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帶類彈簧推進器的皮膚對合器,其結構包括:拉桿、左對合針槽、右對合針槽、左套桿、右套桿、左對合針、右對合針、左類彈簧推進器、右類彈簧推進器和兩個固定夾;其中拉桿上表面設置有鋸齒狀突起;左、右對合針分別安裝在左、右套桿上;左、右套桿分別安裝在左、右對合針槽上;左、右對合針槽分別套在拉桿的左、右兩端;左、右類彈簧推進器分別套在拉桿上左、右對合針槽的外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操作簡便,并能減輕病人痛苦的皮膚對合器,解決了不能任意改變固定皮膚創口距離的問題。(*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說是一種皮膚對合器。
技術介紹
目前,皮膚組織修復和器官再造時通常采用傳統的皮膚軟組織擴張器埋植術,這種方法是將擴張器置入正常皮膚下方,通過注射壺向擴張囊內注射液體增加擴張器容量,對表面皮膚產生壓力,通過生長和彈性擴張增加額外皮膚的面積,但它存在以下缺點:一是手術需分次進行,治療時間長,一般需2-3個月;二是注射生理鹽水時,患者感到疼痛、墜脹,尤其到注射后期,擴張部位隆起后有礙美觀并影響日常生活;三是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臨床上也有的使用皮膚伸展器對皮膚進行拉緊擴張,但目前使用的皮膚伸展器,結構復雜,皮膚拉緊擴張時間長,病人痛苦大。同時,在大創口閉合中拉力過大的情況下,易發生肌肉組織暴力牽拉導致的筋膜損傷。目前的皮膚牽拉器本身沒有回彈功能,也就有造成筋膜損傷綜合癥的潛在危險,影響患者今后的生活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簡便,并能減輕病人痛苦的皮膚對合器,解決了不能任意改變固定皮膚創口距離的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一:帶類彈簧推進器的皮膚對合器,其結構包括:拉桿、左對合針槽、右對合針槽、左套桿、右套桿、左對合針、右對合針、左類彈簧推進器、右類彈簧推進器和兩個固定夾;其中,所述的拉桿長度為200mm—300mm,優選為240mm ;拉桿上表面設置有鋸齒狀突起;左、右套桿的兩 端具有端部突起;固定夾的兩端具有內外兩對與所述的端部突起配套的卡槽;左、右對合針分別通過配套的卡扣安裝在左、右套桿上;左、右套桿分別通過可拆卸的嵌入式結構安裝在左、右對合針槽上;左、右對合針槽分別套在拉桿的左、右兩端;左、右類彈簧推進器分別套在拉桿的左、右兩端,分別位于左、右對合針槽的外側;左、右類彈簧推進器上設置有反向卡,配合拉桿上的鋸齒狀突起,保證左類彈簧推進器推動左對合針槽向右單向滑動,右類彈簧推進器推動右對合針槽向左單向滑動,左、右對合針槽從拉桿兩邊向中央滑動的運動距離共為150— 200mm,優選為160mm。其中所述的左、右對合針的材質優選為醫用不銹鋼,所述拉桿,左、右套桿,左、右對合針槽,左、右類彈簧推進器和固定夾的材質優選為聚甲醛;所述拉桿上的鋸齒狀突起的間距優選為1mm。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二:帶類彈簧推進器的皮膚對合器,其結構包括:拉桿、左對合針槽、左套桿、左對合針、右套桿、右對合針槽、右對合針、右類彈簧推進器和兩個固定夾,其中,所述的拉桿長度為150mm — 210mm,優選為202mm,拉桿上表面設置有鋸齒狀突起;左、右套桿的兩端均具有端部突起;固定夾的兩端具有內、外兩對與所述的端部突起配套的卡槽;左、右對合針分別通過配套的卡扣安裝在左、右套桿上;左、右套桿分別通過可拆卸的嵌入式結構安裝在左、右對合針槽上;左對合針槽與拉桿為固定一體結構,設置在拉桿的左側;右對合針槽與右類彈簧推進器套在拉桿的右端,右類彈簧推進器位于右對合針槽的外側;右類彈簧推進器上設置有反向卡,配合拉桿上的鋸齒狀突起,保證右類彈簧推進器推動右對合針槽向左單向滑動,右對合針槽從拉桿右端向左滑動的運動距離為100—150mm,優選為 120mm。其中,所述的左、右對合針的材質為醫用不銹鋼,所述拉桿,左套桿、右套桿、左對合針槽、右對合針槽、右類彈簧推進器和固定夾的材質為聚甲醛;所述拉桿上的鋸齒狀突起的間距優選為1mm。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帶類彈簧推進器的皮膚對合器具有結構簡單,操作簡便,可在對合過程中任意固定皮膚創口距離。通過增加類彈簧推進器,在皮膚閉合中有效的將過大的皮膚牽拉力回彈,避免了筋膜損傷綜合癥的產生。不僅給臨床上提供一種更好的皮膚牽拉方法,也避免了給患者今后的生活造成質量下降。本技術除了四肢開放性手術中創口相對較小的情況,還適用于腹部開放性手術中創口相對較大的情況,或者臨床上認定皮膚單方向對合不適用的情況。附圖說明圖1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本技術另一實施例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本技術的右對合針槽結構示意圖;圖4本技術的右套桿結構示意圖;圖5本技術的固定夾結構示意圖;圖6本技術的右類彈簧推進器結構示意圖;其中:1、拉桿;2、右對合針;3、右套桿;4、右對合針槽;6、左對合針;7、左套桿;8、左對合針槽;9右類彈簧推進器;10、左類彈簧推進器。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以下結合附圖1對本技術詳細說明:帶類彈簧推進器的皮膚對合器,其結構包括:拉桿1、左對合針槽8、左套桿7、右對合針槽8、右套桿3、左對合針6、右對合針2、左類彈簧推進器10、右類彈簧推進器9和兩個固定夾;其中,所述的拉桿I長度為200mm,拉桿I上表面設置有鋸齒狀突起;左、右套桿的兩端具有端部突起;固定夾的兩端具有內外兩對 與所述的端部突起配套的卡槽;左、右對合針分別通過配套的卡扣安裝在左、右套桿上;左、右套桿分別通過可拆卸的嵌入式結構安裝在左、右對合針槽上;左、右對合針槽分別套在拉桿的左、右兩端;左、右類彈簧推進器分別套在拉桿的左、右兩端,分別位于左、右對合針槽的外側;左、右類彈簧推進器上設置有反向卡,配合拉桿上的鋸齒狀突起,保證左類彈簧推進器推動左對合針槽向右單向滑動,右類彈簧推進器推動右對合針槽向左單向滑動,左、右對合針槽從拉桿兩邊向中央滑動的運動距離共為150mm。其中所述的左、右對合針的材質為醫用不銹鋼,所述拉桿、左右套桿、左右對合針槽、左右類彈簧推進器和固定夾的材質為聚甲醛;所述拉桿上的鋸齒狀突起的間距為1mm。本實施例使用時,首先將左對合針6嵌入創口左邊的皮膚邊緣Icm處;然后將左對合針6通過卡扣安裝在左套桿7上,再將左套桿7嵌套在左對合針槽8上,然后將左對合針槽8套在拉桿I的左側,再將左類彈簧推進器10套在拉桿I左側,位于左對合針槽8的外側;其次按照同樣的順序組裝好右對合針2、右套桿3、右對合針槽4與右類彈簧推進器9,逐漸通過左、右類彈簧推進器分別將左、右對合針槽向中央滑動,帶動左、右兩邊的對合針拉動皮膚向中央對合,直至通過雙手按住兩側將皮膚對合或按臨床要求將創口留有一定距尚;最后將固定夾卡在左、右兩邊的套桿兩端的端部突起上,進而拆卸下拉桿、左、右對合針槽與左、右類彈簧推進器?!嵤├?帶類彈簧推進器的皮膚對合器,其結構包括:拉桿、左對合針槽、右對合針槽、左套桿、右套桿、左對合針、右對合針、左類彈簧推進器、右類彈簧推進器和兩個固定夾;其中,所述的拉桿長度為300mm,拉桿上表面設置有鋸齒狀突起;左、右套桿的兩端具有端部突起;固定夾的兩端具有內外兩對與所述的端部突起配套的卡槽;左、右對合針分別通過配套的卡扣安裝在左、右套桿上;左、右套桿分別通過可拆卸的嵌入式結構安裝在左、右對合針槽上;左、右對合針槽分別套在拉桿的左、右兩端;左、右類彈簧推進器分別套在拉桿的左、右兩端,分別位于左、右對合針槽的外側;左、右類彈簧推進器上設置有反向卡,配合拉桿上的鋸齒狀突起,保證左類彈簧推進器推動左對合針槽向右單向滑動,右類彈簧推進器推動右對合針槽向左單向滑動,左、右對合針槽從拉桿兩邊向中央滑動的運動距離共為200mm。其中所述的左、右對合針的材質為醫用不銹鋼,所述拉桿、左右套桿、左右對合針槽、左右類彈簧推進器和固定夾的材質為聚甲醛;所述拉桿上的鋸齒狀突起的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帶類彈簧推進器的皮膚對合器,其結構包括:拉桿、左對合針槽、左套桿、右對合針槽、右套桿、左對合針、右對合針、左類彈簧推進器、右類彈簧推進器和兩個固定夾;其中,?所述的拉桿長度為200mm—300mm,拉桿上表面設置有鋸齒狀突起;左、右套桿的兩端均具有端部突起;固定夾的兩端具有內外兩對與所述的端部突起配套的卡槽;左、右對合針分別通過配套的卡扣安裝在左、右套桿上;左、右套桿分別通過可拆卸的嵌入式結構安裝在左、右對合針槽上;左、右對合針槽分別套在拉桿的左、右兩端;左、右類彈簧推進器分別套在拉桿的左、右兩端,分別位于左、右對合針槽的外側;左、右類彈簧推進器上設置有反向卡,配合拉桿上的鋸齒狀突起,保證左類彈簧推進器推動左對合針槽向右單向滑動,右類彈簧推進器推動右對合針槽向左單向滑動,左、右對合針槽從拉桿兩邊向中央滑動的運動距離共為150—200mm。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曉勇,
申請(專利權)人:拜爾衛姆大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