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工程抗震、消能減震技術領域的消能減震空心樓蓋結構體系。本結構體系包括空心樓蓋、柱間支撐以及阻尼單元??招臉巧w與框架柱、柱間支撐采用剛性連接或鉸接。柱間支撐可為多種類型結構構件,阻尼單元設置在支撐與空心樓蓋在連接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含空心樓蓋為現澆空心樓蓋,提高了房間的凈空高,降低了層高,避免了通??招臉巧w體系側向剛度較弱的問題,結構較柔,可以充分。利用阻尼元件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能力耗散地震能量,有效減輕了地震對主結構體系造成的破壞。同時不需要增加結構水平向剛度,增加結構使用空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由柱間支撐、阻尼單元組成的耗能減震單元在空心樓蓋結構體系中單、雙向布置,可以在滿足結構體系抗震要求的同時,充分利用建筑結構的空間,充分發揮了空心樓蓋和阻尼器的作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工程抗震、消能減震
的消能減震空心樓蓋結構體系。
技術介紹
現澆空心樓蓋是一種按照一定規則放置內模、澆筑混凝土而形成的內設空腔的樓蓋,一般由實心明、暗扁梁和空心樓蓋組成??招臉巧w利用小工字形梁受力,可以形成板柱體系、板柱-剪力墻體系?,F澆空心樓蓋體系具有自重輕、材料省,降低建筑層高、提供更高凈空,平模施工簡便、省略梁的支撐工序、縮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成本,隔音、隔熱性能好等優點,可以廣泛應用到大跨度、大荷載、大空間的多層和高層工業及民用建筑中。然而,由于空心樓蓋結構梁的截面大大縮減,會造成板柱結構體系的抗側移剛度小,板柱自身的抗震性能不足;如果采用增大柱的截面等措施,或增加剪力墻等增加結構橫向剛度的措施,會減少建筑使用面積,或者不利于開洞開窗,占據室內空間,不能滿足建筑使用要求。為了克服以上不足,研制和開發一種消能減震空心樓蓋結構體系,從而滿足空心樓蓋體系抗震要求、提高結構性能、增加結構安全儲備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消能減震空心樓蓋結構體系。本技術提出的一種消能減震空心樓蓋結構體系,包括空心樓蓋1、柱間支撐2、阻尼單元3和框架柱4,其中:空心樓蓋1呈長方體結構,空心樓蓋1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相鄰的空心樓蓋1的四個角通過框架柱4連接,相鄰的空心樓蓋1之間任意相鄰的兩個面上設有柱間支撐2,柱間支撐2一端固定于位于上部的空心樓蓋1的底部,另一端連接下部的空間樓蓋1與框架柱4的連接節點;所述柱間支撐2與空心樓蓋1連接處設有阻尼單元3,所述空心樓蓋1與框架柱4或柱間支撐2采用剛性連接。本技術中,柱間支撐2可為多種類型結構構件,如對角布置、K型支撐、倒V型支撐、X型支撐等。本技術中,所述空心樓蓋1為現澆空心樓蓋,克服了一般預制空心混凝土樓蓋整體性差、有拼縫、易滲漏的缺點。本技術中,阻尼單元3可為金屬滯回阻尼器、粘滯液體阻尼器、粘彈性阻尼器中或其它類型阻尼器中的一種。本技術中,框架柱4底部設有柱下基礎5。本技術中,柱間支撐2、阻尼單元3組成的耗能減震單元在空心樓蓋結構體系中單、雙向布置(雙向布置即延結構平面的雙向分別布置單向作用的耗能減震單元),滿足了結構體系抗震要求。在地震作用下,阻尼元件將隨樓層之間的相對位移而提供阻尼力,耗散地震能量、有效的減小地震所用,從而解決由于空心樓蓋體系抗側移剛度小而抗震性能不佳的問題。地震作用后,阻尼器元件經檢查后可更換,繼續使用。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與有益效果:1、本技術所含空心樓蓋為現澆空心樓蓋,克服了一般預制空心混凝土樓蓋整體性差、有拼縫、易滲漏的缺點。2、本技術充分利用阻尼器需要較柔性結構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特點,同時利用混凝土空心樓蓋體系抗側抗剛度較弱的因素,提供一種抗震性能佳、結構使用空間大的結構體系。本技術不需要增加結構水平向剛度,柱間支撐、阻尼單元組成的耗能減震單元在空心樓蓋主結構體系中可以單、雙向布置,可以在滿足結構體系抗震要求的同時,充分利用建筑結構的空間,充分發揮了空心樓蓋和阻尼器的作用。3、本技術通過阻尼元件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能力耗散地震能量,有效的減輕了地震對主結構體系造成的破壞,滿足空心樓蓋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良好抗震性能。4、本技術在提高結構體系抗震能力的基礎上具有自重輕、材料省,降低建筑層高、提供更高凈空,平模施工簡便、省略梁的支撐工序、縮短施工工、降低施工成本,隔音、隔熱性能好等優點,可以廣泛應用到大跨度、大荷載、大空間的多層和高層工業及民用建筑中。5、本技術在地震作用下,阻尼元件將隨樓層之間的相對位移而提供阻尼力,耗散地震能量、有效的減小地震所用,從而解決由于空心樓蓋體系抗側移剛度小而抗震性能不佳的問題。地震作用后,阻尼器元件經檢查后可更換,繼續使用。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一種消能減震空心樓蓋結構體系的主視圖;圖3為圖1所示的一種消能減震空心樓蓋結構體系的右視圖;圖4為圖1所示的一種消能減震空心樓蓋結構體系空心樓蓋的示意圖;圖中標號:1為空心樓蓋、2為柱間支撐、3為阻尼單元、4為框架柱、5為柱下基礎。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對本技術的限定。實施例1:如圖1~4所示,一種消能減震空心樓蓋結構體系包括空心樓蓋1、柱間支撐2以及阻尼單元3、框架柱4、柱下基礎5。空心樓蓋1與框架柱4、柱間支撐2采用焊接、高強螺栓連接。柱間支撐2可為多種類型結構構件,阻尼單元3設置在柱間支撐2與空心樓蓋1在連接處。由柱間支撐2、阻尼單元3組成的耗能減震單元在空心樓蓋結構體系中雙向布置。柱間支撐2為混凝土支撐、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支撐、鋼結構支撐或其他類型支撐中的一種。阻尼單元3可為金屬滯回阻尼器、粘滯液體阻尼器、粘彈性阻尼器中或其它類型阻尼器中的一種。上述的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于該
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應用本技術。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這些實施例做出各種修改,并把在此說明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他實施例中而不必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本技術不限于這里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技術的揭示,對于本技術做出的改進和修改都應該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消能減震空心樓蓋結構體系,包括空心樓蓋(1)、柱間支撐(2)、阻尼單元(3)、框架柱(4)和柱下基礎(5),其特征在于:空心樓蓋(1)呈長方體結構,空心樓蓋(1)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相鄰的空心樓蓋(1)的四個角通過框架柱(4)連接,相鄰的空心樓蓋(1)之間任意相鄰的兩個面上設有柱間支撐(2),柱間支撐(2)一端固定于位于上部的空心樓蓋(1)的底部,另一端連接下部的空間樓蓋(1)與框架柱(4)的連接節點;所述柱間支撐(2)與空心樓蓋(1)連接處設有阻尼單元(3),所述空心樓蓋(1)與框架柱(4)或柱間支撐(2)采用剛性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消能減震空心樓蓋結構體系,包括空心樓蓋(1)、柱間支撐(2)、阻尼單元(3)、框架柱(4)和柱下基礎(5),其特征在于:空心樓蓋(1)呈長方體結構,空心樓蓋(1)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相鄰的空心樓蓋(1)的四個角通過框架柱(4)連接,相鄰的空心樓蓋(1)之間任意相鄰的兩個面上設有柱間支撐(2),柱間支撐(2)一端固定于位于上部的空心樓蓋(1)的底部,另一端連接下部的空間樓蓋(1)與框架柱(4)的連接節點;所述柱間支撐(2)與空心樓蓋(1)連接處設有阻尼單元(3),所述空心樓蓋(1)與框架柱(4)或柱間支撐(2)采用剛性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消能減震空心樓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瑞甫,趙志鵬,
申請(專利權)人:同濟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