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上用于放置外殼,所述外殼上蓋有所述蓋板,所述外殼內用于放置封裝工件,所述蓋板上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孔。所述支架包括設置在底板一端的兩個第一立柱,所述底板另一端設置有用于鎖緊快速夾鉗的第二立柱,所述兩個第一立柱之間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連接壓條,所述壓條為兩個,每個壓條的一端連接轉軸,另一端相應固定一個第一快速夾鉗,每個第一快速夾鉗下方對應設有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二快速夾鉗為6個,兩個所述第二快速夾鉗對稱設置在所述蓋板的兩個長邊的邊緣,4個所述第二快速夾鉗設置在所述蓋板的四個邊角,每個所述第二快速夾鉗下方對應設有一個所述第三立柱。所述底板與外殼之間設有墊層。所述第二快速夾鉗為4個,對稱設置在所述蓋板的兩個長邊的邊緣,每個所述第二快速夾鉗下方對應設有一個所述第三立柱。進一步地,兩個所述壓條的另一端通過鋼板相連,每個第一快速夾鉗相應固定在所述鋼板上。所述鋼板上連接有手柄。所述蓋板上面固定有支耳,所述支耳上設有銷軸孔,所述壓條上設有銷軸,所述銷軸穿入所述支耳上設置的銷軸孔內。所述蓋板上連接有手柄。所述排氣孔為倒錐形排氣孔,所述倒錐形排氣孔底部的孔直徑為1-1. 5毫米,所述倒錐形排氣孔為13個。所述蓋板的背面設有凸起。所述凸起為兩個以上的倒錐形,所述排氣孔設置在相鄰倒錐形之間。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術的灌封裝置對列車控制系統用應答器進行封裝時,在蓋板的四周加有快速夾鉗,使灌封過程中周邊不易發生變形而漏料,保證應答器不變形,具有使用穩定的優點。同時根據應答器殼底部的幾何形狀,工裝底板布置了相應的墊層,保證應答器殼底部受力均勻。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所列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列車控制系統用應答器灌封裝置結構示意圖。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組件列表如下1.底板;2·蓋板;3.支架,30.第一立柱,31.第二立柱,310卡口,32.轉軸,33.壓條,34.第三立柱;4.外殼,5.排氣孔;6.第一快速夾鉗,60.卡環,61.夾緊力調節螺母;7.支耳,8.銷軸,9.第二快速夾鉗,10.手柄。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參見圖1,一種列車控制系統用應答器灌封裝置,包括底板1、設置在底板I上的蓋板2及支架3,支架3固定在底板I上,底板I上用于放置外殼4,外殼4上蓋有蓋板2,外殼I內用于放置封裝工件,蓋板2上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孔5。支架3包括設置在底板I 一端的兩個第一立柱30,底板I另一端設置有用于鎖緊快速夾鉗6的第二立柱31,第二立柱31上設有卡口 310,第一快速夾鉗6上的卡環60下端卡入卡口 310上,卡環60上部設有夾緊力調節螺母61,通過夾緊力調節螺母61來調整對蓋板2的壓力;兩個第一立柱30之間連接有轉軸32,轉軸32連接壓條33,壓條33為兩個,每個壓條33的一端連接轉軸32,另一端相應固定一個第一快速夾鉗6,每個第一快速夾鉗6下方對應設有固定在底板I上的第二立柱31。蓋板3固定在壓條33上,壓條33兩側的蓋板I上設有第二快速夾鉗9,第二快速夾鉗9下方對應設有固定在底板I上的第三立柱34。進一步地,底板I與外殼4之間設有墊層。本技術根據應答器外殼底部的幾何形狀,在底板布置了相應的墊層,保證應答器殼底部受力均勻。第二快速夾鉗9優選為6個,兩個第二快速夾鉗9對稱設置在蓋板2的兩個長邊的邊緣,4個第二快速夾鉗9設置在所述蓋板2的四個邊角,每個第二快速夾鉗下9方對應設有一個第三立柱34。由于應答器整個外殼厚度薄,相對表面積大,在灌封過程中周邊易變形而漏料,因此在工裝蓋板的四角及長邊邊緣中間位置設置了 6個快速夾鉗。 進一步地,兩個壓條33的另一端通過鋼板相連,每個第一快速夾鉗6相應固定在鋼板上。壓條繞著轉軸翻轉,然后帶動蓋板一起翻轉,這樣便于外殼及封裝工件放入蓋板下方,為了便于壓條的翻轉,鋼板6上連接有手柄10。蓋板2上也連接有手柄10。進一步地,蓋板2上面固定有支耳7,支耳7上設有銷軸孔,壓條33上設有銷軸8,銷軸8穿入支耳7上設置的銷軸孔內。本技術通過銷軸將蓋板和支架進行固定,在支架的上部分翻轉的同時,帶動蓋板也向一邊翻轉,方便封裝工件及外殼放入蓋板和底板之間。進一步地,蓋板2上的排氣孔5為倒錐形排氣孔,所述倒錐形排氣孔底部的孔直徑為1-1. 5毫米,優選1. O毫米,所述錐形排氣孔優選為60個。在注料量一定、料密度一定的情況下,排氣孔與封裝工件接觸表面選擇直徑Φ1. O毫米,優選為60個孔,其作用主要是出氣,溢出少量料,目的是保持內部壓力均衡,電路板不變形。排氣孔的直徑大了會造成溢出料多,封裝工件內部上下壓力不均衡,使電路板變形。排氣孔的直徑過小,不好清理。進一步地,蓋板2的背面設有凸起。所述凸起為兩個以上的倒錐形,均勻排列在蓋板背面,排氣孔5設置在相鄰倒錐形之間。蓋板2的背面設置凸起,使封裝工件的表面帶有花紋,呈現一種預定的花紋,具有美觀的效果。蓋板設置的小方格圖案,均勻分布Φ I毫米的排氣孔,以便順利排氣,保證表面封裝質量。本技術考慮到應答器殼體厚度薄,相對表面積大,在灌封過程中周邊易發生變形而漏料,因此在設計工裝時,將蓋板周圍及支架上增加多個快速夾鉗,來保證應答器不變形。當然也可以在蓋板四角增加快速夾鉗。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列車控制系統用應答器灌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設置在所述底板上的蓋板及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上用于放置外殼,所述外殼上蓋有所述蓋板,所述外殼內用于放置封裝工件,所述蓋板上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孔;所述支架包括設置在底板一端的兩個第一立柱,所述底板另一端設置有用于鎖緊快速夾鉗的第二立柱,所述兩個第一立柱之間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連接壓條,所述壓條為兩個,每個壓條的一端連接轉軸,另一端相應固定一個第一快速夾鉗,每個第一快速夾鉗下方對應設有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二立柱;所述蓋板固定在壓條上,所述壓條兩側的蓋板上設有第二快速夾鉗,所述第二快速夾鉗下方對應設有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三立柱。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列車控制系統用應答器灌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設置在所述底板上的蓋板及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上用于放置外殼,所述外殼上蓋有所述蓋板,所述外殼內用于放置封裝工件,所述蓋板上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孔; 所述支架包括設置在底板一端的兩個第一立柱,所述底板另一端設置有用于鎖緊快速夾鉗的第二立柱,所述兩個第一立柱之間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連接壓條,所述壓條為兩個,每個壓條的一端連接轉軸,另一端相應固定一個第一快速夾鉗,每個第一快速夾鉗下方對應設有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二立柱; 所述蓋板固定在壓條上,所述壓條兩側的蓋板上設有第二快速夾鉗,所述第二快速夾鉗下方對應設有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三立柱。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列車控制系統用應答器灌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與外殼之間設有墊層。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列車控制系統用應答器灌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快速夾鉗為6個,兩個所述第二快速夾鉗對稱設置在所述蓋板的兩個長邊的邊緣,4個所述第二快速夾鉗設置在所述蓋板的四個邊角,每個所述第二快...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勇,任長福,趙文利,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希格諾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