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攝影測量技術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基于摩擦輪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該調節機構中,安裝在相機前端的鏡頭通過相機固定支架固定在底座上,固定偏振片與鏡頭緊固連接,位于大摩擦輪中空軸內的轉動偏振片,通過轉動機構支架固定在固定偏振片軸線的前端;電機通過電機固定支架固定在底座上,并保證與電機相連接的小摩擦輪與大摩擦輪同軸,且小摩擦輪可通過與大摩擦輪的摩擦力,帶動安裝在大摩擦輪中的轉動偏振片轉動。該調節機構中整個光強調節機構為平行軸結構,解決了驅動機構對相機視場的遮擋問題;摩擦輪的傳動機構實現了無間隙無回程;轉動機構采用雙排滾珠的形式,可以自定位,轉動流暢無徑向竄動。(*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基于摩擦輪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
本技術屬于攝影測量
,具體涉及一種基于摩擦輪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
技術介紹
攝影測量技術在科學技術及工業生產中已有廣泛應用,由于其具備非接觸、動態性能好、數據量大等優點,成為了在工業現場檢測、加工制造過程測量的首選方法。但攝影測量方法對背景光線的要求較為嚴格,尤其實在被測物體光強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測量場合,如高溫鍛造工件的外形測量中,隨著溫度的變化,被測物體的表面光強會發生劇烈變化,甚至會使得測量圖像出現亮度飽和,無法辨識的情況。為了清晰的分辨被測特征,提高圖像質量,需要根據背景光調節入射光強,獲得在變化背景光條件下清晰圖像。對于相機入射光強的調整由多種方式,常見的調整方式有:通過改變相機曝光時間調整,通過改變鏡頭的光圈大小調整,通過在前級增加液晶板的方式調整等等,但以上各種方法均有其不足。曝光時間屬于相機本身的配置參數,一般在測量開始后無法動態調節;光圈的改變需要調整鏡頭實現,但攝影測量均需要對相機的鏡頭畸變進行標定,改變鏡頭會影響標定效果,降低測量精度;液晶板的調節方式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光強調節方式,具有較好的調整效果和動態調整功能,但其價格相對昂貴。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摩擦輪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可以利用偏振原理,解決相機入射光強的調節問題,滿足攝影測量過程中背景光強發生強烈變化時,保持相機采集圖像亮度恒定的要求。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基于摩擦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包括電機、鏡頭、相機,其中,安裝在相機前端的鏡頭通過相機固定支架固定在底座上,固定偏振片與鏡頭緊固連接,位于大摩擦輪中空軸內的轉動偏振片,通過轉動機構支架固定在固定偏振片軸線的前端;電機通過電機固定支架固定在底座上,并保證與電機相連接的小摩擦輪與大摩擦輪同軸,且小摩擦輪可通過與大摩擦輪的摩擦力,帶動安裝在大摩擦輪中的轉動偏振片轉動。所述的大摩擦輪為中空的筒狀結構,大摩擦輪左側為筒壁較厚的大摩擦輪盤,形成凸棱結構,大摩擦輪右側外壁上設有精密滾珠,并通過轉動機構支架的楔形面將精密滾珠壓緊在大摩擦輪的凸棱結構上,并可在壓緊精密滾珠時三點相切,實現大摩擦輪的自定位。所述的轉動機構支架的右側布置有一排滾珠,并通過鎖緊壓圈與大摩擦輪右側筒體內壁相匹配的螺紋結構,實現鎖緊壓圈與大摩擦輪之間結構的壓緊。所述的固定偏振片通過連接環與鏡頭緊固連接。所述的大摩擦輪左側的內筒壁具有臺階,其上設有轉動偏振片,在轉動偏振片兩端設有偏振片墊圈,并通過偏振片壓圈將偏振片墊圈和轉動偏振片壓緊在大摩擦輪內筒壁的臺階上。所述的大摩擦輪左側外壁開有環槽,并在該環槽中安裝有橡膠圈。本技術的顯著效果在于:本技術所述的一種基于摩擦輪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通過大摩擦輪轉動帶動轉動偏振片,實現與固定偏振片角度的改變,從而實現對光強的調節,整個光強調節機構為平行軸結構,解決了驅動機構對相機視場的遮擋問題;摩擦輪的傳動機構實現了無間隙無回程;轉動機構采用雙排滾珠的形式,可以自定位,轉動流暢無徑向竄動。【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所述的一種基于摩擦輪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所述的一種基于摩擦輪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局部剖視圖;圖中:1、大摩擦輪;2、固定偏振片;3、電機;4、鏡頭;5、相機固定支架;6、相機;7、底座;8、電機固定支架;9、轉動機構支架;10、小摩擦輪;11、轉動偏振片;12、橡膠圈;13、精密滾珠;14、鎖緊壓圈;15、連接環;16、偏振片壓圈;17、偏振片墊圈;18、大摩擦輪盤。【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圖2所示,一種基于摩擦輪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包括大摩擦輪1、固定偏振片2、電機3、鏡頭4、相機6、小摩擦輪10和轉動偏振片11,其中,安裝在相機6前端的鏡頭4通過相機固定支架5固定在底座7上,在鏡頭4的前端,固定偏振片2通過連接環15與鏡頭18緊固連接;位于大摩擦輪I中空軸內的轉動偏振片11,通過轉動機構支架9固定在固定偏振片2軸線的前端,其中,大摩擦輪I為中空的筒狀結構,其左側大摩擦輪盤18筒壁較厚,形成凸棱結構,大摩擦輪盤18內壁臺階上放置有轉動偏振片2,在轉動偏振片2兩端布置有偏振片墊圈17,并通過偏振片壓圈16將偏振片墊圈17和轉動偏振片2壓緊在大摩擦輪盤18內壁臺階中,大摩擦輪盤18外壁沿周向開有環槽,并在該環槽中安裝有橡膠圈12,大摩擦輪I右側外壁上安裝有精密滾珠13,并通過轉動機構支架9的楔形面將精密滾珠13壓緊在大摩擦輪I的凸棱上,并可在壓緊精密滾珠13時三點相切,實現大摩擦輪I的自定位;轉動機構支架9的右側布置有一排滾珠,并通過鎖緊壓圈14與大摩擦輪I右側筒體內壁相匹配的螺紋結構,實現大摩擦輪I與鎖緊壓圈14之間精密滾珠13、轉動機構支架9及轉動機構支架9右側一排滾珠的相互壓緊,轉動機構支架9安裝在底座7上,并保證大摩擦輪I中安裝的轉動偏振片11與固定在鏡頭4上的固定偏振片2同軸;電機3通過電機固定支架8固定在底座7上,并保證與電機3相連接的小摩擦輪10與大摩擦輪I同軸,且小摩擦輪10可通過與大摩擦輪I上的橡膠圈之間的摩擦力,帶動安裝在大摩擦輪I中的轉動偏振片11轉動。本技術所述的一種基于摩擦輪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中,光線經過轉動偏振片11與固定偏振片2的調節后進入相機6的鏡頭4,電機3帶動小摩擦輪10轉動,通過摩擦力傳遞至大摩擦輪1,從而帶動轉動偏振片11轉動,由于固定偏振片與鏡頭4固聯,因此,轉動偏振片11與固定偏振片2的角度發生變化,入射光強滿足E=Iz^EciC0s2 Θ,其中,Etl為原始光強;Θ為兩 偏振片偏振方向夾角;通過調節Θ角,即可實現對入射光強的調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基于摩擦輪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包括電機(3)、鏡頭(4)、相機(6),其中,安裝在相機(6)前端的鏡頭(4)通過相機固定支架(5)固定在底座(7)上,其特征在于:固定偏振片(2)與鏡頭(18)緊固連接,位于大摩擦輪(1)中空軸內的轉動偏振片(11),通過轉動機構支架(9)固定在固定偏振片(2)軸線的前端;電機(3)通過電機固定支架(8)固定在底座(7)上,并保證與電機(3)相連接的小摩擦輪(10)與大摩擦輪(1)同軸,且小摩擦輪(10)可通過與大摩擦輪(1)的摩擦力,帶動安裝在大摩擦輪(1)中的轉動偏振片(11)轉動。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基于摩擦輪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包括電機(3)、鏡頭(4)、相機(6),其中,安裝在相機(6 )前端的鏡頭(4)通過相機固定支架(5 )固定在底座(7 )上,其特征在于:固定偏振片(2)與鏡頭(18)緊固連接,位于大摩擦輪(I)中空軸內的轉動偏振片(11),通過轉動機構支架(9)固定在固定偏振片(2)軸線的前端;電機(3)通過電機固定支架(8)固定在底座(7 )上,并保證與電機(3 )相連接的小摩擦輪(10 )與大摩擦輪(I)同軸,且小摩擦輪(10)可通過與大摩擦輪(I)的摩擦力,帶動安裝在大摩擦輪(I)中的轉動偏振片(11)轉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摩擦輪傳動的相機入射光強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摩擦輪(I)為中空的筒狀結構,大摩擦輪(I)左側為筒壁較厚的大摩擦輪盤(18),形成凸棱結構,大摩擦輪(I)右側外壁上設有精密滾珠(13),并通過轉動機構支架(9)的楔形面將精密滾珠(13)壓緊在大摩擦輪(I)的凸棱結構上,并可在壓緊精密滾珠...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增玉,梁雅軍,宋金城,郭磊,高越,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