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單層板結構內生式桁架車體,屬于汽車技術領域。包括多個內部支撐梁,所述內部支撐梁上連接有側部單層板蒙皮、頂部單層板蒙皮和后部單層板蒙皮,所述內部支撐梁底部設有底板,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頂部單層板蒙皮、后部單層板蒙皮和底板之間焊接形成成車體框架結構,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與頂部單層板蒙皮的焊接處形成第一空腔,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與底板之間形成第二空腔。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實現單層板結構汽車車體中外部蒙皮與內部支撐梁共同承擔車體負載,減少單獨制作車體內部支撐/加強桁架結構,減少零件,進而達到減輕車體重量的目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單層板結構內生式桁架車體,屬于汽車
。包括多個內部支撐梁,所述內部支撐梁上連接有側部單層板蒙皮、頂部單層板蒙皮和后部單層板蒙皮,所述內部支撐梁底部設有底板,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頂部單層板蒙皮、后部單層板蒙皮和底板之間焊接形成成車體框架結構,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與頂部單層板蒙皮的焊接處形成第一空腔,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與底板之間形成第二空腔。本專利技術能夠實現單層板結構汽車車體中外部蒙皮與內部支撐梁共同承擔車體負載,減少單獨制作車體內部支撐/加強桁架結構,減少零件,進而達到減輕車體重量的目的。【專利說明】單層板結構內生式桁架車體
本專利技術屬于汽車
,具體涉及一種單層板結構內生式桁架車體。
技術介紹
現有單層板結構汽車車體多是先制作車體內部支撐/加強桁架結構,再在該桁架結構上鋪設外部單層板蒙皮。在這種車體結構中,車體內部的桁架結構承擔了絕大多數的負載,外部單層板蒙皮僅僅形成車體外覆蓋件,而所承擔的載荷很小,且零件較多,制造工藝較繁瑣。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單層板結構內生式桁架車體。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單層板結構內生式桁架車體,包括多個內部支撐梁,所述內部支撐梁上連接有側部單層板蒙皮、頂部單層板蒙皮和后部單層板蒙皮,所述內部支撐梁底部設有底板,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頂部單層板蒙皮、后部單層板蒙皮和底板之間焊接形成成車體框架結構,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與頂部單層板蒙皮的焊接處形成第一空腔,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與底板之間形成第二空腔。進一步地,所述頂部單層板蒙皮左右兩端邊緣向下翻折后又向水平方向翻折形成凸沿,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上端末端設有向車體內水平延伸的第一圓角邊,所述凸沿和第一圓角邊圍合成第一空腔。進一步地,所述用于圍合成第一空腔的凸沿的底邊與內部支撐梁支撐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底板左右兩端末端設有向上延伸的傾斜邊,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下端末端設有向車體內水平延伸的第二圓角邊,所述傾斜邊與第二圓角邊圍合成第二空腔。更進一步地,所述用于圍合成第二空腔的傾斜邊與內部支撐梁支撐連接。本專利技術是通過單層板蒙皮之間所構成形成的蒙皮承載空腔與車體內部支撐梁共同形成一種內生式桁架,實現單層板結構汽車車體中外部蒙皮與內部支撐梁共同承擔車體負載。本專利技術能夠實現單層板結構汽車車體中外部蒙皮與內部支撐梁共同承擔車體負載,減少單獨制作車體內部支撐/加強桁架結構,減少零件,進而達到減輕車體重量的目的。【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車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車體內部支撐梁與車體側部單層板蒙皮、車體頂部單層板蒙皮構成第一空腔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車體內部支撐梁與車體底板、車體側部單層板蒙皮構成第二空腔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內部支撐梁、2-底板(2.1-傾斜邊)、3_側部單層板蒙皮(3.1-第一圓角邊、3.2-第二圓角邊)、4_頂部單層板蒙皮(4.1-凸沿)、5_后部單層板蒙皮、6-第一空腔、7-第二空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專利技術,但它們不對本專利技術構成限定。如圖1一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包括多個內部支撐梁1,所述內部支撐梁I上連接有側部單層板蒙皮3、頂部單層板蒙皮4和后部單層板蒙皮5,所述內部支撐梁I底部設有底板2,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頂部單層板蒙皮4、后部單層板蒙皮5和底板2之間焊接形成成車體框架結構,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與頂部單層板蒙皮4的焊接處形成第一空腔6,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與底板2之間形成第二空腔7。如圖2所示,所述頂部單層板蒙皮4左右兩端邊緣向下翻折后又向水平方向翻折形成凸沿4.1,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上端末端設有向車體內水平延伸的第一圓角邊3.1,所述凸沿4.1和第一圓角邊3.1圍合成第一空腔6。所述用于圍合成第一空腔6的凸沿4.1的底邊與內部支撐梁I支撐連接。如圖3所示,所述底板2左右兩端末端設有向上延伸的傾斜邊2.1,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下端末端設有向車體內水平延伸的第二圓角邊3.2,所述傾斜邊2.1與第二圓角邊3.2圍合成第二空腔7。所述用于圍合成第二空腔7的傾斜邊2.1與內部支撐梁I支撐連接。本專利技術中內部支撐梁I焊接在單層板蒙皮內表面,內部支撐梁I通過與蒙皮承載第一空腔6結構和第二空腔7結構焊接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封閉的內生式桁架,從而實現了單層板結構汽車車體中外部蒙皮與內部支撐梁共同承擔車體負載,達到減輕車體重量的目的。本說明書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于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權利要求】1.一種單層板結構內生式桁架車體,包括多個內部支撐梁(I),所述內部支撐梁(I)上連接有側部單層板蒙皮(3)、頂部單層板蒙皮(4)和后部單層板蒙皮(5),所述內部支撐梁(I)底部設有底板(2),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頂部單層板蒙皮(4)、后部單層板蒙皮(5)和底板(2)之間焊接形成成車體框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與頂部單層板蒙皮(4)的焊接處形成第一空腔(6),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與底板(2)之間形成第二空腔(7)。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層板結構內生式桁架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部單層板蒙皮(4)左右兩端邊緣向下翻折后又向水平方向翻折形成凸沿(4.1),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上端末端設有向車體內水平延伸的第一圓角邊(3.1),所述凸沿(4.1)和第一圓角邊(3.1)圍合成第一空腔(6) ο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層板結構內生式桁架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圍合成第一空腔(6)的凸沿(4.1)的底邊與內部支撐梁(I)支撐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層板結構內生式桁架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左右兩端末端設有向上延伸的傾斜邊(2.1),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下端末端設有向車體內水平延伸的第二圓角邊(3.2),所述傾斜邊(2.1)與第二圓角邊(3.2)圍合成第二空腔⑵。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單層板結構內生式桁架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圍合成第二空腔(7)的傾斜邊(2.1)與·內部支撐梁(I)支撐連接。【文檔編號】B62D21/08GK103523087SQ201310520984【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9日 【專利技術者】黃松, 曾斌, 向繼偉 申請人:東風汽車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單層板結構內生式桁架車體,包括多個內部支撐梁(1),所述內部支撐梁(1)上連接有側部單層板蒙皮(3)、頂部單層板蒙皮(4)和后部單層板蒙皮(5),所述內部支撐梁(1)底部設有底板(2),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頂部單層板蒙皮(4)、后部單層板蒙皮(5)和底板(2)之間焊接形成成車體框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與頂部單層板蒙皮(4)的焊接處形成第一空腔(6),所述側部單層板蒙皮(3)與底板(2)之間形成第二空腔(7)。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松,曾斌,向繼偉,
申請(專利權)人:東風汽車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