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適用于模板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空心樓蓋密肋模板,該模板包括頂板(1)、頂棱(2)、側棱(3)、側板(4)、固定構件(5)、固定構件(6)等;其中固定構件(5)由構件(7)和構件(8)組成,固定構件(6)由構件(9)和構件(10)組成。該模板重量輕,使用簡單方便,能大大提高施工效率,解決了空心樓蓋構造難的問題;該模板可以有效地節省安裝時間,減少施工量;在不使用時可將各側板折合,節省占用空間;該模板還可以重復利用,綜合成本低,能夠提高空心樓蓋的空心率,節省鋼筋和混凝土用量,降低樓體自重,節約建造成本,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適用于模板
,提供了一種空心樓蓋密肋模板,該模板包括頂板(1)、頂棱(2)、側棱(3)、側板(4)、固定構件(5)、固定構件(6)等;其中固定構件(5)由構件(7)和構件(8)組成,固定構件(6)由構件(9)和構件(10)組成。該模板重量輕,使用簡單方便,能大大提高施工效率,解決了空心樓蓋構造難的問題;該模板可以有效地節省安裝時間,減少施工量;在不使用時可將各側板折合,節省占用空間;該模板還可以重復利用,綜合成本低,能夠提高空心樓蓋的空心率,節省鋼筋和混凝土用量,降低樓體自重,節約建造成本,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專利說明】空心樓蓋密肋模板
本技術屬于模板
,尤其涉及一種空心樓蓋密肋模板。
技術介紹
隨著空心樓蓋技術的推廣,市場上出現多種同類產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砼的預制構件,使用時直接埋在樓蓋中然后澆筑混凝土,工程完畢后產品留在樓蓋中,該類產品沉重且不能重復利用,成本很高,在施工過程中操作不便,大大影響施工效率;另外一類為可重復利用產品,該類產品質量較輕,且可以重復利用,使用時埋在樓蓋中,待澆筑的混凝土養護完畢后即可拆下,但是由于產品設計較為簡單,導致使用十分麻煩。目前的產品組裝時需要將底板、側板、頂板分別安裝,使用過程中需要先行擺放,妨礙施工,拆卸時需要不斷敲打模板使其與混凝土分離;產品大多為砼質預制構件,只能使用一次,浪費資源;總之,具有產品笨重不易使用,施工過程復雜難以操作的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心樓蓋密肋模板,旨在解決目前的產品使用時笨重不易施工,不能重復利用浪費資源和施工工序繁瑣不易提高工作效率的問題。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空心樓蓋密肋模板,所述模板包括頂板(I)、頂棱(2)、側棱(3)、側板(4)、固定構件(5)、固定構件(6),其中固定構件(5)是由構件(9)和構件(10)組成,固定構件(6)是由構件(7)和構件(8)組成;四條頂棱分別鉸接在頂板的四條邊上,可以頂板的邊緣為軸轉動,四面側板(4)分別固定或鉸接在頂棱(2)上,側棱(3)安裝在兩側板(4)之間,固定構件(5)固定在側板(4)邊緣、固定構件(6)固定在外棱(3)內側。進一步,所述模板的頂面(I)為平面或起拱成為曲面,起拱程度為0° — 10°。進一步,所述模板的頂棱(2)為弧形,弧形的圓心角為0° — 90°。進一步,所述四面的側板(4)所在平面相交處留有一定空隙,在外側有側棱(3)搭接。進一步,所述側棱(3 )與側板(4 )以固定構件(5 )和固定構件(6 )固定,保持結構穩定性。其中固定構件(5)的組成構件(9)固定在側板(4)的邊緣,組成構件(10)可轉動;固定構件(6)的組成構件(8)固定在側棱(3)內側的相應位置,組成構件(7)可以上下活動。進一步,所述側板(4)的形狀可以是矩形或者梯形,并可以按0° —10°的弧度向外側起拱。本技術提供的空心樓蓋折合模板重量輕,使用簡單方便,能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從根本上解決了空心樓蓋構造難的問題;該模板由多個構件組成,可以進行多種方式的組裝,有效地節省安裝時間,減少工量;在不使用時可將各側板折合,大大節省占用空間。而且本技術可以重復利用,綜合成本低,能夠提高空心樓蓋的空心率,節省鋼筋和混凝土用量,降低樓體自重,從而節約建造成本,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此外,該模板可以采用多種高強度板材為原材料制造,可反復利用,大大的節省了建筑材料也更加環保且方便運輸,具有很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空心樓蓋密肋模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空心樓蓋密肋模板空心樓蓋折合模板框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空心樓蓋密肋模板外棱的結構示意圖;圖4、圖5、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空心樓蓋折合模板的局部放大圖。圖中:1、頂板;2、頂棱;3、側棱;4、側板;5、固定構件;6、固定構件;7、固定構件6的組成構件;8、固定構件6的組成構件;9、固定構件5的組成構件;10、固定構件5的組成構件。【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圖1示出了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空心樓蓋密肋模板的結構。為了便于說明,僅僅示出了與本技術實施例相關的部分。該模板包括頂板1,頂棱2,側棱3,側板4,固定構件5,固定構件6組成。四條頂棱2分別與頂板I的四條邊鉸接,并可繞頂板的邊緣轉動;四面側板4與頂棱2鉸接,并可以繞頂棱2的邊緣轉動,或將側板4固定在頂棱2上;如圖2所示,頂面I為平面或起拱成為曲面,起拱程度為0° —10°,頂棱2為弧形,弧度為0° — 90° ;相鄰側板4所在平面相交處留有一定空隙,在外側有如圖3所示的側棱3搭接,固定構件5的構件9固定在側板4的邊緣,固定構件6的構件8固定在側棱3內側的相應位置。相鄰側板4頂部邊緣所在水平面在豎直方向上相差I一 2倍板厚,或在同一水平面。然后安裝外棱3,轉動相鄰側板的固定構件5如圖4所示,使其構件10末端的兩個孔重合,然后將固定構件6中的構件7插入孔中。其中,固定構件5事先固定在側板4的邊緣、固定構件6事先固定在側棱3的內側相應位置。在組裝時只需將固定構件卡在預定位置即可定型使用,在施工過程中最后放置,從而不會妨礙其他施工工序,在拆除時只需將構件7向上提起,側板板面即可活動與混凝土分離。在不使用時可將各側板折合,大大節省占用空間。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空心樓蓋折合模板重量輕,使用簡單易行,能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從根本上解決了空心樓蓋構造難的問題;該模板由多個構件組成,可以進行多種方式的組裝,有效地節省安裝時間,減少工量;在不使用時可將各側板折合,大大節省占用空間。而且本技術可以重復利用,綜合成本低,能夠提高空心樓蓋的空心率,降低樓體自重,從而節約建造成本,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該模板在采用鋼筋和混凝土的同時,還可以采用竹膠板、粉煤灰、玻璃纖維等輕質復合材料、工程塑料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的高強度板材為原材料制造,大大的節省了建筑材料也更加環保且方便運輸。大大的節省了建筑材料,更加環保且方便運輸。以上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空心樓蓋密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包括頂板(I)、頂棱(2)、側棱(3)、側板(4)、固定構件(5)、固定構件(6); 四條頂棱(2)分別鉸接在頂板的四條邊上,側板(4)固定在頂棱(2)上或與頂棱(2)鉸接,側棱(3)安裝在兩側板(4)之間,固定構件(5)固定在側板(4)的邊緣,固定構件(6)固定在側棱(3)內側。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的頂面(I)為平面或起拱成為曲面,起拱程度為0° —10°。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的頂棱(2)為弧形,弧形的圓心角為 O。一90°。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面的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心樓蓋密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包括頂板(1)、頂棱(2)、側棱(3)、側板(4)、固定構件(5)、固定構件(6);四條頂棱(2)分別鉸接在頂板的四條邊上,側板(4)固定在頂棱(2)上或與頂棱(2)鉸接,側棱(3)安裝在兩側板(4)之間,固定構件(5)固定在側板(4)的邊緣,固定構件(6)固定在側棱(3)內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紹梅,
申請(專利權)人:孫紹梅,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