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擾流設備及無升力汽車,該擾流設備包括兩個延長流體經過路徑的擾流面,該兩個擾流面組合形成夾角擾流板,設置在汽車的下部與底部的拐角處,來延長流體經過路徑,使之大于汽車上部流體經過的路徑,由于流體的連續性,使流體整體的均勻的產生從車上部向下的壓力,同時作用在車下部和底部四周殼體上,使汽車四輪均勻的產生附地力,汽車快速、慢速都不會產生升力,使汽車行駛時更加的安全,同時本發明專利技術不但適用汽車的生產,也很適用現有汽車的改造。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擾流設備及無升力汽車
本專利技術涉及汽車及其安全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減少汽車升力的擾流及其安裝這種擾流設備的汽車。
技術介紹
汽車快速行駛時,由于汽車底部和側部流體經過路徑小于,上部殼體表面經過路徑而產生升力,給汽車行駛帶來不安全因素。現在汽車為減少汽車行駛中的升力,都是以重量來克服升力,認為自重越重,汽車越平穩,但實際上并不能真正克服升力,由此還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費。另外現在汽車還廣泛使用尾翼來增加汽車的后部的下壓力,但效果也不理想。申請人在專利號:201010111795.5,名稱為:“充氣汽車”中提出:在汽車底部設凹凸波浪形,以增加流體經過的路徑,使之大于汽車上部殼體表面流體經過的路徑,來減少升力。現在汽車80%左右的車毀人亡的災難,都是車速快后重量不能克服升力而引起,本專利技術想要提出一種不論汽車快速,慢速都沒有升力存在,汽車附地力增加,汽車行駛更平穩。消除升力后,汽車行駛更安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旨在提供一種可以延長流體路徑的擾流設備和安裝這種擾流設備的汽車。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技術方案為:一種擾流設備,包括側部擾流面和底部擾流面,該兩個擾流面構成夾角擾流板來延長流體經過的路徑。這種擾流設備可以安裝在汽車的側面和底部的拐角處,在汽車行駛時,使汽車下部經過的流體路徑大于汽車上部和頂部的流體經過的路徑,減小汽車在行駛中的升力,保證汽車行駛的安全。其中,所述擾流側部擾流面和底部擾流面的擾流面為弧形、或三角形、或波浪形;或者在該擾流面上凹入或凸出、或凹凸相間設置多個擾流弧形、擾流條、幾何擾流形和擾流線中的一種或多種任意的組合。其中,所述夾角擾流板的底部包括至少一個擾流面。其中,所述擾流面為波浪形。其中,所述擾流面為多個弧形或三角形結構。進一步的,本專利技術還提出一種無升力汽車,包括殼體,殼體的下部與底部的拐角處適配的安裝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擾流設備,使流體經過殼體下部和底部至少其中之一的路徑,大于流體經過殼體上部的路徑。本專利技術的汽車,設置在汽車的下部與底部的拐角處,來延長流體經過路徑,使之大于汽車上部流體經過的路徑,由于流體的連續性,使流體整體的均勻的產生從車上部向下的壓力,同時作用在車下部和底部四周殼體上,使汽車四輪均勻的產生附地力,汽車快速、慢速都不會產生升力,使汽車行駛時更加的安全,同時本專利技術不但適用汽車的生產,也很適用現有汽車的改造。其中,所述擾流設備對稱的安裝在所述殼體的兩側,并在底部兩側形成至少一層擾流面,中間形成延長流體經過路徑的至少一層流體通道。其中,所述無升力汽車包括有擾流塊,該擾流塊為菱形、橢圓形、圓形、三角形、或橄欖形;所述擾流塊的其中一種或多種設置在所述的流體通道內。其中,所述擾流設備對應殼體下部和底部拐角處的前部、兩側部、后部,車輪檔板的至少其中之一處設有下部擾流面,使流體從所述的擾流設備經過的路徑大于對應的汽車殼體上部的路徑。其中,所述設置在殼體底部的擾流設備在所述殼體的前部、兩側部、后部的擾流面相連接形成殼體底部的整體的擾流面。本專利技術不論汽車快速,慢速都沒有升力存在,其原因如下:1、現在汽車產生升力的公知理論是:“車上部流體經過的路徑大于車底部路徑”。經申請人的長期觀察發現:還有另一重要的因素是:“車殼體上部流體經過的路徑大于殼體下部路徑”。所以本專利技術的夾角擾流板設在車下部和底部之間四周,使之流體在長度方向從下部和底部經過路徑,同時都大于上部路徑,同時又在車底部形成前后相通的流體通道,由此徹底消除升力。由于流體的整體連續性,經過車周圍不同路徑而同時到達后部,使經過車上下左右周圍的流體成為一整體,因上下部流速不同而產生從上向下的整體的均勻的流體壓力圍繞在車下部和底部之間的四周,從而流體在車殼體上部及四周產生均勻的下壓力使四輪受力均勻,同時附地力增加,使汽車更平穩、更安全。2、在車后部設置尾翼的方法已廣泛使用。但車后部設置尾翼產生的下壓力,只能使后輪增加附地力,由于四輪受力不同,產生的附地力各不同,由此汽車行駛中因四輪壓力不同,附地力不同,驅動力也各不同而浪費不少能耗,同時減少升力也有限;顯而易見,本專利技術四輪均勻產生附地力,比尾翼僅在后輪產生附地力更平穩、更安全和更節能。3、汽車減少升力的公知技術是:以車體自身重量克服升力。現在汽車無一例外都是以重量來克服不可能克服的升力。因為大部分車毀人亡的車禍中,是速度快后重量不能克服升力引起,同時為克服升力,車體重量大大增加。一分重量一分能耗,由此白白浪費大量能耗。本專利技術由于徹底消除升力,使安全性大大增加外,同時汽車自身重量至少可減少50%以上,就可成倍的節約更多的能耗。同時本專利技術的夾角形擾流板對現有運行的汽車進行改造非常方便,不但徹底消除升力,同時夾角擾流板也大大減少了流體阻力。附圖說明圖1是實施例一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A—B)是圖1擾流面A-A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仰視結構示意圖;圖4(A—G)是圖3A-A夾角擾流板剖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實施例二仰視結構示意圖;圖6是實施例二底部的前、后部擾流面結構示意圖;圖7是實施例二底部的另一前、后部擾流面結構示意圖;圖8是實施例二底部的另一前、后部擾流面結構示意圖。圖中各部件及標號對應關系如下:1-殼體、101-下部、102-底部、103-拐角處、104-上部;2-前部;3-兩側部;4-前后輪檔板;5-后部;6-流體通道、601-波浪形擾流面、602-擾流條、603-擾流弧形、604-擾流線、605-擾流塊、606-擾流面、607-擾流面、608-擾流面、609-幾何擾流形、610-小弧形擾流面、611-擾流面、612-擾流面、613-擾流面;7-弧形擾流面、701-三角形;8-夾角擾流板。具體實施方式為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
技術實現思路
、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本實施方式的一種擾流設備,包括側部擾流面和底部擾流面,該兩個擾流面構成夾角擾流板8來延長流體經過的路徑,,所述側部的擾流面安裝在汽車殼體1的下部101,而底部擾流面安裝在汽車殼體1的底部,其夾角的方式有多種,如圖4(A—F)所示的夾角擾流板8。所述擾流裝置為擾流板或者在該擾流板上設有擾流面、擾流形、擾流條、擾流塊和擾流線中的一種或任意的組合,所述底部擾流裝置包括至少一個擾流面,如圖4(F),包括擾流面608和612等。這種擾流設備可以安裝在汽車的側面和底部的拐角處,在汽車行駛時,使汽車中下部經過的流體路徑大于汽車上部和頂部的流體經過的路徑,減小汽車在行駛中的升力,保證汽車行駛的安全。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擾流設備的剖面為夾角,其夾角的方式有多種,如圖4(A—F)所示的多種樣式,都是可以適配的與汽車的殼體1安裝,在夾角處可能是直接彎折,或者夾角處為內弧或外弧狀等,這些都是看安裝的車型以及具體的要求來設定。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減小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的流體阻力,一般將所述擾流板制作成沿殼體長度方向的截面為弧形的擾流板;所述擾流條制作成沿殼體長度方向的截面為弧形的擾流條;所述擾流塊制作成半球形或半橄欖形的擾流塊。在另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無升力汽車,包括殼體1,殼體1的側面與底部的拐角處適配的安裝有上述實施例中的任意一種的擾流設備,這里所述的殼體的側面包括前部2、兩側3和后部5,當汽車行駛時,流體經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擾流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側部擾流面和底部擾流面,該兩個擾流面構成夾角擾流板來延長流體經過的路徑。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擾流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側部擾流面(606)和底部擾流面(607),該兩個擾流面構成夾角擾流板(8)來延長流體經過的路徑,所述夾角擾流板(8)設在車下部(101)和底部(102)之間四周,所述擾流設備安裝在汽車的側面(3)和底部(102)的拐角處(103)的位置,所述擾流設備的剖面為夾角,擾流板的側部擾流面(606)安裝在汽車殼體(1)的下部(101)位置,而底部擾流面(607)安裝在汽車殼體(1)的底部(102)的位置,流體經過汽車殼體(1)下部(101)的路徑大于流體經過汽車殼體(1)上部(104)的路經而消除升力。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擾流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側部擾流面(606)和底部擾流面(607)的擾流面為弧形(7)、或三角形(701)、或波浪形(601);或者在該擾流面上凹入或凸出、或凹凸相間設置多個擾流弧形(603)、擾流條(602)、幾何擾流形(609)和擾流線(604)中的一種或多種任意的組合。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擾流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夾角擾流板(8)的底部(607)包括至少一個擾流面(601、608、611、61、613)。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擾流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面為波浪形,該波浪形(601)由縱向橫向對稱或不對稱的多個流線形組成的。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擾流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部擾流面(606)和底部擾流面(607)為多個弧形(...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曉義,
申請(專利權)人:朱曉義,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