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制造技術

    技術編號:8734027 閱讀: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6 11:23
    一種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可以包括:用于接收發動機的曲軸的動力的曲柄鏈輪主動齒輪;曲柄鏈輪從動齒輪,其與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接合并接收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的動力;第一平衡軸,其與所述曲柄鏈輪從動齒輪同軸布置并具有第一主動齒輪以接收來自所述曲柄鏈輪從動齒輪的動力;以及第二平衡軸,其通過與所述第一主動齒輪接合的第二從動齒輪接收動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本申請要求2011年11月16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11-0119425號的優先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結合于此用于通過該引用的所有目的。
    本專利技術涉及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更具體地,涉及能夠使得安裝體積最小化的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
    技術介紹
    通常,發動機的曲軸以單平面曲軸類型進行布置,在單平面曲軸類型中八個曲軸設置在一個平面上,如圖1所示。亦即,在V8-90度八汽缸V型發動機(具有單平面曲軸類型)的情況下,用于抵消二次不平衡力和不平衡力矩的兩個平衡軸應該安裝在曲柄底部與汽缸組之間,并以雙速驅動。用于不平衡力和不平衡力矩(它們由進行往復運動的活塞和進行搖擺運動的連桿所引起)的平衡設計對于發動機而言是需要的。在連桿的情況下,計算公式用于考慮集中質量,從而區別連接至活塞的往復運動質量和連接至曲柄銷的旋轉質量。往復運動質量和旋轉質量具有慣性,當發動機被驅動時往復運動質量和旋轉質量產生慣性力。由往復運動質量引起的往復運動慣性力在與汽缸的中心軸線相同的方向生成慣性力,由旋轉質量引起的慣性力在曲柄銷的方向上生成慣性力,曲柄銷的方向對應于旋轉的徑向方向。對于每種類型的發動機,上述慣性力由不同的不平衡分力來表示。特別地,當90度汽缸組角度和單平面曲軸類型應用于V8發動機時,產生二次水平激振力和二次俯仰力矩。此外,在與曲軸相同的方向上以雙速旋轉的一個平衡軸和在與曲軸相反的方向上以雙速旋轉的一個平衡軸安裝在曲軸的底部以抵消不平衡分力。然而,兩個平衡軸應該安裝在與曲軸相同的垂直平面上。此外,由于曲軸安裝部分之間的距離大,因此對于平衡軸安裝布局存在限制,且不可能實現緊湊構造。公開于該專利技術
    技術介紹
    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加深對本專利技術的一般
    技術介紹
    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各個方面涉及提供一種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其能夠最小化八缸V型發動機的平衡軸的體積。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中,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可以包括:曲柄鏈輪主動齒輪,其用于接收發動機的曲軸的動力;曲柄鏈輪從動齒輪,其與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接合并接收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的動力;第一平衡軸,其與所述曲柄鏈輪從動齒輪同軸布置并具有第一主動齒輪以接收來自所述曲柄鏈輪從動齒輪的動力;以及第二平衡軸,其通過與所述第一主動齒輪接合的第二從動齒輪接收動力。所述曲柄鏈輪從動齒輪的旋轉速度比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的旋轉速度高兩倍。連接所述第一平衡軸、所述第二平衡軸和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的每個旋轉中心的虛擬延長線形成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平衡軸的旋轉中心和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等于所述第二平衡軸的旋轉中心和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所述第一平衡軸的旋轉中心和所述第二平衡軸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一平衡軸的旋轉中心和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第一配重元件安裝在所述第一平衡軸上,并可以包括第一重量元件、第二重量元件和第三重量元件,其中第二配重元件安裝在所述第二平衡軸上,并可以包括第四重量元件、第五重量元件和第六重量元件,且其中所述第一重量元件、第二重量元件和第三重量元件可以分別與所述第四重量元件、第五重量元件和第六重量元件具有180°的相位差。第一重量元件、第二重量元件和第三重量元件可以依次具有90°的相位差。所述第四重量元件、第五重量元件和第六重量元件可以依次具有90°的相位差。所述第一平衡軸和第二平衡軸設置在氣缸體的側表面處。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和所述曲柄鏈輪從動齒輪通過鏈構件或帶構件連接。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可以最小化八缸V型發動機的平衡軸的體積并簡化結構。通過納入本文的附圖以及隨后與附圖一起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某些原理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的方法和裝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更為具體地變得清楚或得以闡明。附圖說明圖1示例性地顯示了通常使用的單平面曲軸類型,其中八個曲軸布置在一個平面上。圖2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的立體圖。圖3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的側視圖。圖4A和4B是應用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的第一和第二平衡軸的立體圖。圖5示意性地顯示了由應用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的第一和第二平衡軸形成的每個旋轉相位角的平衡。應當了解,所附附圖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的,其顯示了本專利技術的基本原理的圖示性的各種特征的略微簡化的畫法。本文所公開的本專利技術的具體設計特征包括例如具體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將部分地由具體預期應用和使用的環境來確定。在這些圖形中,貫穿附圖的多幅圖形,附圖標記引用本專利技術的同樣的或等同的部分。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對本專利技術的各個實施方案詳細地作出引用,這些實施方案的實例被顯示在附圖中并描述如下。盡管本專利技術將與示例性實施方案相結合進行描述,但是應當意識到,本說明書并非旨在將本專利技術限制為那些示例性實施方案。相反,本專利技術旨在不但覆蓋這些示例性實施方案,而且覆蓋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范圍之內的各種選擇形式、修改形式、等價形式及其它實施方案。下面將參考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圖2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的立體圖;以及圖3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的側視圖。如圖2和圖3所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平衡軸模塊包括曲柄鏈輪主動齒輪10、曲柄鏈輪從動齒輪30、第一平衡軸41和第二平衡軸42。曲柄鏈輪主動齒輪10接收發動機的動力。曲柄鏈輪從動齒輪30通過鏈構件20接收曲柄鏈輪主動齒輪10的動力。第一平衡軸41設置在與曲柄鏈輪從動齒輪30相同的軸線上并接收動力。第二平衡軸42設置成接收第一平衡軸41的動力。曲柄鏈輪主動齒輪10安裝成直接接收由發動機的曲軸輸出的發動機動力。鏈構件20設置成圍繞曲柄鏈輪從動齒輪30的外圓周并傳送動力,曲柄鏈輪主動齒輪10的動力通過鏈構件20傳送至曲柄鏈輪從動齒輪30,如下文所述。第一平衡軸41包括形成在第一平衡軸外圓周上的第一配重411,所述第一配重411包括多個第一重量元件411a、411b和411c。第二平衡軸42包括形成在第二平衡軸外圓周上的第二配重421,所述第二配重421包括多個第二重量元件421a、421b和421c。第一平衡軸41設置在與曲柄鏈輪從動齒輪30相同的軸線上。曲柄鏈輪主動齒輪10的動力通過鏈構件20傳送至曲柄鏈輪從動齒輪30,接著通過曲柄鏈輪從動齒輪30傳送至第一平衡軸41。在本文中,第一主動齒輪31設置在與曲柄鏈輪從動齒輪30相同的軸線上,第一平衡軸41和曲柄鏈輪從動齒輪30通過第一主動齒輪31一體地旋轉。第二主動齒輪32設置成與第一主動齒輪31接合。類似地,第二主動齒輪32設置在與第二平衡軸42相同的軸線上,并通過第二主動齒輪32將第一主動齒輪31的動力傳送至第二平衡軸42。第一和第二主動齒輪31和32具有比曲柄鏈輪主動齒輪10的旋轉速度高兩倍的齒數比。亦即,當曲柄鏈輪主動齒輪10旋轉時,第一平衡軸41在與曲柄鏈輪主動齒輪10相同的方向上兩倍地旋轉,第二平衡軸42在相反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
    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

    【技術保護點】
    一種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其包括:曲柄鏈輪主動齒輪,其用于接收發動機的曲軸的動力;曲柄鏈輪從動齒輪,其與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接合并接收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的動力;第一平衡軸,其與所述曲柄鏈輪從動齒輪同軸布置并具有第一主動齒輪以接收來自所述曲柄鏈輪從動齒輪的動力;以及第二平衡軸,其通過與所述第一主動齒輪接合的第二從動齒輪接收動力。

    【技術特征摘要】
    2011.11.16 KR 10-2011-01194251.一種發動機的平衡軸模塊,其包括:曲柄鏈輪主動齒輪,其用于接收發動機的曲軸的動力;曲柄鏈輪從動齒輪,其與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接合并接收所述曲柄鏈輪主動齒輪的動力;第一平衡軸,其與所述曲柄鏈輪從動齒輪同軸布置并具有第一主動齒輪以接收來自所述曲柄鏈輪從動齒輪的動力;以及第二平衡軸,其通過與所述第一主動齒輪接合的第二從動齒輪接收動力,其中第一配重元件安裝在所述第一平衡軸上,并包括第一重量元件、第二重量元件和第三重量元件,其中第二配重元件安裝在所述第二平衡軸上,并包括第四重量元件、第五重量元件和第六重量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重量元件、第二重量元件和第三重量元件分別與所述第四重量元件、第五重量元件和第六重量元件具有180°的相位差,其中所述第一平衡軸的所述第一重量元件、第二重量元件和第三重量元件彼此緊密布置,且所述第二平衡軸的所述第四重量元件、第五重量元件和第六重量元件彼此緊密布置,其中第二重量元件的長度長于第一重量元件的長度和第三重量元件的長度,第五重量元件的長度長于第四重量元件的長度和第六重量元件的長度,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安
    申請(專利權)人: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级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野外|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无码|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中文字幕av无码一二三区电影 |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无码中文人妻视频2019|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千人斩|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野外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无码137片内射在线影院| 西西4444www大胆无码|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αv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无码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 | 高清无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乱码| 97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 精品久久久无码21p发布|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