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包括可撓式絕緣板與多個太陽能電池,間隔設置在可撓式絕緣板上。所述太陽能電池包括基板,設置在可撓式絕緣板上,第一電極層,形成在基板上,光電轉換層,形成在第一電極層的表面并且露出部分第一電極層,以及第二電極層,形成在光電轉換層上。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進一步包括絕緣層,形成在所述太陽能電池所露出的部分第一電極層及相鄰太陽能電池間所露出的部分可撓式絕緣板上,以及輔助電極,形成在所述太陽能電池的第二電極層及相鄰太陽能電池所露出的部分第一電極層上,以串聯多個太陽能電池而快速制作出質量穩定、光電轉換效率優選的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太陽能電池模塊,特別是有關。
技術介紹
傳統的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包括由金屬薄板作為基板的多個太陽能電池,所述太陽能電池將其上電極層延伸形成至相鄰太陽能電池的金屬基板,以將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相互搭接以進行串聯,此種串聯方式的缺點為所述太陽能電池的上電極層及吸收層容易因無法承受金屬基板彎曲時所產生的壓力而破碎斷裂,這樣一來將嚴重影響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的光電轉換效能,并且這種串接方式將造成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的開口率過低,無法提供優選的光電轉換效率,如美國專利US 2010/0282288所公開的技術特征。美國專利US7932124及專利公開號US2007/0079866公開利用絕緣膠及導電層以串接多個太陽能電池。美國專利公開號US 2008/0196756進一步公開一種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將多個太陽能電池間隔設置在可撓式絕緣板上,并在相鄰太陽能電池間形成隔絕層以避免短路,并且進一步將導電電極的兩端分別形成在兩個相鄰太陽能電池的上電極層與背電極層,以串聯多個太陽能電池。美國專利公開號US 2008/0196756的缺點為工藝繁瑣,需進行多項切割工藝來隔絕相鄰太陽能電池以避免短路,故不適于產品量產。因此,如何設計出一種工藝簡易快速的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即為現今太陽能產業亟需努力發展的重要課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工藝簡易快速的,以解決上述的問題。基于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包括可撓式絕緣板與多個太陽能電池,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間隔設置在可撓式絕緣板上。所述太陽能電池包括基板,設置在可撓式絕緣板上,第一電極層,形成在基板上,光電轉換層,形成在第一電極層的表面并且露出部分第一電極層,以及第二電極層,形成在光電轉換層上。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進一步包括絕緣層,形成在所述太陽能電池所露出的部分第一電極層及相鄰太陽能電池間所露出的部分可撓式絕緣板上,以及輔助電極,形成在所述太陽能電池的第二電極層及相鄰太陽能電池所露出的部分第一電極層上,以串聯多個太陽能電池。基于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還公開一種用來串聯多個太陽能電池以形成可撓串行的方法,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分別具有基板、第一電極層、光電轉換層與第二電極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對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分別執行切邊工藝,以在所述太陽能電池的一個端邊移除部分所述第二電極層與部分所述光電轉換層,并且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電極層;將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間隔設置在可撓性絕緣板上以露出部分所述可撓性絕緣板;形成絕緣層在兩個相鄰太陽能電池之間與所述部分可撓性絕緣板上;以及形成輔助電極在所述太陽能電池的所述第二電極層及所述相鄰太陽能電池所露出的所述部分第一電極層上,以串聯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將多個太陽能電池間隔設置在可撓式絕緣板上,并在相鄰太陽能電池間進一步形成絕緣層以防止短路,并且進一步設置輔助電極來串接相鄰太陽能電池,而形成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此外,本專利技術的工藝簡單,可快速制作出質量穩定、光電轉換效率優選的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故可大幅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的外觀剖視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的上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用來制造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的流程示意圖。圖4至圖7分別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在所述工藝階段的剖視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另一個實施例用來制造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的流程示意圖。圖9至圖11分別為本專利技術另一個實施例的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在所述工藝階段的剖視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0、10’可撓式太陽能電池101、101’太陽能電池模塊12 可撓式絕緣板14基板16 第一電極層18光電轉換層20 第二電極層22緩沖層24 絕緣層26輔助電極261 第一區段262第二區段W寬度X間距Wl 線寬W2線寬步驟100、102、104、106、108、110步驟800、802、804、806、808、810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10的外觀剖視圖。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10包括有一個可撓式絕緣板12以及多個太陽能電池101。可撓式絕緣板12為可撓曲的薄板,多個太陽能電池101間隔設置在可撓式絕緣板12上,其中,可撓式絕緣板12可為乙烯醋酸乙烯 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或聚酰亞胺(Polyimide,PD等絕緣化合物。太陽能電池101可為一般公知的簡易型太陽能電池,所述太陽能電池101包括有一個基板14,設置在可撓式絕緣板12上;一個第一電極層16,形成在基板14上;一個光電轉換層18,形成在第一電極層16的表面并且在兩個端邊露出部分的第一電極層16,意即光電轉換層18的寬度小于第一電極層16的寬度;以及一個第二電極層20,形成在光電轉換層18上,并且具有與光電轉換層18相同的寬度。所述太陽能電池101還可包括一個緩沖層22,形成在光電轉換層18與第二電極層20之間。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10還包括多個絕緣層24,形成在所述太陽能電池101所露出的部分第一電極層16、及相鄰太陽能電池101間所露出的部分可撓式絕緣板12上。所述絕緣層24可用來隔絕相對應太陽能電池101的第二電極層20及第一電極層16與相鄰太陽能電池101的第一電極層16,以防止兩個太陽能電池101短路。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10還包括多個輔助電極26,形成在所述太陽能電池101的第二電極層20、及相鄰太陽能電池101所露出的部分第一電極層16上。所述輔助電極26跨設在相對應絕緣層24上,以使輔助電極26的兩端可分別接觸相對應太陽能電池101的第二電極層20與相鄰太陽能電池101的第一電極層16,以將設置在可撓式絕緣板12上的多個太陽能電池101相互串聯起來。請參閱圖2,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10的上視圖。所述輔助電極26可包括多個第一區段261與一個第二區段262,所述第一區段261的一端連接第二區段262,并且所述第一區段261的另一端反向延伸在第二電極層20上,意即輔助電極26可形成為匯流(busbar)結構。如圖2所示,多個第一區段261可分別形成在絕緣層26與相對應太陽能電池101的第二電極層20上,第二區段262可設置在相鄰太陽能電池101所露出的部分第一電極層16上,因此輔助電極26可用來串聯兩個相鄰的太陽能電池101以形成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模塊10。如圖1與圖2所示,所述太陽能電池101所露出的部分第一電極層16的寬度可為W,兩個相鄰太陽能電池101間隔設置在可撓式絕緣板12上所露出的部分可撓式絕緣板12的間距可為X,輔助電極26的第一區段261的線寬可為W1,并且輔助電極26的第二區段262的線寬可為W2。線寬W2可小于寬度W,以確保相鄰的太陽能電池101可維持成斷路狀態。一般來說,基板14可為不銹鋼箔片(Stainless steel foil)或招箔片(Aluminumfoil)等金屬箔片,第一電極層16可由鑰、鉭、鈦、釩或鋯等金屬電極所組成,光電轉換層18可由具有黃銅礦結構的化合物所組成,例如銅銦硒(CIS)、銅銦硫(CIS)、銅銦鎵硒(CIGS)或銅銦鎵硒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來串聯多個太陽能電池以形成可撓串行的方法,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分別具有基板、第一電極層、光電轉換層與第二電極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對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分別執行切邊工藝,以在所述太陽能電池的一個端邊移除部分所述第二電極層與部分所述光電轉換層,并且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電極層;將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間隔設置在可撓性絕緣板上以露出部分所述可撓性絕緣板;形成絕緣層在兩個相鄰太陽能電池之間與所述部分可撓性絕緣板上;以及形成輔助電極在所述太陽能電池的所述第二電極層及所述相鄰太陽能電池所露出的所述部分第一電極層上,以串聯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
【技術特征摘要】
2011.10.25 TW 1001386181.一種用來串聯多個太陽能電池以形成可撓串行的方法,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分別具有基板、第一電極層、光電轉換層與第二電極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對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分別執行切邊工藝,以在所述太陽能電池的一個端邊移除部分所述第二電極層與部分所述光電轉換層,并且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電極層; 將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間隔設置在可撓性絕緣板上以露出部分所述可撓性絕緣板;形成絕緣層在兩個相鄰太陽能電池之間與所述部分可撓性絕緣板上;以及形成輔助電極在所述太陽能電池的所述第二電極層及所述相鄰太陽能電池所露出的所述部分第一電極層上,以串聯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還包括: 在所述太陽能電池的二端邊移除部分所述第二電極層與部分所述光電轉換層,并且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電極層。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還包括: 形成所述絕緣層在所述太陽能電池的所述端邊所露出的所述部分第一電極層及所述相鄰太陽能電池間的所述部分可撓性絕緣板上。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還包括: 分別形成所述輔助電極的多個第一區段在所述絕緣層與所述太陽能電池的所述第二電極層上;以及 形成所述輔助電極的第二區段在所述相鄰太陽能電池的所述第一電極層上,其中,所述第一區段的一端連接所述 第二區段以形成匯流結構。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電極的所述第二區段的寬度小于所述太陽能電池所露出的所述部分第一電極層的寬度。6.—種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適維,蔡耀倉,林明弘,
申請(專利權)人:綠陽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