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空心樓蓋的內置模,包括包括內置模本體,所述內置模為方體結構,在內置模的上、下端設置倒面,在內置模四側的中部位置設置凸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施工工藝簡單,制作方便,可最大程度的降低結構自重,減少結構材料用量;有效的保證結構幾何尺寸及成型質量,提高內置模的抗浮能力;最大程度提高空心樓蓋施工時的便利性和施工速率。(*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空心樓蓋的內置模,包括包括內置模本體,所述內置模為方體結構,在內置模的上、下端設置倒面,在內置模四側的中部位置設置凸件,本技術施工工藝簡單,制作方便,可最大程度的降低結構自重,減少結構材料用量;有效的保證結構幾何尺寸及成型質量,提高內置模的抗浮能力;最大程度提高空心樓蓋施工時的便利性和施工速率。【專利說明】一種用于空心樓蓋的內置模
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空心樓蓋的內置模,屬于建筑輔助結構
。
技術介紹
樓蓋結構中梁板是典型的受彎構件,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是樓蓋結構中的先進形 式,它能在節約建筑材料的同時最大程度的保留結構剛度,此外還具有降低結構層高、節能 降噪、實現樓蓋墻體自由分隔等優點;能較好的體現建筑的經濟性與適用性;目前,現澆混 凝土空心樓蓋;大多是由內置模來實現空心樓蓋的一次現澆整體成型;但目前實際工程中 內置模之間設置有一定的間距以便形成縱橫兩向的小肋梁,此種布置方式會對結構施工造 成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施工速度,小肋梁需先形成鋼筋骨架,然后再布置內置模,增加了 施工難度,且內置模布置后需校正內置模之間的間距;二是影響結構成型質量,混凝土澆筑 過程中會對內置模形成擠壓及產生浮力,這樣小肋梁的幾何尺寸及內置模的位置都極有可 能發生變化,從而影響結構的成型質量,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結構安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用于空心樓蓋的內置 模,能有效保證空心樓蓋的成型質量及強度,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技術的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空心樓蓋的內置模,包括包括內置模本體,所述內置模為方體結構,在內 置模的上、下端設置倒面,在內置模四側的中部位置設置凸件。 前述的用于空心樓蓋的內置模中,該凸件為圓柱體、橢圓主體或方體結構。 前述的用于空心樓蓋的內置模中,所述凸件設置5°?30°的錐度構成凸件尺寸 外小內大,該結構設計方便凸件與內置模同時鑄造后脫模。 前述的用于空心樓蓋的內置模中,所述的內置模材料采用混凝土、脫硫磷石膏、 PVC材料或高分子合成材料。。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通過在內置模四側設置 凸件,空心樓蓋施工時,內置模之間可緊貼布置,即凸件之間的緊貼布置,凸件之外的部分 (及內置模間的間隙)形成混凝土澆筑時的注料孔,同時其間澆筑的混凝土也是肋梁的組成 部分,這樣混凝土澆筑成型后,肋梁就形成空腹肋梁,此種空心樓蓋截面形式不斷實現了樓 蓋的空心,同時樓蓋中縱橫交錯的小肋梁也形成了空腹肋梁,最大程度上減輕了結構自重, 節約了建筑材料,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由于內置模之間處于緊貼狀態,肋梁的有效尺寸得 以保證,抗浮能力進一步加強,在基于此種新型內置模的空心樓蓋布筋方面,可以實現先布 置底筋,然后再布置內置模,最后布置面筋和腹筋,這樣為內置模的鋪設提供有利條件,與 現有技術相比,可進一步提高施工的便利性和施工速率,此外布置的腹筋(腹筋采用人字結 構布置)對外凸件處于環繞狀,這有利于提高內置模的抗浮能力以及增強對整個樓體的抗 彎和抗扭強度,本技術結構簡單,制作方便,可最大程度的降低結構自重,減少結構材 料用量;有效的保證結構幾何尺寸及成型質量,提高內置模的抗浮能力;最大程度提高空 心樓蓋施工時的便利性和施工速率。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2的主視圖; 附圖3為附圖2的俯視圖; 附圖4為本技術的排列結構示意圖; 附圖5為本技術的施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用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作為對本技術的任 何限制。 本技術的實施例:一種空心樓蓋的制作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內置模布置:采用在四側設有凸件的內置模緊貼布置,即相鄰內置模的凸件相 互頂緊以保證內置模間間距在設計范圍內; 二、配筋安裝:在內置模布置前,先布置底筋,底筋采用縱橫兩向布置構成方格形 狀,內置模放置在底筋的方格上方,面筋排列方式與底筋排列方式一致并位于內置模的上 方,面筋與底筋位置對應,在底筋與面筋之間連接腹筋,腹筋位于相鄰內置模塊間的間隙, 腹筋采用人字結構布置。 三、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澆筑采用現有常規技術。 其中內置模為方體結構,在內置模的上、下端設置倒面,該凸件設置在內置模四側 的中部位置,該凸件為圓柱體、橢圓主體或方體結構,該凸件設置5°?30°的錐度構成凸 件尺寸外小內大,且內置模材料采用混凝土、脫硫磷石膏、PVC材料或高分子合成材料。 特別的,因本技術是利用現有空心樓蓋制作工藝改進而成的,對于現有的空 心樓蓋的整套施工工藝 申請人:就無需詳述描述,只描述出在該工藝上所做的創新點。 根據上述方法所構建的一種空心樓蓋,如附圖所示,包括底筋4,底筋4采用采用 縱橫兩向布置構成方格結構,內置模1放置在底筋4的方格上方,相鄰內置模1通過設置在 內置模1四側的凸件2相互頂緊實現內置模1緊貼布置,面筋3采用與底筋4同樣的排列 方位于內置模1的上方,面筋3與底筋4位置對應,在底筋4與面筋3之間連接腹筋5,腹筋 5位于相鄰內置模塊1間的間隙,混凝土 6填充在內置模1、面筋3和底筋4間(采用現有技 術保證面筋3和底筋4的混凝土保護層,及內置模1與面筋3和底筋4的間距),腹筋5采 用人字結構排列布置。 根據上述方法所需的一種用于空心樓蓋的內置模,如附圖所示,包括包括內置模 1,所述內置模1為方體結構,在內置模1的上、下端設置倒面7,在內置模1四側的中部位置 設置凸件2,該凸件2為圓柱體、橢圓主體或方體結構,且該凸件2設置5°?30°的錐度a 構成凸件尺寸外小內大。 【權利要求】1. 一種用于空屯、樓蓋的內置模,包括包括內置模本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置模 (1)為方體結構,在內置模(1)的上、下端設置倒面(7),在內置模(1)四側的中部位置設置 凸件(2)。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屯、樓蓋的內置模,其特征在于:該該凸件(2)為圓柱 體、楠圓主體或方體結構。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屯、樓蓋的內置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件(2)設置 5°?30°的錐度(a)構成凸件尺寸外小內大。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屯、樓蓋的內置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置模(1)采用 的材料為混凝±、脫硫磯石膏、PVC材料或高分子合成材料。【文檔編號】E04B5/36GK204225329SQ201420659771【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7日 【專利技術者】周理, 黃勇, 陳波 申請人:貴州大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空心樓蓋的內置模,包括包括內置模本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置模(1)為方體結構,在內置模(1)的上、下端設置倒面(7),在內置模(1)四側的中部位置設置凸件(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理,黃勇,陳波,
申請(專利權)人:貴州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貴州;5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