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表面電阻率低、透明性高的透明導電性薄膜。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透明導電性薄膜為在設置于透明基材的至少一面的導電性金屬網層的開口部具有粘結性的導電層的透明導電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導電層由含有水溶性乙烯聚合物A、有機添加劑B以及導電性有機高分子化合物C的導電性粘結劑組合物形成,有機添加劑B為選自水溶性多元醇、水溶性吡咯烷酮類和親水性的非質子性溶劑中的至少一種,導電性有機高分子化合物C為選自聚苯胺類、聚吡咯類或聚噻吩類以及它們的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種。此外,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以具有上述透明導電性薄膜為特征的電子裝置、以及以在陰極層上形成所述光電轉換層,并在所述導電性粘結劑組合物軟化的溫度以上,將透明導電性薄膜的導電層與光電轉換層表面貼合為特征的電子裝置的制備方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透明導電性薄膜、電子裝置以及電子裝置的制備方法。更詳細地,本專利技術涉及由于在透明性和低電阻率的平衡上優良,且其本身具有優良的粘結性,從而可以通過層壓工序制備電子裝置的透明導電性薄膜、使用該透明導電性薄膜的電子裝置以及通過層壓工序進行的電子裝置的制備方法。
技術介紹
近年來,在有機電致發光、各種太陽能電池、觸控式面板或移動電話、電子紙等方面,正積極地研究著使用透明導電膜的透明電極。例如,以電子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有機光電轉換或者電光轉換裝置,通常為在由透明導電膜所構成的電極上層壓材料來制作。作為透明導電膜,正研究金屬薄膜、金屬氧化物薄膜、導電性氮化物薄膜等的各種導電膜,由于能夠兼具透光性和導電性且耐久性也優良,目前主要是以金屬氧化物薄膜為主流。其中,特別是摻雜錫的氧化銦(ITO)的透光性與導電性的平衡良好,被廣泛地使用著(參照專利文獻I等)。然而,隨著透明電極的大面積化,需求進一步低電阻化,ITO的導電性還不充分。另一方面,公開了一種在PET等的透明基材上形成了金屬制的微細網孔或網格的薄片(專利文獻2)。由于這些薄片的透光性及導電性能夠依據篩孔的設計(依照間距、線寬而決定開口率)而控制,從而具有作為透明電極的利用可能性。例如,公開了一種透明導電性薄膜,該透明導電性薄膜在透明的基材薄片的至少一面具有由導電性金屬網層與聚噻吩那樣的導電性高分子化合物形成的透明導電性層(參照專利文獻3等)。在此,以往的電子裝置,在將由有機元件材料所形成的層進行層壓的情況下,通過以真空蒸鍍法及與其類似的干式工序或者以涂布為代表的濕式工序、或經由粘結層的層壓工序來制備(專利文獻4)。在這種層壓工序中,期望具有粘結性的透明電極膜和透明導電薄膜,但是以往的透明導電性薄膜,其透明性、粘結性以及表面電阻率的平衡成為課題。因此,作為導電性粘結劑組合物中的導電性成分,公開了使用如聚噻吩或其衍生物那樣的導電性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更具體地,公開了通過經由含有導電性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粘結層的層壓工序(參照專利文獻5)來制備電子裝置。然而,經由含有導電性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粘結層的層壓工序,在界面的清潔性、均勻性為重要要素的用途方面,其利用受到限制。此外,存在粘結層的導電性低、在層壓界面的載體注入效率降低、或者界面的粘著力低等電子裝置的性能降低的問題。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特開2007-305351號公報專利文獻2: 特開2008-288102號公報專利文獻3:特開2009-146678號公報專利文獻4:特開2006-352073號公報專利文獻5:特表2009-500832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解決了上述問題的透明導電性薄膜、電子裝置以及電子裝置的制備方法。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人經過深入研究,結果發現通過使由特定的導電性粘結劑組合物形成的導電層與導電性金屬網層組合,可解決上述問題,從而完成了本專利技術。S卩,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下述(I) 一種透明導電性薄膜,該薄膜為在設置于透明基材的至少一面的導電性金屬網層的開口部具有粘結性導電層的透明導電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導電層由含有水溶性乙烯聚合物A、有機添加劑B以及導電性有機高分子化合物C的導電性粘結劑組合物形成,有機添加劑B為選自水溶性多元醇、水溶性吡咯烷酮類和親水性非質子性溶劑中的至少一種,導電性有機高分子化合物C為選自聚苯胺類、聚吡咯類或聚噻吩類以及它們的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種;(2)根據上述(I)所述的透明導電性薄膜,其中,以水溶性乙烯聚合物A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為Tl、以有機添加劑B的熔點為T2、以有機添加劑在0.1OlMPa (760mmHg)下的沸點為T3時,滿足T2〈T1〈T3的關系;(3)根據上述(I )所述的透明導電性薄膜,其中,水溶性乙烯聚合物A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或丙烯酸聚合物;(4) 一種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電子裝置具有上述(I)所述的透明導電性薄膜;(5)根據上述(4)所述的電子裝置,該電子裝置按照上述(I)所述的透明導電性薄膜、光電轉換層、以及陰極層的順序進行配置而成;(6)—種電子裝置的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為上述(4)所述的電子裝置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陰極層上形成所述光電轉換層,并在所述導電性粘結劑組合物軟化溫度以上,將透明導電性薄膜的導電層和光電轉換層表面貼合。本專利技術的透明導電性薄膜由于透明性高、表面電阻率低,因而透明性與導電性的平衡優良,由于其本身具有優良的粘結性,因而可以通過層壓工序制備電子裝置。附圖說明為表示本專利技術的透明導電性薄膜的截面的示意圖。為表示本專利技術的電子裝置的一個例子的截面的示意圖。為表示通過本專利技術的電子裝置制備方法制備電子裝置時的截面的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地說明。〈透明導電性薄膜〉本專利技術的透明導電性薄膜在設置于透明基材的至少一面的導電性金屬網層的開口部具有導電層的透明導電性薄膜,所述導電層由特定的導電性粘結劑組合物形成。關于本專利技術的透明導電性薄膜構成材料,使用圖1進行說明。圖1中I為導電層、2為導電性金屬網層、3為透明基材、7為透明導電性薄膜、9為導電性金屬網層開口部。本專利技術的透明導電性薄膜是在透明基材3的至少一面設置導電性金屬網層2,在該導電性金屬網層2的開口部填充導電層I而形成的。作為透明基材,從透明性的觀點考慮,優選為全光透過率為70%以上的基材,作為這樣的透明基材,通常從柔軟性的觀點考慮,優選塑料薄膜。作為塑料薄膜的種類,可舉出例如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四乙酰基纖維素、間規聚苯乙烯、聚苯硫醚、聚碳酸酯、聚芳酯、聚砜、聚酯砜、聚醚酰亞胺、環狀聚烯烴等形成的塑料薄膜。其中,優選機械強度、耐久性等優良的物質。透明基材的厚度,從機械強度、耐久性、以及透明性的平衡的觀點考慮,優選為3 u m-5mm,更優選為5 u m-lmm,特別優選為10 u m-300 u m。在本專利技術的透明導電性薄膜中,導電性金屬網層2設置于透明基材3的至少一面上。 作為導電性金屬網層2,可舉出通過等離子體顯示器的電磁波屏蔽膜那樣的金屬網格圖案形成的微細網結構的層。導電性金屬網層2的厚度優選為20nm-100 u m,特別優選為30_200nm。通過使厚度為20nm以上,導電性提聞;通過使厚度為100 U m以下,可使透明導電性薄膜總體的厚度變薄,可維持期望的全光透過率。導電性金屬網層2由于形成為利用金屬網格圖案的微細網結構,因此具有如圖1所示的開口部9。作為開口部9的開口率,從透明性的觀點考慮,優選為以80%以上,更優選為90%以上,進一步優選為95%以上。開口部的間距優選為1-3000 iim,更優選為1-1500 iim。開口部的間距為Iym以下時,存在透明性降低的情況,為3000i!m以上時,難以獲得導電性提高的效果。導電性金屬網層2的線寬優選為IOOnm-1OOO ii m,更優選為I y m_100 y m。線寬超過IOOOiim時,存在透明性降低的情況,不足IOOnm時,有變得難以獲得導電性提高的效果的可能性。作為用于形成導電性金屬網層2的材料,可舉出金屬或合金。例如可舉出金、銀、銅、招、鈦、鉻、鐵、鈷、鎳、鋅、錫、銥、銦、鶴、鑰、鉬、銥、鉿、銀、鉭、鶴、鎂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加藤邦久,武藤豪志,上村和惠,中島惠美,
申請(專利權)人:琳得科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