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刮削滾光刀,其包括通過芯軸連接的刮削部、滾壓部、連接部,連接部的腔內設有活塞,活塞桿位于芯軸的中心孔內;刮削部設有有浮動刮削刃,鏜頭體中心設有錐度頂塊,錐度頂塊的錐面與浮動刮削刃的向心端抵頂,錐度頂塊通過活塞桿驅動;滾壓部包括滾道、沿滾道分布的滾珠,用于限制滾珠位置的保持器。其結構設計緊湊,零部件較少,故障率低,采用氣壓或液壓驅動刀具漲縮,可操控性強,進刀時刮削加工,退刀時滾光,加工效率快,精度高,具有顯著的實用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深孔加工刀具,尤其為一種具有刀具自動漲縮功能的刮滾組合刀具。
技術介紹
深孔加工大多采用單一刀具,由于深孔加工刀具的刀桿較長,刀具具有自然的撓曲變形,且穩定性差,致使刀具工作過程中途退刀或加工完工件退刀時刀具很容易劃傷已加工的深孔表面。當加工工件過程中出現刀具損壞或中途機床停車等狀態時,刀具退回毀損工件造成工件報廢的情況時有發生。申請號201010611007. 9公開了一種自動漲縮刮滾組合深孔刀具,其包括通過芯軸連接起來的刮削部、滾壓部、連接部;刮削部包括刮削刀、具有錐度的頂塊、復位裝置,通過控制頂塊的位置,可起到調節刮削刀漲縮的目的;滾壓部包括套裝于芯軸上并具有錐度滾道面的滾道、沿滾道分布的滾動體、限定滾動體位置的保持器,其可在刮削同時實現滾光操作;上述的這種刀具結構的改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控制刮削刀漲縮、刮滾復合進行的目的,但實現上述目的所需的零部件較多,存在結構復雜,使用過程中容易發生故障的不足;另外,頂塊的進退及滾動體工位的調整,均需要獨立的驅動部分,進一步加劇了其加工及應用時的實施難度,當刀桿較短時驅動部分尚且容易解決,當刀桿較長時,驅動部分仍為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在于使刀具具有容易人為控制的漲縮功能,進刀時刮削刀具伸出鏜頭體實施刮削,退刀時刮削刀具縮回,避免對已加工出的深孔表面造成損傷,同時退刀過程中對深孔表面實施滾光。為達成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刮削滾光刀,其包括刮削部、滾壓部、連接部,三部分通過帶中心孔的芯軸連接在一起;連接部外側設有螺紋,用于連接標準配置鏜桿,連接部內部中空,腔內設有活塞,構成密閉的氣缸或油缸結構,連接部尾端設有介質進出口,活塞桿位于活塞前方并位于芯軸的中心孔內,活塞桿上設有復位彈簧;所述的刮削部,外周上有四組導向塊,可實現最佳導向,至少有一對對稱設置于鏜頭體徑向孔內的浮動刮削刃,浮動刮削刃上設有復位彈簧,鏜頭體中心設有可前后移動的錐度頂塊,錐度頂塊的錐面與浮動刮削刃的向心端抵頂,所述的錐度頂塊通過后方的活塞桿驅動,錐度頂塊前端設有復位頂桿;刮削部通過螺母與芯軸連接,通過螺母可調節刮削部與芯軸的相對位置,最終可起到控制錐度頂塊到達最前端時的位置,實現調節孔徑加工尺寸的目的;所述的滾壓部,包括套裝于芯軸并具有錐度旋轉面的滾道,沿滾道四周有均勻分布的滾珠,具有沿芯軸軸向自由度并用于限制滾珠位置的保持器;所述的滾道近連接部一端外徑小,近刮削部一端外徑大;保持器近刮削部的一側設有限位螺母,限位螺母通過螺紋套裝在芯軸外側,通過調節限位螺母位置即可控制保持器沿芯軸軸向的自由度,進而起到調整滾壓尺寸的目的。進刀時,通過向連接部尾端的介質進出口輸入氣壓或液壓,活塞前移最終推動錐度頂塊向前移動,浮動刮削刃漲出鏜頭體表面,即可對工件進行刮削;退刀時,通過向連接部尾端的介質進出口釋放氣壓或液壓,活塞桿在復位彈簧作用下后移,錐度頂塊在復位頂桿作用下后移,浮動刮削刃在復位彈簧作用下回縮,浮動刮削刃最后沒入鏜頭體的徑向孔內,即可避免回刀時刀具對加工出的孔壁造成損害;退刀的同時,滾珠受離心力、孔壁摩擦力、滾道錐面推力多重作用,沿徑向向孔壁方向移動,起到滾光目的。其結構設計緊湊,零部件較少,故障率低,采用氣壓或液壓驅動刀具漲縮,可操控性強,進刀時刮削加工,退刀時對孔壁滾光,加工效率快,精度高,具有顯著的實用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浮動刮削刃與錐度頂塊配合結構示意圖。圖3為錐度頂塊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參看附圖1所示,刮削部、滾壓部、連接部通過帶中心孔的芯軸4連接在一起;連接部為一內部中空的接頭11,接頭11外側設有螺紋,用于連接標準配置的鏜桿,接頭11腔內設有活塞12,接頭11與活塞12構成密閉的氣缸或油缸結構,接頭11尾端設有介質進出口 13,活塞桿10連接于活塞12前側,并位于芯軸4的中心孔內,活塞桿10上設有復位彈簧14,通過介質進出口 13輸入液壓或氣壓,可驅動活塞12帶動活塞桿10前移,作為刀具漲縮的驅動;刮削部外周上有四組導向塊3,在進刀時實現最佳導向;至少有一對對稱設置于鏜頭體2的徑向孔15內的浮動刮削刃16,一般不超過五對,浮動刮削刃16上均設有復位彈簧18,為浮動刮削刃16回縮時提供動力;鏜頭體2中心設有可前后移動的錐度頂塊17,錐度頂塊17的錐面與浮動刮削刃16的向心端抵頂,錐度頂塊17通過后方的活塞桿10驅動,兩者之間也可增加頂桿裝置;進刀時,活塞桿10推動錐度頂塊17前移,錐度頂塊17通過錐面使浮動刮削刃16沿徑向向外移動,漲出鏜頭體2的表面;錐度頂塊17的前端設有復位頂桿1,所述的復位頂桿I可通過彈簧提供動力;退刀時,當活塞桿10復位后,復位頂桿I可推動錐度頂塊17向后移動,同時浮動刮削刃16在復位彈簧18作用下回縮至徑向孔15內,避免退刀時浮動刮削刃16對已加工出的孔壁造成損壞;刮削部通過螺母5與芯軸4連接,通過螺母5可調節刮削部與芯軸4的相對位置,當螺母5向前滾壓部方向移動后,錐度頂塊17向前移動的位移較大,也就導致浮動刮削刃16漲出量大,反之浮動刮削刃16漲出量小,進而可實現調節孔徑加工尺寸的目的;所述的滾壓部包括套裝于芯軸4并具有錐度旋轉面的滾道7,沿滾道7四周設有均勻分布的滾珠8,具有沿芯軸4軸向自由度并用于限制滾珠位8置的保持器9也稱保持架;所述的滾道7近連接部一端外徑小,近刮削部一端外徑大;退刀時,滾珠8受離心力、孔壁摩擦力、滾道7錐面推力等多重作用,沿徑向向孔壁方向移動,起到滾光目的;保持器近刮削部的一側設有限位螺母6,限位螺母6通過螺紋套裝在芯軸4外側,通過調節限位螺母6位置即可控制保持器9沿芯軸4軸向的自由度,當限位螺母6向刮削部方向移動后,滾珠8接觸到的滾道7較高,也就導致滾珠8向外發生的位移較大,即滾壓尺寸大,反之滾壓尺寸小,進而起到調整滾壓尺寸的目的。參看附圖2、3所示,所述的錐度頂塊17設有的錐面個數與浮動刮削刃16的個數相同,且每個錐面的斜度及與對應浮動刮削刃16保持的相對位置均一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刮削滾光刀,其包括刮削部、滾壓部、連接部,三部分通過帶中心孔的芯軸連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連接部內部中空,腔內設有活塞,連接部尾端設有介質進出口,活塞桿位于活塞前方并位于芯軸的中心孔內,活塞桿上設有復位彈簧;所述的刮削部,至少有一對對稱設置于鏜頭體徑向孔內的浮動刮削刃,浮動刮削刃上設有復位彈簧,鏜頭體中心設有錐度頂塊,錐度頂塊的錐面與浮動刮削刃的向心端抵頂,錐度頂塊通過后方的活塞桿驅動,錐度頂塊前端設有復位頂桿;所述的滾壓部包括,套裝于芯軸并具有錐度旋轉面的滾道,沿滾道四周有均勻分布的滾珠,具有沿芯軸軸向自由度并用于限制滾珠位置的保持器;滾道近連接部一端外徑小,近刮削部一端外徑大。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刮削滾光刀,其包括刮削部、滾壓部、連接部,三部分通過帶中心孔的芯軸連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 連接部內部中空,腔內設有活塞,連接部尾端設有介質進出口,活塞桿位于活塞前方并位于芯軸的中心孔內,活塞桿上設有復位彈簧; 所述的刮削部,至少有一對對稱設置于鏜頭體徑向孔內的浮動刮削刃,浮動刮削刃上設有復位彈簧,鏜頭體中心設有錐度頂塊,錐度頂塊的錐面與浮動刮削刃的向心端抵頂,錐度頂塊通過后方的活塞桿驅動,錐度頂塊前端設有復位頂桿; 所述的滾壓部包括,套裝于芯軸并具有錐度旋轉面的滾道,沿滾道四周有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清松,
申請(專利權)人:德州市瑞豐機床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