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件(1)上存在第一縱向分段(2a、2b、2c),所述第一縱向分段相對于貫穿的縱軸(5)旋轉對稱且通過無心外圓磨削來磨削。所述工件(1)還具有第二縱向分段(3),所述第二縱向分段相對于所述縱軸(5)非旋轉對稱地延伸且在旋轉時導致不平衡。因此,在所述第二縱向分段(3)上安裝具有徑向延伸的凹部(7)的配重(6)(箭頭9、滑動肋8)。所述配重(6)在旋轉時盡可能產生質量的均勻分布,由此將不平衡減小到最小且實現了進程上可靠且精確的無心外圓磨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外圓磨削單件的工件的方法,工件的輪廓根據貫穿的縱軸定義且除了相對于縱軸成圓筒狀的第一縱向區域外還具有第二縱向區域,在第二縱向區域中,關于縱軸的徑向質量分布是不均勻的。
技術介紹
此類工件是公知的。其根據貫穿的縱軸的尺寸形成輪廓,其中,縱軸還同時是后續操作中的中軸線和轉軸。工件僅部分地具有一個或多個圓柱體橫截面的縱向分段,其關于縱軸旋轉對稱。在另一個縱向區域中,徑向的質量分布是不均勻的,因為徑向圓周輪廓是偏心的或以其他方式相對于縱軸非旋轉對稱。對于此類工件的最常見的例子是現代驅動電機中的均衡電軸、特別是機動車的驅動電機中的均衡電軸。從對這種電機的安靜運行以及較小的使用數據和簡單的安裝提出的相沖突的要求中得出了此類均衡電軸越來越多的應用。但均衡電軸的應用不僅限于機動車的驅動電機,而是還存在于壓縮機和其他
在行話中此類工件被稱作“不平衡的”。其表示此類工件的旋轉會產生不平衡的問題,其中,旋轉運動是不均勻的且被晃動或沖擊運動所干擾。由于對均衡電軸和類似工件越來越高的要求,所述工件即使存在其不平衡的表現也必須在經濟的制造進程中至少在其圓柱形且旋轉對稱的縱向區域中高精度地磨削。已經考慮了多種以公知的磨削技術來滿足這種要求的方案。申請人從其自己的經驗中、從對自己的試驗的思考中以及從專業術語中得到了對此的認知,如其在專業交流、展覽以及類似的場合中所得到的那樣。但關于此類技術的文獻或出版物沒有被公知。比如考慮到將所述工件在其第二縱向區域中有針對性地以較大的加工余量如下制造:期待接近旋轉對稱且由此實現安靜的回轉。在磨削之后去除不均勻的加工余量。但此類磨削進程不僅非常費時和昂貴,而且還影響質量。因為在精加工的磨削后還要進行工件的銑磨,從而不能夠保持所需的尺寸和形狀公差。必須放棄通過在尖端之間的夾緊來磨削這種較難加工的工件的想法。因為所述工件由于不穩定以及其工件幾何尺寸必須以較大的耗費在尖端之間進行磨削。比如在磨削中在尖端之間通常出現的軸向按壓力會導致較軟的偏心的第二縱向區域的變型。最后,已知方法在無心的外圓磨削中也會產生問題。這里,迄今幾乎無例外地存在完全旋轉對稱的工件的經驗。因此,都知道工件的較強烈的不平衡狀況非常難以實施甚至無法實施磨削進程。“不平衡的”工件在無心的外圓磨削中不均勻地旋轉,即不能實現同樣的旋轉運動。這首先意味著不精確的磨削結果。甚至必須預計到不均勻的旋轉運動會阻礙工件通過進給輪的驅動,從而不會產生工件的旋轉驅動。磨削縱列中的表現已知是不同的,即僅當工件在大小和整體上在質量分布上旋轉對稱時進給輪才能夠將足夠的轉矩傳遞到工件上。如果驅動從前面開始就不能實施,根本就不能考慮針對這種工件的無心的外圓磨削。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用于外圓磨削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能夠以適合于經濟的批量制造的方式高精度地磨削前述“不平衡”的工件的圓柱形且旋轉對稱的第一縱向區域。該目的的解決方案根據本專利技術權利要求的方法步驟的整體實現。首先在所述工件上固定配重,之后根據無心外圓磨削方法磨削圓柱形的第一縱向區域的至少第一縱向分段。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方法的優點在于,能夠采用常用且公知的用于無心外圓磨削的機器,對此可參見Dubbel出版的Taschenbuch fiir den Maschinenbau (機械制造手冊)第18版第T89/T90頁。無心外圓磨削在當前情況下是有利的,因為比如所述均衡電軸大批量制造且已經作為拋光的或鑄造的毛坯且在切削加工之后是非常均勻的。因此,各均衡電軸的不平衡也位于較小的范疇內。這樣,可以以配重的唯一類型實現經濟的工藝方式,其允許較高自動化程度。如果各工件相互間區別較大,則還可以在磨削之前測量其其他不平衡且根據需要將不同的配重安裝在工件上。以這種方式可以進一步優化磨削進程的質量。配重通常可拆卸地固定在工件上。但其不必在結束外圓磨削之后馬上再次被移除,而是還可以對于其他的磨削進程是有利的。比如相應尺寸設計且成形的配重還可以作為用于耦合自動機器或安裝進程的夾具來使用。此外,配重可以用于在進一步的運輸和加工過程中穩定工件。可以如下理解:在系列制造中在使用唯一類型的配重時在精確的物理意義上不會在任何情況下都實現完全的平衡。但對于實際的情況來說,殘余的不平衡被減小到非常小的值。為了較快地理解本專利技術需要補充的是,權利要求1以下列概念為前提條件。第一和第二“縱向區域”是位于工件上的各第一和第二縱向分段的總和。比如在本專利技術的圖1和圖2中示例性示出的均衡電軸具有三個第一縱向分段,其在后面的操作中能夠被用作軸承且共同形成第一縱向區域。相應的也適用于非旋轉對稱的第二縱向區域。這些概念的定義也能夠從從屬權利要求2和3中得出。不必在任何情況下磨削第一縱向區域的所有第一縱向分段。根據權利要求4的改進適用于如下情況:僅針對磨削過程本身來考慮配重。在此情況下,配重可拆卸地固定,一旦第一縱向區域滿足需要地通過無心外圓磨削完成磨削,則再次被移除。在很多情況下有利的是,配重固定在工件的第二縱向區域中。這樣,第一縱向區域的圓柱形分段完全被釋放用于外圓磨削。另一個有利的設計方案適用于如下情況:第一和第二縱向分段在工件上相互交替且第二縱向分段通過橋接分段形成,該橋接分段在兩個第一縱向分段之間且在徑向上與工件的縱軸成間距地延伸。在此情況下,存在將配重安裝到平衡體上的可能性,該平衡體具有相對于縱軸徑向延伸的凹部。通過該凹部將平衡體安裝在橋接分段上且保持在安裝的狀態下。配重的固定可以通過彈簧加載的壓緊螺栓實現,但還可以通過一個或多個螺栓連接形成,此外還可以通過彈性的卡鎖節段(Rastglieder)、用于彈簧夾頭的裝置、磁性連接裝置或多件實施的配重形成,其中,側部安裝的張緊環將各分部件在安裝好的狀態下保持在一起。如果在待磨削的工件上磨削兩個或多個旋轉對稱的縱向分段,則可以通過無心外圓磨削機床實現磨削,其針對每一個單個的縱向分段分別具有一個單獨的磨削套件,該磨削套件由進給輪、砂輪、支架導板組成。以這種方式可以同時磨削所有第一縱向分段。此處所說的工件與其所屬的配重存在多種不同的組合,以適配的平衡體形式的配重與工件至少在磨削進程的持續時間內接合在一起。由于接合的組件被輸送給磨床,由工件和平衡體組成的單元被稱作一個系統,該系統與工件的特性以及各磨削任務相匹配。該系統代表重要的組件,該組件作為共同的單元至少穿過磨床運動且在很多情況下還能夠進一步保持在一起。該系統的有利的特征在于,平衡體可拆卸地安裝在工件上。此外,該系統的有利特征在于,工件和平衡體借助于在平衡體中徑向延伸的凹部接合在一起,其中,平衡體借助于凹部安裝在偏心設置的工件縱向支撐體(Laiigssteg)上。如果存在自動化的工作方式的前提條件,則可以如權利要求11所限定的那樣采用一種單獨的裝置來外圓磨削該系統。因此,該系統以整體在無心外圓磨床中加工。在此情況下的一種特殊的適配在于,必須針對配重的旋轉存在足夠的空間。在簡單的情況下且在較小的數量的情況下,將配重一個個地且用手安裝在工件上。但如果存在批量生產的前提條件,則有利地自動地在裝置內部或者以與該系統的直接的功能連接中實現該系統的接合以及必要時的拆卸。以這種方式可以采用組合的處理站,處于準備狀態下的工件在傳送帶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外圓磨削單件的工件(1)的方法,所述工件的輪廓按照貫穿的縱軸(5)定義且除了相對于所述縱軸旋轉對稱的第一縱向區域外還具有第二縱向區域,在所述第二縱向區域中,關于所述縱軸(5)的徑向的質量分布是不均勻的,具有如下方法步驟:在所述工件(1)上固定配重,之后,第一縱向區域至少在一個第一縱向分段(2a、2b、2c)中通過無心外圓磨削來磨削,其中,所述第一縱向分段(2a、2b、2c)位于由進給輪(15)、砂輪(16)和支架導板(19)組成的磨削縱列中。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9.01 DE 102010036065.11.一種用于外圓磨削單件的工件(I)的方法,所述工件的輪廓按照貫穿的縱軸(5)定義且除了相對于所述縱軸旋轉對稱的第一縱向區域外還具有第二縱向區域,在所述第二縱向區域中,關于所述縱軸(5)的徑向的質量分布是不均勻的,具有如下方法步驟:在所述工件(I)上固定配重,之后,第一縱向區域至少在一個第一縱向分段(2a、2b、2c)中通過無心外圓磨削來磨削,其中,所述第一縱向分段(2a、2b、2c)位于由進給輪(15)、砂輪(16)和支架導板(19)組成的磨削縱列中。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縱向區域由多個第一縱向分段(2a.2b.2c)組成,所述第一縱向分段在所述工件(I)的縱向上相互分開。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縱向區域也由多個第二縱向分段(3)組成,所述第二縱向分段在所述工件(I)的縱向上相互分開。4.如權利要求1至3中至少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能夠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工件(I)上且在所述第一縱向區域通過無心外圓磨削被磨削之后再次被移除。5.如權利要求1至4中至少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固定在所述工件(I)的第二縱向區域中。6.如權利要求2至5中至少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磨削單件的工件(1),其中,所述第一縱向分段(2a、2b、2c)和所述第二縱向分段(3)相互間交替布置且至少一個第二縱向分段(3)通過橋接分段形成,所述橋接分段在兩個第一縱向分段(2a、2b、2c)之間且與所述縱軸(5)成徑向間距地延伸,其特征在于,形成配重的平衡體(6)通過相對于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埃尓溫·容克尓,胡伯特·穆勒,
申請(專利權)人:埃爾溫容克爾研磨技術股份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捷克;CZ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