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降低連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結構,包括絕緣殼體和若干母端子,所述絕緣殼體上設有若干母端子插槽,該若干母端子插槽組成至少一排插槽組,所述母端子插設于母端子插槽內,所述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和一接觸部,該接觸部上設有接觸端,所述固定部與母端子插槽固定連接,接觸部懸置于母端子插槽內,各接觸部的接觸端中心位置之間在母端子插槽提供的插入方向上呈上下錯位布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母端子與公端子之間的插入力大,造成裝配困難的問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連接器的端子結構,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降低連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結構。
技術介紹
在連接器的母端子和與該母端子配合使用的公端子插接時,會產生插入力,阻礙公端子的插入,該插入力在產品端子裝配時經常會遇到。現有技術中,電連接器的端子結構,參見附圖r4所示,包括絕緣殼體I和若干母端子,所述若干母端子為相同的端子,絕緣殼體I上設有若干母端子插槽2,若干母端子插槽2組成一排插槽組或槽口相對設置的兩排插槽組,母端子插設于母端子插槽2內,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3以及由固定部3 —端彎折而成的接觸部4,接觸部4上設有突起的接觸端,固定部3與母端子插槽2固定連接,因此,同一排母端子的接觸端的中心位置位于同一直線上,這樣,對于一排插槽組的情況,母端子插槽2內的母端子在與公端子8插接時,為單線接觸,對于槽口相對設置的兩排插槽組的情況,兩排插槽組內的母端子之間形成容置公端子8的容置空間,母端子與公端子8插接時,為雙面單線接觸。不管是單線接觸還是雙面單線接觸,都需克服插接時的插入力才能插入,而該插入力往往很大,這對設備的組裝增加了難度,同時,對于雙面單線接觸情況,還會使插入的公端子產生歪斜和晃動。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用于降低連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結構,其目的是要解決現有技術中母端子與公端子之間的插入力大,造成裝配困難的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降低連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結構,包括絕緣殼體和若干母端子,所述絕緣殼體上設有若干母端子插槽,該若干母端子插槽組成至少一排插槽組,所述母端子插設于母端子插槽內,所述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和一接觸部,該接觸部上設有接觸端,所述固定部與母端子插槽固定連接,接觸部懸置于母端子插槽內,其創(chuàng)新在于各接觸部的接觸端中心位置之間在母端子插槽提供的插入方向上呈上下錯位布置。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若干母端子的接觸端由若干第一接觸端和若干第二接觸端組成,所述第一接觸端的中心位置相對第二接觸端的中心位置向上或向下設置,同一排插槽組內,所述錯位布置包括以下幾種情況a.所述第一接觸端和第二接觸端依次交替布置;b.所述第一接觸端和第二接觸端兩兩依次交替布置;c.所述第一接觸端和第二接觸端交替布置,且相鄰兩第一接觸端之間至少有兩個第二接觸端。2、上述方案中,所述若干母端子的接觸端由若干第一接觸端、若干第二接觸端和若干第三接觸端組成,所述第一接觸端的中心位置、第二接觸端的中心位置和第三接觸端的中心位置三者中,一者相對設在上方,再一者相對設在中間,另一者相對設在下方,同一排插槽組內,所述錯位布置包括以下幾種情況a.所述第一接觸端、第二接觸端和第三接觸端依次交替布置;b.所述第一接觸端、第二接觸端和第三接觸端兩兩依次交替布置;c.所述第一接觸端、第二接觸端和第三接觸端交替布置,且相鄰兩第一接觸端之間至少有兩個第二接觸端和兩個第三接觸端。3、上述方案中,所述母端子還包括一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延伸到絕緣殼體的外部。4、上述方案中,所述“母端子插槽提供的插入方向”是指母端子插槽提供給與母端子配合使用的公端子的插入方向。本技術工作原理是將各接觸部的接觸端中心位置之間在母端子插槽提供的插入方向上呈上下錯位布置,母端子在與公端子插接時,公端子的接觸面先部分與最上面一組接觸端的接觸,再向下與其它組接觸端接觸,分幾個過程進行,將插接過程中的插入阻力進行分散。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yōu)點1、由于本技術將各接觸部的接觸端中心位置之間在母端子插槽提供的插入方向上呈上下錯位布置,分散了插入力,使得將公端子插入每組母端子中的插入力明顯降低了,有效減輕了工人作業(yè)的難度。2、由于本技術將接觸端設計成至少兩種,并將接觸端上下布置,可以有效保證了公端子的穩(wěn)定,不會產生歪斜和晃動情況,特別是對于雙面接觸產品。3、本技術結構簡單,適用廣泛。附圖說明附圖1為現有的具有一排插槽組的連接器的局部剖視圖;附圖2為母端子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現有的具有兩排插槽組的連接器與公端子未插接時的示意圖;附圖4為現有的具有兩排插槽組連接器與公端子插接后的示意圖;附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連接器的外殼;附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連接器的局部母端子的排列結構示意圖;附圖7為本技術實施例母端子與公端子插接后的示意圖;附圖8為公端子所受的插入力與插入位移的曲線。以上附圖中1、絕緣殼體;2、母端子插槽;3、固定部;4、接觸部;5、第一接觸端;6、第二接觸端;7、焊接部;8、公端子;A、與本技術母端子插接的公端子所受的插入力與插入位移的曲線;B、與本技術相對應的現有連接器插接的公端子所受的插入力與插入位移的曲線。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一種用于降低連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結構參見附圖5 7所示,包括絕緣殼體I和若干母端子,所述絕緣殼體I上設有若干母端子插槽2,所述若干母端子插槽2組成槽口相對設置的兩排插槽組,所述母端子插設于母端子插槽2內,所述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3以及由固定部3 —端彎折而成的接觸部4,該接觸部4向內彎折或向外彎折成弧形,向外彎折的弧形的頂部形成接觸端,所述固定部3與母端子插槽2固定連接,接觸部4懸置于母端子插槽2內,所述固定部3的另一端延伸有焊接部7,所述焊接部7延伸到絕緣殼體I的外部。所述同一排插槽組內的母端子的接觸端由個數相同的第一接觸端5和第二接觸端6組成,所述第一接觸端5的中心相對第二接觸端6的中心向上設置,且第一接觸端5和第二接觸端6依次交替排列布置,所述第一接觸端5與第二接觸端6組成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兩條上下相互平行的直線,所述平面平行于母端子插槽2槽口所在的平面,所述面對面設置的兩排插槽組中,同一相對位置的兩個母端子插槽2內的兩個母端子為接觸端相同的母端子。 所述母端子在與公端子8插接時,公端子8的兩接觸面先部分與所有第一接觸端5接觸,再向下與所有第二接觸端6接觸,分兩個過程進行,即公端子8先克服與第一接觸端5接觸的插入力,再克服與第二接觸端6接觸的插入力和與第一接觸端5的摩擦力,將插接過程中的阻力進行分散。參見附圖8所示,A為與本技術母端子插接的公端子8所受的插入力與插入位移的曲線,B為與本技術相對應的現有連接器插接的公端子8所受的插入力與插入位移的曲線,本實施例的插入力明顯比現有連接器的插入力小,這有效降低了設備裝配的難度,插入和拔出公端子8要相對簡單,同時,本實施例有效地見減少了公端子8的歪斜和晃動情況的發(fā)生,本實施例中的公端子8可以是FFC軟排線,PCB電路板,板對板連接器等。結合本實施例與附圖,本技術實施例還有如下變化1、上述實施例中,第一接觸端5和第二接觸端6依次交替排列布置,在實際應用中,第一接觸端5和第二接觸端6的其它相對規(guī)則的排列方式,例如第一接觸端5和第二接觸端6兩兩交替排列布置,亦可達到相同的效果。2、上述實施例中,母端子的接觸端由第一接觸端5和第二接觸端6組成,所述第一接觸端5相對第二接觸端6的中心向上設置,在實際應用中,母端子的接觸端還可以由第一接觸端5、第二接觸端6和第三接觸端組成,所述第一接觸端5的中心、第二接觸端6的中心和第三接觸端的中心三者中,一者相對設在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降低連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結構,包括絕緣殼體(1)和若干母端子,所述絕緣殼體(1)上設有若干母端子插槽(2),該若干母端子插槽(2)組成至少一排插槽組,所述母端子插設于母端子插槽(2)內,所述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3)和一接觸部(4),該接觸部(4)上設有接觸端,所述固定部(3)與母端子插槽(2)固定連接,接觸部(4)懸置于母端子插槽(2)內,其特征在于:各接觸部(4)的接觸端中心位置之間在母端子插槽(2)提供的插入方向上呈上下錯位布置。
【技術特征摘要】
1 一種用于降低連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結構,包括絕緣殼體(I)和若干母端子,所述絕緣殼體(I)上設有若干母端子插槽(2 ),該若干母端子插槽(2 )組成至少一排插槽組,所述母端子插設于母端子插槽(2)內,所述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3)和一接觸部(4),該接觸部 (4)上設有接觸端,所述固定部(3)與母端子插槽(2)固定連接,接觸部(4)懸置于母端子插槽(2)內,其特征在于各接觸部(4)的接觸端中心位置之間在母端子插槽(2)提供的插入方向上呈上下錯位布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降低連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母端子的接觸端由若干第一接觸端(5 )和若干第二接觸端(6 )組成,所述第一接觸端(5 )的中心位置相對第二接觸端(6)的中心位置向上或向下設置,同一排插槽組內,所述錯位布置包括以下幾種情況a.所述第一接觸端(5)和第二接觸端(6)依次交替布置;b.所述第一接觸端(5)和第二接觸端(6)兩兩依次交替布置;c.所述第一接觸端(5)...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李明月,
申請(專利權)人:龍杰蘇州精密工業(yè)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