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交流驅動發光二極管電路及照明裝置,所述二極管電路包含:m*n個發光二極管,m、n為正整數,以D(i,j)代表發光二極管網絡中的任一個發光二極管,即1≤i≤m且1≤j≤n;以及m+1個節點,以Ni代表任一個節點,其中,若i為奇數,j也為奇數,則D(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且D(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1;若i為奇數,j為偶數,則D(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且D(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1;若i為偶數,j為奇數,則D(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且D(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1;若i為偶數,j也為偶數,則D(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且D(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1。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二極管
,尤其是涉及一種交流驅動發光二極管電路及照明裝置。
技術介紹
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與一般二極管的結構相同,即在半導體基板上具有一 N型區及一 P型區。N型區與P型區交界處形成一 PN接面,在PN接面形成的瞬間,N型區中的多數載子(電子)會向P型區擴散;P型區中的多數載子(電洞)會向N型區擴散,此外,N型區中的少數載子(電洞)會向P型區漂移,P型區中的少數載子(電子)會向N型區漂移,擴散及漂移的電子電洞在PN接面附近結合,形成一空乏區(cbpletionregion)。N型區中空乏區的電性為正,P型區中空乏區的電性為負,形成一電位障,二極管達平衡狀態。對LED加入順向偏壓而跨越電位障時,P型區的多數載子(電洞)會往N型區移動,而N型區的多數載子(電子)則往P型區移動,電子與電洞在PN接面之空乏區復合,此時,因電子由高能階回到低能階,釋放出光子,產生可見光。LED具有環保節能的特性,已廣泛運用于,例如:路燈、照明、大型廣告廣告牌、背光模塊等各種產品上。一般LED運用于照明光源之用途時,為了達到照明穩定的目的,通常需要透過一整流器(AC/DC),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后,光源才能穩定發光,然而,整流器的體積大,攜帶不易。因此,現有技術中,璨圓光電于2005年提出之「發光二極管組件及其驅動方法」臺灣專利申請案,其公告號為1257185。請參考本案圖1,即臺灣1257185專利之圖2,并配合其說明書之描述「本專利技術之發光二極管組件的驅動方法系用于驅動一發光二極管組件210。其中,發光二極管組件210具有一第一發光單元212與一第二發光單元214,且第一發光單元212系與第二發光單元214反向并聯。在本專利技術之一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212與第二發光單元214可形成于同一基板上,或形成于不同 基板上。發光二極管組件210系具有兩個連接端分別連接至電源Vl與電源V2,一較佳方式例如為:將電源V2接地,并將電源Vl輸入交流電之電流源或電壓源。當發光二極管組件210接收正極性驅動訊號(+)時,則第一發光單元212處于順向偏壓而發出第一光線,且第二發光單元214處于逆向偏壓而不發光。當發光二極管組件210接收負極性驅動訊號(-)時,則第二發光單元214處于順向偏壓而發第二光線,且第一發光單兀212處于逆向偏壓而不發光。因此,第一發光單元212與第二發光單元214得以…交替地發出第一光線以及第二光線。另外,工研院于2008年提出之「具保護電路之發光二極管裝置」臺灣專利申請案,其公開號為200952202。請參考本案圖2,即臺灣200952202專利申請案之圖1,并配合其說明書之描述「具保護電路之發光二極管裝置包含至少一發光二極管11、一保護電路12及一電壓源13,其中,發光二極管11系為一交流發光二極管(AC-LED),保護電路12系包含至少一具雙向特性之二極管121,此具雙向特性之二極管121系為一具雙向特性之n-p-n型齊納二極管或為一具雙向特性之p-n-p型齊納二極管。此保護電路12系與發光二極管11并聯,電壓源13系與保護電路12及發光二極管11電性耦接,此電壓源13系提供一工作電壓予發光二極管11及保護電路12,上述之電壓源13系為一交流電壓源。因本專利技術之發光二極管11系利用電壓源13所提供之交流電壓驅動,故當此交流電壓產生突波,亦即有過電壓的產生時,則因過電壓而產生之過電流系流向保護電路12而不流向發光二極管11,藉此以保護發光二極管11不因過電流而損壞,又因本專利技術所采用之二極管121均具備雙向特性,故可不考慮正負電壓之連結關系,減少電路設計上之困難。」由以上兩個前案,可看出現有技術中,一般交流驅動之LED系以兩個LED反向并聯,兩兩一組的方式連接。此外,因為LED制程過程不均,每顆LED皆會有些許誤差,若以現有技術,即LED由第一顆串到最后一顆之方式,誤差會不斷累積。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提出另一種以交流電直接驅動LED之LED網絡。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交流驅動發光二極管電路,包含:m*n個發光二極管,m、η為正整數,以D(i,j)代表發光二極管網絡中的任一個發光二極管,即I彡i彡m且I彡j彡η ;以及m+1個節點,以Ni代表任一個節點,其中,若i為奇數,j也為奇數,則D (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且D (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1 ;若i為奇數,j為偶數,則D (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且D (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1 ;若i為偶數,j為奇數,則D(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且D (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1 ;若1為偶數,j也為偶數,則D(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且D(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1。進一步,任一個所述發光二極管D(i,j)之第一端系發光二極管之負端,任一個所述發光二極管D(i,j)之第二端系發光二極管之正端。進一步,任一個所述發光二極管D(i,j)之第一端系發光二極管之正端,任一個所述發光二極管D(i,j)之第二端系發光二極管之負端。本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交流驅動發光二極管照明裝置,包含:一交流電源;一限流電阻,與該交流電源串接,然后加載發光二極管網絡上;所述發光二極管網絡,包含:m*n個發光二極管,m、η為正整 數,以D(i,j)代表發光二極管網絡中的任一個發光二極管,即I彡i彡m且I彡j彡η ;以及m+1個節點,以Ni代表任一個節點,其中,若i為奇數,j也為奇數,則D (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且D (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1 ;若i為奇數,j為偶數,則D (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且D(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Ι ;若i為偶數,j為奇數,則D (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且D(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Ι。若i為偶數,j也為偶數,則D(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且D (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1。本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交流驅動發光二極管電路,包含:m+l個節點,包含N1、Ν2、...、Νπι+1 ;以及m*n個發光二極管,包含連接在節點NI與N2之間的D(l,I)、D(1,2)、...、D(l,n),連接在節點N2與N3之間的D(2,I)、D(2,2)、…、D(2,η),連接在節點Nm與Nm+1之間的0(111,1)、0(111,2)、…、D(m,η),其中m及η為正整數;其中當η為偶數時,D(l,I)、D(1,2)、…、D(l,η)之中有η/2個發光二極管之第一端連接在節點Nm,n/2個LED之第一端連接連接在節點Nm+1 ;當11為奇數時,0(1,1)、0(1,2)、->D(l,n)之中有(n+l)/2個LED之第一端連接在節點Nm,(n-l)/2個LED之第一端連接連接在節點Nm+1。進一步,所述第一端系發光二極管之正端,第二端系發光二極管之負端。進一步,所述第一端系發光二極管之負端,第二端系發光二極管之正端。本專利技術通過發光二極管交替正反連接,消除了累積誤差。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技術中,交流驅動之LED的連接方式。圖2為現有技術中,交流驅動之LED及其保護電路的連接方式。圖3為本專利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交流驅動發光二極管電路,其特征在于,包含:m*n個發光二極管,m、n為正整數,以D(i,j)代表發光二極管網絡中的任一個發光二極管,即1≤i≤m且1≤j≤n;以及m+1個節點,以Ni代表任一個節點,其中,若i為奇數,j也為奇數,則D(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且D(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1;若i為奇數,j為偶數,則D(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且D(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1;若i為偶數,j為奇數,則D(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且D(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1;若i為偶數,j也為偶數,則D(i,j)之第二端連接于節點Ni,且D(i,j)之第一端連接于節點Ni+1。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顏惠平,
申請(專利權)人:天目照明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