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基于帶尾纖的波分復用的光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纖、模數轉換器、數字診斷監控模塊、半導體致冷器、光發射組件和光接收組件,所述光發射組件和光接收組件分別與所述模數轉換器連接,所述模數轉換器與所述數字診斷監控模塊連接,所述數字診斷監控模塊與所述半導體致冷器連接,所述光接收組件與所述尾纖的斷頭熔接連接,所述光發射組件與所述尾纖的連接頭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完成了發射與接收的合波(復用)與分波(解復用),使單根光纖傳輸容量倍增,實現了單纖雙向通信,同時,也避免了BIDI結構帶來的因發射需45度波片給光功率帶來的很大程度衰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光學元件、系統或儀器,尤其涉及光學元件、系統或儀器中的一種基于帶尾纖的波分復用的光模塊。
技術介紹
光模塊(transceiver module),由光電子器件、功能電路和光接口等組成,光電子器件包括發射和接收兩部分。發射部分是:輸入一定碼率的電信號經內部的驅動芯片處理后驅動半導體激光器(LD =Laser Diode)或發光二極管(LED)發射出相應速率的調制光信號,其內部帶有光功率自動控制電路,使輸出的光信號功率保持穩定。接收部分是:一定碼率的光信號輸入模塊后由光探測二極管轉換為電信號。經前置放大器后輸出相應碼率的電信號。簡單的說,光模塊的作用就是光電轉換,發送端把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通過光纖傳送后,接收端再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光模塊組件部分現有雙纖和BIDI (BIDI: binary direction,單纖雙向)兩種結構,BIDI結構用發射45度波片與接收0度波片將發射與接收的波長隔離開,實現單纖雙向傳輸,BIDI結構對于發射與接收兩種波長相隔較遠,或者僅用波片就很好實現隔離兩種不同波長的光。但對于發射與 接收兩種波長非常靠近的需求,則隔離效果較差,以發射1582.5 1589.5nm,接收1593.0^1597.5nm為例,現在市場上還很難尋到這種高隔離度45度波片,即使能實現這種高度隔離,發射的光功率也大大的衰減了。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基于帶尾纖的波分復用的光模塊。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基于帶尾纖的波分復用的光模塊,包括尾纖、模數轉換器、數字診斷監控模塊、半導體致冷器、光發射組件和光接收組件,所述光發射組件和光接收組件分別與所述模數轉換器連接,所述模數轉換器與所述數字診斷監控模塊連接,所述數字診斷監控模塊與所述半導體致冷器連接,所述光接收組件與所述尾纖的斷頭熔接連接,所述光發射組件與所述尾纖的連接頭連接。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光發射組件包括激光二極管驅動器和激光二極管,所述激光二極管驅動器與所述激光二極管連接。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光接收組件包括主放大器和光電二極管,所述主放大器與光電二極管連接。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主放大器與光電二極管之間連接有前置放大器。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尾纖內設有準直器和0度波片,所述準直器、0度波片按照光信號的輸入順序依次設置。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方案,光信號由光發射組件經準直器轉變成準直光(平行光)后再到0度波分,由于0度波片可將特定波長的光透射輸出到光接收組件,其余則反射后輸出到尾纖的公共端,同理,當外部光信號經尾纖的公共端進入接收時,光信號經準直器轉變成準直光(平行光)后再到O度波分,由于O度波片的特性,則經透射的光經過光接收組件接收,這樣就完成了發射與接收的合波(復用)與分波(解復用),使單根光纖傳輸容量倍增,實現了單纖雙向通信,同時,也避免了 BIDI結構帶來的因發射需45度波片給光功率帶來的很大程度衰減。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一種基于帶尾纖的波分復用的光模塊的原理框圖; 圖2是本專利技術一種基于帶尾纖的波分復用的光模塊的尾纖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說明。圖1至圖2中的附圖標號為:光接收組件I ;光發射組件2 ;激光二極管3 ;激光二極管驅動器4 ;光電二極管5 ;主放大器6 ;模數轉換器7 ;數字診斷監控模塊8 ;半導體致冷器9 ;尾纖10 ;準直器11 ;0度波片12。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設計一種基于XWDM的模塊,可以使發射和接收非常靠近的波長達到很好的隔離效果,也很適用于CWDM/DWDM模塊對波長的要求,可以實現光信號的合波(復用)與分波(解復用),使單根光纖傳輸容量倍增,還可實現單纖雙向通信,廣泛應用于光纖網絡升級、擴容或引入綜合新業務(廣播電視、電信、互聯網三網合)等方面。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基于波分復分(波分復分為XWDM,可以為CWDM/DWDM/PWDM: (Coarse/Dense/Pigtail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r)粗波分復用 / 密集波分復用/帶尾纖的波分復用)的光模塊,包括尾纖10、模數轉換器7、數字診斷監控模塊8(數字診斷監控模塊8簡稱為DDM, digital diagnostic monitoring)、半導體致冷器9 (半導體致冷器9簡稱為TEC, Thermoelectric Cooler)、光發射組件2和光接收組件I,所述光發射組件2和光接收組件I分別與所述模數轉換器7連接,所述模數轉換器I與所述數字診斷監控模塊8連接,所述數字診斷監控模塊8與所述半導體致冷器9連接,所述光接收組件I與所述尾纖10的斷頭熔接連接,所述光發射組件2與所述尾纖10的連接頭插撥連接,所述尾纖內設有準直器11和0度波片12,準直器11和0度波片12按照光信號的輸入順序依次設置,所述尾纖10的公共端(COM端)用來同時發射和接收不同波長的光信號,所述光發射組件2與所述尾纖的非公共端的連接頭插撥連接。準直器11的作用,準直器11屬于光纖通信光器件的用于輸入輸出的一個光學元件,其結構很簡單——它可以將光纖內的傳輸光轉變成準直光(平行光),或將外界平行(近似平行)光耦合至單模光纖內,光纖傳出的發散光通過前置的類似凸透鏡變成平行光,它的作用是使光最大效率的耦合進入所需的器件中,所以它有一個重要的參數插損,現在的工藝技術可達到0.15db以下。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光發射組件2包括激光二極管驅動器4和激光二極管3,所述激光二極管驅動器4與所述激光二極管3 (激光二極管3簡稱:LD,Laser Diode)連接,所述激光二極管驅動器4、所述激光二極管3、尾纖10封裝成光發射組件2 (光發射組件簡稱 ROSA, Receiver Optical Subassembly)。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光接收組件I包括主放大器6和光電二極管5,所述主放大器6與光電二極管5連接,所述主放大器6與光電二極管5(光電二極管5簡稱H^PhotoDiode)封閉成光接收組件I (光接收組件I簡稱:TOSA,Receiver Optical Subassembly)。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主放大器6與光電二極管5之間連接有前置放大器。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基于帶尾纖的波分復用的光模塊具有以下優點: 1.低插入損耗; 2.低偏振相關損耗; 3.高波長帶寬隔離度; 4.環境穩定性好。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基于帶尾纖的波分復用的光模塊,光信號由光發射組件2經準直器11轉變成準直光(平行光)后再到0度波分12,由于0度波片12可將特定波長的光透射輸出到光接收組件1,其余則反射后輸出到尾纖10的公共端,同理,當外部光信號經尾纖10的公共端進入接收時,光信號經準直器11轉變成準直光(平行光)后再到0度波分12,由于0度波片12的特性,則經透射的光經過光接收組件I接收,這樣就完成了發射與接收的合波(復用)與分波(解復用),使單根光纖傳輸容量倍增,實現了單纖雙向通信,同時,也避免了 BIDI結構帶來的因發射需45度波片給光功率帶來的很大程度衰減。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基于帶尾纖的波分復用的光模塊,基于XWDM的模塊,能夠運用接收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基于帶尾纖的波分復用的光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纖、模數轉換器、數字診斷監控模塊、半導體致冷器、光發射組件和光接收組件,所述光發射組件和光接收組件分別與所述模數轉換器連接,所述模數轉換器與所述數字診斷監控模塊連接,所述數字診斷監控模塊與所述半導體致冷器連接,所述光接收組件與所述尾纖的斷頭熔接連接,所述光發射組件與所述尾纖的連接頭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榮輝,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極致興通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