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揭示了一種定位裝置,其包括上,下工作臺;設置于所述上,下工作臺之間的移動臺,立柱和立梁;設置于所述立梁上的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及設置于所述下工作臺上的定位柱。上,下工作臺;設置于所述上,下工作臺之間的移動臺,立柱和立梁;設置于所述立梁上的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及設置于所述下工作臺上的定位柱。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例通過在定位裝置中設置不同位置的兩個感應器,判斷所述移動臺是否移動到位,并與所述定位柱相結合,固定移動臺的位置,該定位裝置結構簡單,易于實現(xiàn)。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定位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汽車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汽車的組裝過程中,許多零部件要通過機械組裝在一起,鉚接作為一種常用的固定連接方式,具有很廣泛的應用。在工件被鉚機過程中,工作臺需要移動,一般的工作臺在運行過程中為長動狀態(tài),不能在需要的位置停止,如需停下來,需要人工操作關閉電動機使工作臺停止移動,但是工件停止的位置和時間難以準確的把握。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定位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為實現(xiàn)上述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中的一種定位裝置,其包括上,下工作臺;設置于所述上,下工作臺之間 的移動臺,立柱和立梁;設置于所述立梁上的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及設置于所述下工作臺上的定位柱。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傳感器和所述第二傳感器為磁性傳感器。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傳感器和所述第二傳感器可與所述移動臺相抵接。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移動臺的材質為磁性材質。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移動臺的材質為鐵。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定位裝置相對設置于所述下工作臺的兩個對角上,且設置于所述立柱和所述立梁之間。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定位柱的上表面可與所述移動臺相抵接。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例通過在定位裝置中設置不同位置的兩個感應器,判斷所述移動臺是否移動到位,并與所述定位柱相結合,固定移動臺的位置,該定位裝置結構簡單,易于實現(xiàn)。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鉚機的結構示意 圖2為圖1中所示的距離調節(jié)裝置的結構示意 圖3為圖2中所示的第一調節(jié)裝置的結構示意 圖4為圖1中所示的微距調節(jié)裝置的結構示意 圖5為圖1中所示的定位裝置結構示意其中,附圖標記為:鉚機,100 ;下工作臺,10 ;立柱,101 ;立梁,103 ;導軌,105 ;固定塊,107 ;支撐桿,109 ;上工作臺,30 ;移動臺,50 ;支撐孔,501 ;氣缸,503 ;距離調節(jié)裝置,60 ;第一調節(jié)裝置,61 ;第一面,611 ;第二面,613 ;第一凹陷,615 ;凸起部,617 ;凸起部側邊壁,6171 ;第一凹槽,619 ;第二調節(jié)裝置,63 ;第二調節(jié)裝置本體,631 ;導軌槽,633 ;微距調節(jié)裝置,70 ;第一擋塊,701 ;鉚頭本體,703 ;第一移動塊,705 ;第二移動塊,707 ;第二擋塊,709 ;螺孔,711 ;螺桿,713 ;定位裝置,80 ;第一傳感器,801 ;第二傳感器,803 ;定位柱,805。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說明的是,所述實施例并非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所述實施例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結構上的等效變換或替代,均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專利技術內所描述的表達位置與方向的詞,均是以操作者的使用方向為參考方向。 參圖1,圖1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鉚機的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所示鉚機100包括:下工作臺10,上工作臺30 ;設置于所述上,下工作臺(30,10)之間的移動臺50 ; 垂直于上,下工作臺(30,10),且安裝于上,下工作臺(30,10)之間的用于支撐所述上,下工作臺(30,10)的4根立柱101及兩根立梁103 ; 設置于所述下工作臺10上且左右對稱的兩對導軌105 ;及設置在導軌105前端對稱設置的兩個固定塊107 ;起始端設置于所述立梁103之上,終點端設置于所述固定塊107之上的兩個支撐桿109 ; 相應的,所述相鄰兩根立柱101對稱設置;所述立梁103對稱設置在豎直方向上兩對對稱設置的立柱101之間。相應的,在移動臺50四角上形成有能夠使所述立柱插入的支撐孔501,所述移動臺50上方設置有氣缸503 ; 相應的,所述移動臺50能夠在所述氣缸503的作用下以所述立柱101為導向上下移動。所述鉚機100還包括:距離調節(jié)裝置60,所述距離調節(jié)裝置60用于調節(jié)鉚機兩端相對于工件的對稱距離;距離微調裝置70,所述距離微調裝置70用于配合所述距離調節(jié)裝置60以更小單位調節(jié)調節(jié)鉚機兩端相對于工件的對稱距離;定位裝置80,所述定位裝置80用于判斷距離調節(jié)裝置60的位置及控制距離調節(jié)裝置60的下落高度。如圖2所示,圖3所示,圖2為圖1中所示的距離調節(jié)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所示的第一調節(jié)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所述鉚機100的一最佳實施方式中,所示鉚機100包括:設置與所述下工作臺10與所述移動臺50之間的兩個對稱設置的距離調節(jié)裝置60。所述距離調節(jié)裝置60包括:第一調節(jié)裝置61,第二調節(jié)裝置63。所述第一調節(jié)裝置61固定設置于所述移動臺50的下表面上,包括:與所述移動臺50固定連接的第一面611 ;與所述第二調節(jié)裝置63相抵接的第二面613 ;所述第一調節(jié)裝置61底部側壁兩側對稱開有第一凹陷615,使其底端形成一凸起部617,所述凸起部617上開有配合所述支撐桿109的第一凹槽619 ; 相應的,所述兩根導軌105內側邊壁與所述凸起部617側邊壁6171相抵接。相應的,所述第一調節(jié)裝置61在豎直方向上做上下運動時,所述支撐桿109與所述第一凹槽619配合的部分可進入到第一凹槽619內。所述第二調節(jié)裝置63包括:第二調節(jié)裝置本體631,設置其底面上與所述導軌105配合使用的導軌槽633 ;設置于所述第二調節(jié)裝置本體631內部的彈性裝置(未示出); 相應的,所述支撐桿109穿透所述第二調節(jié)裝置63設置有彈性裝置的部位并與所述彈性裝置相配合,使對稱設置的兩個所述第二調節(jié)裝置63在所述第一調節(jié)裝置61上升過程中,自動遠離所述工作臺50中心運動??梢岳斫獾氖?,這里所說的設置于移動臺50上的導軌105和設置與所述第二調節(jié)裝置本體631底面上的導軌槽633不僅僅只有上述一種設置,也可以將所述導軌槽633設置與所述移動臺50上,將所述導軌105設置與所述第二調節(jié)裝置本體631上;或是其他的使對稱設置的兩個所述第二調節(jié)裝置63在所述移動臺50上相向運動的結構都包含在本設計范圍之內。結合圖1,圖2,圖3所示,鉚機100中,工件鉚接開始后,所述氣缸131驅動所述移動臺50運動,所述移動臺50可在豎直方向以所述立柱101為導向向下運動; 相應的,兩個所述第一調節(jié)裝置61對稱設置,其中心線始終處于同一平面上,故帶動所述第一調節(jié)裝置61向下運動;運動過程中,所述第一調節(jié)裝置61的第二面613與所述第二調節(jié)裝置63相抵接,同時,所述第二裝置本體631底面上設置有與所述導軌105配合使用的導軌槽633,所述第一調節(jié)裝置61下落時擠壓所述彈性裝置,并使對稱設置的兩個所述第二調節(jié)裝置63會在水平方向上做對稱相向運動,保證鉚接時工件兩側的鉚釘同時被鉚接。當工件鉚接完成·后,所述第一調節(jié)裝置61會在氣缸503的帶動下回到初始位置,而第二調節(jié)裝置63會在彈性裝置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由于此過程與上述過程相類似,在此不做贅述。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提供的距離調節(jié)裝置60,通過一個氣缸503同時控制兩個對稱設置的第一調節(jié)裝置61,可以調節(jié)兩個所述第二調節(jié)裝置63在水平面內相向行進距離相等,鉚接過程中,同時給工件施加相同的力;鉚接完成時,保證工件不會被損壞。該距離調節(jié)裝置60結構簡單,提高了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工作臺;?設置于所述上,下工作臺之間的移動臺,立柱和立梁;設置于所述立梁上的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及設置于所述下工作臺上的定位柱。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工作臺;設置于所述上,下工作臺之間的移動臺,立柱和立梁;設置于所述立梁上的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及設置于所述下工作臺上的定位柱。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傳感器和所述第二傳感器為磁性傳感器。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傳感器和所述第二傳感器可與所述移動臺相抵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沈皓然,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高登威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