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包括兩個分別布設在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左右兩側的鋼板網,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為立柱和橫梁的相交區域;兩個鋼板網均布設在橫梁內,且兩個鋼板網均與橫梁呈垂直布設,兩個鋼板網分別為左鋼板網和右鋼板網,左鋼板網與立柱左側壁之間的間距且右鋼板網與立柱右側壁之間的間距其中h為梁柱節點核心區的豎向高度;橫梁左側設置有左橫梁箍筋二,左鋼板網緊固固定在左橫梁箍筋二上;橫梁右側設置有右橫梁箍筋二,右鋼板網緊固固定在右橫梁箍筋二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方法簡單、工效高、施工效果好,能有效保證梁柱節點核心區的混凝土澆筑質量。(*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
本技術屬于梁柱節點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種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
技術介紹
梁柱節點為立柱和橫梁的相交節點,且梁柱節點核心區為立柱和橫梁的相交區域。實際施工過程中,梁柱節點核心區的混凝土澆筑是一個施工難點,尤其是當梁柱節點處立柱混凝土強度等級與橫梁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同,且立柱混凝土強度等級與橫梁混凝土強度等級之間相差大于一級時,梁柱節點核心區的混凝土澆筑施工質量更難保證。現如今,梁柱節點核心區的混凝土澆筑施工沒有一個統一、規范的施工方法可遵循,因而實際施工時不可避免地存在施工操作比較隨意、不規范、工效低、施工質量不易保證等諸多問題,不僅影響施工工期,而且對梁柱節點核心區的混凝土澆筑施工質量造成較大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方法簡單、工效高、施工效果好,能有效保證梁柱節點核心區的混凝土澆筑質量。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分別布設在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左右兩側的鋼板網,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為立柱和橫梁的相交區域,所述橫梁和立柱呈垂直布設,且所述立柱和橫梁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個所述鋼板網均布設在橫梁內,且兩個所述鋼板網均與橫梁呈垂直布設,兩個所述鋼板網分別為布設在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左側的左鋼板網和布設在梁柱節點核心區右側的右鋼板網,所述左鋼板網與立柱左側壁之間的間距dl > +11,且所述右鋼板網與立柱右側壁之間的間距其中h為梁柱節點核心區 2Ql ? 2的豎向高度;所述橫梁內設置有多道呈平行布設的橫向受力鋼筋,多道所述橫向受力鋼筋通過多道由左至右布設的橫梁箍筋一緊固連接為一體,多道所述橫梁箍筋一均布設在橫梁內;所述橫梁左側設置有左橫梁箍筋二,且所述左鋼板網緊固固定在左橫梁箍筋二上,所述左橫梁箍筋二與多道所述橫向受力鋼筋緊固連接為一體;所述橫梁右側設置有右橫梁箍筋二,且所述右鋼板網緊固固定在右橫梁箍筋二上,所述右橫梁箍筋二與多道所述橫向受力鋼筋緊固連接為一體;所述左鋼板網和所述右鋼板的結構和尺寸均與所述橫梁的橫截面結構和尺寸一致。上述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左鋼板網和所述右鋼板網呈左右對稱布設,且dl=d2。上述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左鋼板網和所述右鋼板網的厚度均為0.5mm~1mm。上述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左鋼板網和所述右鋼板網均為菱形鋼板網,且所述菱形鋼板網的網孔尺寸為(5mm~8mm) X (10mm~20mm)。上述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左鋼板網通過多道由上至下布設的附加固定鋼筋一固定在左橫梁箍筋二上,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一均呈水平向布設,且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一均與所述橫梁呈垂直布設;所述右鋼板網通過多道由上至下布設的附加固定鋼筋二固定在右橫梁箍筋二上,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二均呈水平向布設,且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二均與所述橫梁呈垂直布設。上述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左橫梁箍筋二布設在所述左鋼板網左側,且所述右橫梁箍筋二布設在所述右鋼板網右側。上述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是: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一均焊接固定在左橫梁箍筋二上,且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二均焊接固定在右橫梁箍筋二上。上述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左鋼板網與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一之間以及所述右鋼板網與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二之間均通過扎絲進行綁扎固定。上述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是: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一和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二均呈均勻布設。上述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是:上下相鄰兩道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一之間以及上下相鄰兩道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二之間的間距均為100mm±10mm,且所述附加固定鋼筋一和附加固定鋼筋二的直徑均為Φ IOmm ± 2mm。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結構簡單且設計合理,投入施工成本較低。2、施工方法簡單、操作簡易且實現方便。3、施工質量易于保證且施工效果好,鋼板網固定牢固,實際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時,先澆筑梁柱節點核心區內的混凝土,且待梁柱節點核心區內所澆筑混凝土初凝前再澆筑橫梁內混凝土,能有效保證梁柱節點核心區的混凝土澆筑質量,并且工效高,能有效保證施工工期,尤其對于立柱混凝土強度等級與橫梁混凝土強度等級之間相差大于一級的施工項目來說,本技術的有益效果表現得更為明顯。實際施工時,若梁與柱縱橫交接時,其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方法也可以采用本技術所公開的施工方法。綜上所述,本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方法簡單、工效高、施工效果好,能有效保證梁柱節點核心區的混凝土澆筑質量。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一鋼板網;2—立柱;2-1—立柱受:力鋼筋;2-2一立柱箍筋;3—橫梁;3-1—橫向受力鋼筋;3-2—橫梁箍筋一 ; 3-3—左橫梁箍筋二 ; 3-4—右橫梁箍筋二 ;4 一梁柱節點核心區; 5-1—附加固定鋼筋一;5-2—附加固定鋼筋二。【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本技術包括兩個分別布設在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4左右兩側的鋼板網1,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為立柱2和橫梁3的相交區域,所述橫梁3和立柱2呈垂直布設,且所述立柱2和橫梁3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個所述鋼板網I均布設在橫梁3內,且兩個所述鋼板網I均與橫梁3呈垂直布設,兩個所述鋼板網I分別為布設在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4左側的左鋼板網和布設在梁柱節點核心區4右側的右鋼板網,所述左鋼板網與立柱2左側壁之間的間距dl>^h,且所述右鋼板網與立柱2右側壁之間的間距dl>|h,其中h為梁柱節點核心區4的豎向高度。所述橫梁3內設置有多道呈平行布設的橫向受力鋼筋3-1,多道所述橫向受力鋼筋3-1通過多道由左至右布設的橫梁箍筋一 3-2緊固連接為一體,多道所述橫梁箍筋一 3-2均布設在橫梁3內。所述橫梁3左側設置有左橫梁箍筋二 3-3,且所述左鋼板網緊固固定在左橫梁箍筋二 3-3上,所述左橫梁箍筋二 3-3與多道所述橫向受力鋼筋3-1緊固連接為一體。所述橫梁3右側設置有右橫梁箍筋二 3-4,且所述右鋼板網緊固固定在右橫梁箍筋二 3-4上,所述右橫梁箍筋二 3-4與多道所述橫向受力鋼筋3-1緊固連接為一體。所述左鋼板網和所述右鋼板的結構和尺寸均與所述橫梁3的橫截面結構和尺寸一致。本實施例中, 所述左鋼板網和所述右鋼板網呈左右對稱布設,且dl=d2。并且,dl=d2=ih。所述左鋼板網和所述右鋼板網之間的間距為h+D,其中D為立柱2的左右向寬度。實際施工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dl和d2的取值大小分別進行調整。所述橫梁3呈水平向布設,且立柱2呈豎直向布設。本實施例中,所述立柱2內設置有多道呈平行布設的立柱受力鋼筋內2-1和多道由上至下布設的立柱箍筋2-2,多道所述立柱受力鋼筋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分別布設在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4)左右兩側的鋼板網(1),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為立柱(2)和橫梁(3)的相交區域,所述橫梁(3)和立柱(2)呈垂直布設,且所述立柱(2)和橫梁(3)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個所述鋼板網(1)均布設在橫梁(3)內,且兩個所述鋼板網(1)均與橫梁(3)呈垂直布設,兩個所述鋼板網(1)分別為布設在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4)左側的左鋼板網和布設在梁柱節點核心區(4)右側的右鋼板網,所述左鋼板網與立柱(2)左側壁之間的間距且所述右鋼板網與立柱(2)右側壁之間的間距其中h為梁柱節點核心區(4)的豎向高度;所述橫梁(3)內設置有多道呈平行布設的橫向受力鋼筋(3?1),多道所述橫向受力鋼筋(3?1)通過多道由左至右布設的橫梁箍筋一(3?2)緊固連接為一體,多道所述橫梁箍筋一(3?2)均布設在橫梁(3)內;所述橫梁(3)左側設置有左橫梁箍筋二(3?3),且所述左鋼板網緊固固定在左橫梁箍筋二(3?3)上,所述左橫梁箍筋二(3?3)與多道所述橫向受力鋼筋(3?1)緊固連接為一體;所述橫梁(3)右側設置有右橫梁箍筋二(3?4),且所述右鋼板網緊固固定在右橫梁箍筋二(3?4)上,所述右橫梁箍筋二(3?4)與多道所述橫向受力鋼筋(3?1)緊固連接為一體;所述左鋼板網和所述右鋼板的結構和尺寸均與所述橫梁(3)的橫截面結構和尺寸一致。FDA00003439128900011.jpg,FDA00003439128900012.jpg...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分別布設在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4)左右兩側的鋼板網(1),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為立柱(2)和橫梁(3)的相交區域,所述橫梁(3)和立柱(2)呈垂直布設,且所述立柱(2)和橫梁(3)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個所述鋼板網(I)均布設在橫梁(3 )內,且兩個所述鋼板網(I)均與橫梁(3 )呈垂直布設,兩個所述鋼板網(I)分別為布設在所施工梁柱節點核心區(4)左側的左鋼板網和布設在梁柱節點核心區(4)右側的右鋼板網,所述左鋼板網與立柱(2)左側壁之間的間距dl > |h,且所述右鋼板網與立柱(2)右側壁之間的間距(il> |h,其中h為梁柱節點核心區(4)的豎向高度;所述橫梁(3)內設置有多道呈平行布設的橫向受力鋼筋(3-1),多道所述橫向受力鋼筋(3-1)通過多道由左至右布設的橫梁箍筋一(3-2)緊固連接為一體,多道所述橫梁箍筋一(3-2)均布設在橫梁(3)內;所述橫梁(3)左側設置有左橫梁箍筋二(3-3),且所述左鋼板網緊固固定在左橫梁箍筋二(3-3)上,所述左橫梁箍筋二(3-3)與多道所述橫向受力鋼筋(3-1)緊固連接為一體;所述橫梁(3)右側設置有右橫梁箍筋二(3-4),且所述右鋼板網緊固固定在右橫梁箍筋二(3-4)上,所述右橫梁箍筋二(3-4)與多道所述橫向受力鋼筋(3-1)緊固連接為一體;所述左鋼板網和所述右鋼板的結構和尺寸均與所述橫梁(3)的橫截面結構和尺寸一致。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鋼板網和所述右鋼板網呈左右對稱布設,且dl=d2。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鋼板網和所述右鋼板網的厚度均為0.5mm~1_。4.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 述的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鋼板網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家全,劉成蔭,
申請(專利權)人:陜西建工集團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