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大量吸收自然能,包括太陽能、風能、空氣能,通過大容積聚合、加速、壓縮、高溫和汽化膨脹,分別形成氣流動能、強流動能和蒸汽熱能,驅動大功率發電機全天候發電并網,本系統由冷熱對流聚合容器,風能與氣流采集管,氣體壓縮儲管,高壓氣體壓縮罐,熱泵循環供水裝置,高溫膨脹發生容器,強流發電機組,汽輪發電機組,輔助發電機組和變電控制中心組成。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通過大量吸收自然能,包括太陽能、風能、空氣能,通過大容積聚合、加速、壓縮、高溫和汽化膨脹,分別形成氣流動能、強流動能和蒸汽熱能,驅動大功率發電機全天候發電并網,本系統由冷熱對流聚合容器,風能與氣流采集管,氣體壓縮儲管,高壓氣體壓縮罐,熱泵循環供水裝置,高溫膨脹發生容器,強流發電機組,汽輪發電機組,輔助發電機組和變電控制中心組成。【專利說明】高效利用自然能大型發電并網系統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新能源發電。
技術介紹
人類正面臨著石油、煤炭一次性能源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的困境,全球致力發展清潔可再生替代新能源,包括太陽能、水能、氫能、生物質能、地熱、風能、冷能、分布式能源技術、可燃冰和煤層氣等,而目前風電與太陽能電普遍存在并網不穩定的缺陷,如何高效利用新能源是一項重要課題。目前成功開發的空氣源熱泵、空氣壓縮發電機和空氣動力汽車等等,僅限于小型規模,它們的明顯技術特點是:高效利用空氣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所獲得的能量大于自身能耗。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突破目前風電與光電不穩定、小型空氣源發電規模局限的高效利用自然能大型發電并網系統。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是: 高效利用自然能大型發電并網系統,其特征在于:大量吸收自然能,包括太陽能、風能、空氣能,通過大容積聚合、加速、壓縮、高溫和汽化膨脹,分別形成氣流動能5A、強流動能53和蒸汽熱能54,驅動大功率發電機全天候發電并網,本系統由十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冷熱對流聚合容器7,采用金屬框架結構,透明玻璃外形,可設計不同形狀,設置冷空氣采風口 711、712,并在上部設置若干氣流進口 81廣814連接風能與氣流采集管8,聚合容器頂蓋73設置在風能與氣流采集管8和氣體壓縮管9上面。風能與氣流采集管8,封閉式金屬圓形管狀,設置在冷熱對流聚合容器透光頂層72上面,在采集管8外不同方向設置自然風能進風口 81廣818,底部設置若干氣流進風口821~824連接冷熱對流聚合容器7,所述采集管8設置氣流輸送口開關83連接氣體壓縮儲管9,將聚合空氣動能5輸入到氣體壓縮儲管9內。氣體壓縮儲管9,封閉式金屬圓形管狀,設置在冷熱對流聚合容器7頂部,并排緊靠著風能與氣流采集管8內側,所述氣體壓縮儲管9設置電動泵911和912、壓縮氣體輸送管92內置壓縮氣體輸送口開關93 ;所述空氣動能5通過電動泵921、922加壓,形成壓縮氣體51,所述壓縮氣體輸送管92連接高壓氣體壓縮罐10,將壓縮氣體51輸送到高壓氣體壓縮罐10內。高壓氣體壓縮罐10,采用高強度抗高壓達到20 MPa、耐高溫180°C的金屬罐結構,設置電動壓縮泵101,高壓氣體 輸送管102 ;壓縮氣體51通過電動壓縮泵101壓縮,形成高壓氣體52,并在罐內儲存,所述高壓氣體輸送管102,連接高溫膨脹發生容器12和蒸汽發生儲存容器141,并將高壓氣體52輸送以上兩個容器12、141內。熱泵循環供水裝置11,由熱泵111、冷水池112和熱水輸送管113組成;所述熱泵111通過吸收地下室的空氣熱能4,將冷水池112的冷水6加溫熱水61至80°C,輸送供給高溫膨脹發生容器12和蒸汽發生儲存容器141,在蒸汽發生儲存容器141產生蒸汽熱能54完成做功之后的回流水,重新回到冷水池112循環再使用,所述熱水輸送管113,連接高溫膨脹發生容器12和蒸汽發生儲存容器141,并將熱水61輸送以上兩個容器12、141內。高溫膨脹發生容器12,采用高強度抗高壓20MPa、耐高溫400°C金屬罐結構,設置高壓電動壓縮泵121,內置電發熱裝置122,高壓氣體輸送口開關123,熱水輸送口開關124,強流輸送管125,所述高溫膨脹發生容器12,將高壓氣體52高溫汽化膨脹,形成強流動能53,通過連接強流氣輪機132的強流輸送管125進入噴射進入強流機輪機密封室1323。強流發電機組13,包括起步與調控電動發動機131,強流氣輪機132和強流發電機133 ;所述強流氣輪機132外殼是密封氣輪室1321裝置,設置強流噴射咀1322、1323,將強流動能53輸送進入密封氣輪室1321內呈單向高速旋轉,驅動強流汽輪機風葉轉動,氣輪機132帶動強流發電機133發電。汽輪發電機組14,包括蒸汽發生儲存容器141,汽輪機142和汽輪發電機143 ;所述蒸汽發生儲存容器141,采用高強度抗高壓14MPa、耐高溫565°C金屬罐結構,設置內置發熱裝置1411,高壓氣體進口 1412內置高壓氣體進口開關1413,熱水進口 1414內置熱水進口開關1415,所述高壓氣體52和熱水61在高溫作用下,形成蒸汽熱能54驅動汽輪機142帶動汽輪發電機143發電。輔助發電機組15,設置在聚合容器頂蓋73上面,由垂直圓柱形金屬外殼151,頂蓋1511,座基1512,氣流封閉室152,風輪機組153,風輪1531,電動鼓風機1532,氣流發電機154,氣流輸送管155,氣流輸送開關1551,風能輸送管156,風能輸送開關1561,風能米集管157組成;所述冷熱空氣對流動能2從聚合容器7頂部通過氣流輸送管156進入氣流封閉室152 ;同時風能3通過風能采集管158收集,從風能輸送管157進入氣流封閉室152,兩種動能2、3通過設置在氣流封閉室152內的多組電動鼓風1532加速,形成氣流動能5A呈單向旋轉,驅動風輪1531,帶動氣流發電機154發電。發電并網控制中心16,具有兩種功能:利用電子設備自動監控發電過程;根據電網需求,調制合適的電壓、電量等輸出。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冷空氣采風口 711、712,風能進風口811?818,氣流進口 821?824,氣流輸送口開關83、壓縮氣體輸送口開關93,強流輸送口開關123,熱水輸送口開關124,強流噴射咀1322、1323,高壓氣體進口開關1414,熱水進口開關1415,氣流輸送開關1551和風能輸送開關1561,分別設置單向閥,其作用是保證輸送到下一級裝置的能量不能回流。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高壓氣體壓縮罐10,電動壓縮泵101,高壓電動壓縮泵121,高溫膨脹發生容器12,強流發電機組13,汽輪發電機組14和輔助發電機組15分別可由若干組總成配置。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高壓氣體壓縮罐10,熱泵循環供水裝置11,高溫膨脹發生容器12,強流發電機組13,汽輪發電機組14和變電控制中心16設置在冷熱對流聚合容器底部地下室74內。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大量吸收自然能,大容積聚合、壓縮、高溫、汽化膨脹形成高壓氣體動能52,比自然動能壓力膨脹超過1,OOO倍。高壓氣體動能52釋放產生的強流動能53,其速度可達到50-90米/秒,由于風速的增加,根據風力發電功率與風速三次方成正的原理ρ=0.5ρ Π r~2v~3Cp,按70米/秒風速比對,式中,空氣密度P按1.2KG/M3計,迎風半徑r設定為15米,功率轉化系數Cp為0.5,氣輪機葉面風壓動能達到0.5X1.2X70~3=206Kff/ m%單機發電功率達到:P=0.5X1.2X3.14X15~2X70~3X0.5=72,798KW,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分別高于目前風電自然風速常態下10米/秒,風機葉面風壓動能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高效利用自然能大型發電并網系統,其特征在于:大量吸收自然能,包括太陽能、風能、空氣能,通過大容積聚合、加速、壓縮、高溫和汽化膨脹,分別形成氣流動能(5A)?、強流動能(53)和蒸汽熱能(54),驅動大功率發電機全天候發電并網,本系統由十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冷熱對流聚合容器(7),金屬框架結構,透明玻璃外形,可設計不同形狀,設置冷空氣采風口(711)、(712),并在上部設置若干氣流進口(811)~(814),連接風能與氣流采集管(8),聚合容器頂蓋(73)設置在風能與氣流采集管(8)和氣體壓縮管(9)上面;?風能與氣流采集管(8),封閉式金屬圓形管狀,設置在冷熱對流聚合容器透光頂層(72)上面,在采集管(8)外不同方向設置自然風能進風口(811)~(818),底部設置若干氣流進風口(821)~(824)連接冷熱對流聚合容器(7),所述采集管(8)設置氣流輸送口開關(83)連接氣體壓縮儲管(9),將空氣動能(5)輸入到氣體壓縮儲管(9)內;氣體壓縮儲管(9),封閉式金屬圓形管狀,設置在冷熱對流聚合容器透光頂層(72)上面,并排緊靠著風能與氣流采集管(8)內側,所述氣體壓縮儲管(9)設置電動泵(911)、(912),壓縮氣體輸送管(92)內置壓縮氣體輸送口開關(93),所述空氣動能(5)通過電動泵(921)、(922)加壓,形成壓縮氣體(51),所述壓縮氣體輸送管(92)連接高壓氣體壓縮罐(10),將壓縮氣體(51)輸送到高壓氣體壓縮罐(10)內;高壓氣體壓縮罐(10),采用高強度抗高壓達到20?MPa、耐高溫180℃的金屬罐結構,設置電動壓縮泵(101),高壓氣體輸送管(102);壓縮氣體(51)通過電動壓縮泵(101)壓縮,進一步形成高壓氣體(52),并在罐內儲存,所述高壓氣體輸送管(102),連接高溫膨脹發生容器(12)和蒸汽發生儲存容器(141),并將高壓氣體(52)輸送以上兩個容器(12)、(141)內;熱泵循環供水裝置(11),由熱泵(111)、冷水池(112)和熱水輸送管(113)組成;所述熱泵(111)通過吸收地下室的空氣熱能(4),將冷水池(112)的冷水(6)加溫熱水(61)至80℃,輸送供給高溫膨脹發生容器(12)和蒸汽發生儲存容器(141),在蒸汽發生儲存容器(141)產生蒸汽熱能(54)完成做功之后的回流水,重新回到冷水池(112)循環再使用,所述熱水輸送管(113),連接高溫膨脹發生容器(12)和蒸汽發生儲存容器(141),并將熱水(61)輸送以上兩個容器(12)、(141)內;高溫膨脹發生容器(12),采用高強度抗高壓20MPa、耐高溫400℃金屬罐結構,設置高壓電動壓縮泵(121),內置電發熱裝置(122),高壓氣體輸送口開關(123),熱水輸送口開關(124),強流輸送管(125),所述高溫膨脹發生容器(12),將高壓氣體(52)高溫汽化化膨脹,形成強流動能(53),通過連接強流氣輪機(132)的強流輸送管(125)噴射進入密封氣輪室(1321);強流發電機組(13),包括起步與調控電動發動機(131),強流氣輪機(132)和強流發電機(133),所述強流氣輪機(132)外殼是密封氣輪室(1321)裝置,設置強流噴射咀(1322)、(1323),將強流動能(53)輸送進入密封氣輪室(1321)內呈單向高速旋轉,驅動強流汽輪機風葉轉動,氣輪機(132)帶動強流發電機(133)發電;汽輪發電機組(14),包括蒸汽發生儲存容器(141),汽輪機(142)和汽輪發電機(143),所述蒸汽發生儲存容器(141),采用高強度抗高壓14MPa、耐高溫565℃金屬罐結構,設置內置發熱裝置(1411),高壓氣體進口(1412)內置高壓氣體進口開關(1413),熱水進口(1414)內置熱水進口開關(1415),所述高壓氣體(52)和熱水(61)在高溫作用下,形成蒸汽熱能(54)驅動汽輪機(142)帶動汽輪發電機(143)發電;輔助發電機組(15),設置在聚合容器頂蓋(73)上面,由垂直圓柱形金屬外殼(151),頂蓋(1511),座基(1512),氣流封閉室(152),風輪機組(153),風輪(1531),電動鼓風機(1532),氣流發電機(154),氣流輸送管(155),氣流輸送開關(1551),風能輸送管(156),風能輸送開關(1561),風能采集管(157)組成;所述冷熱空氣對流動能(2)從聚合容器(7)頂部通過氣流輸送管(156)進入氣流封閉室(152);同時風能(3)通過風能采集管(158)收集,從風能輸送管(157)進入氣流封閉室(152),?兩種動能(2)、(3)通過設置在氣流封閉室(152)內的多組電動鼓風(1532)加速,形成氣流動能(5A)呈單向旋轉,驅動風輪(1531),帶動氣流發電機(1...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嚴政,
申請(專利權)人:嚴政,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