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剪力墻內構件(100),包括主體架(10)以及設置在主體架(10)上的若干結構條,所述主體架(10)呈頂部及底部貫通的中空矩形體結構,主體架(10)包括平行設置的兩長框壁(101)以及連接在長框壁(101)之間且位于兩端的短框壁(102),所述若干結構條包括分隔壁(11)、延伸支壁(12)、固定支壁(13)及定位支壁(14),分隔壁(11)等間距地設置在兩長框壁(101)之間,將主體架(10)分成若干個尺寸相同的空格,延伸支壁(12)、固定支壁(13)以及定位支壁(14)分別設置在主體架(10)的外周。通過將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剪力墻內構件置于剪力墻中,有效提高剪力墻的側向承載力,使剪力墻具有承載力高、受力合理、抗震性能好。(*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剪力墻內構件(100),包括主體架(10)以及設置在主體架(10)上的若干結構條,所述主體架(10)呈頂部及底部貫通的中空矩形體結構,主體架(10)包括平行設置的兩長框壁(101)以及連接在長框壁(101)之間且位于兩端的短框壁(102),所述若干結構條包括分隔壁(11)、延伸支壁(12)、固定支壁(13)及定位支壁(14),分隔壁(11)等間距地設置在兩長框壁(101)之間,將主體架(10)分成若干個尺寸相同的空格,延伸支壁(12)、固定支壁(13)以及定位支壁(14)分別設置在主體架(10)的外周。通過將本技術剪力墻內構件置于剪力墻中,有效提高剪力墻的側向承載力,使剪力墻具有承載力高、受力合理、抗震性能好。【專利說明】一種剪力墻內構件
本技術涉及建筑構件
,尤其涉及一種剪力墻內構件。
技術介紹
剪力墻是由鋼筋混凝土澆成的墻體。鋼筋混凝土剪力墻不但具有良好的豎向承載能力,而且具有很好抵抗水平荷載的能力,廣泛應用于高層建筑。為了加強剪力墻的抗震效果,一般的做法是在剪力墻中內置內構件(內部結構件),通過置入鋼筋結構架等內構件來增強抗震減壓效果,傳統的內構件上鋼筋連接是通過焊接、機械連接或套筒漿錨,但安裝程序復雜,成本較高,并且連接性能不易保證,嚴重影響著剪力墻的抗震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內容,本技術有必要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且能有效提高剪力墻抗震效果的剪力墻內構件。本技術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剪力墻內構件,包括主體架以及設置在主體架上的若干結構壁,所述主體架呈頂部及底部貫通的中空矩形體結構,包括平行設置的兩長框壁以及連接在長框壁之間且位于兩端的短框壁,若干結構壁包括分隔壁、延伸支壁、固定支壁、以及定位支壁,分隔壁等間距地設置在兩長框壁之間,將主體架分成若干個尺寸相同的空格,延伸支壁、固定支壁以及定位支壁分別設置在主體架的外周。進一步的,所述的短框壁寬為15-40mm,所述的分隔壁寬為20_30mm。進一步的,所述延伸支壁鄰近主體架的端部且相對地形成在兩長框壁的外側,每一組延伸支壁位于所在端部的端末的分隔壁與長框壁的相交處并向長框壁的外側延伸。進一步的,所述延伸支壁上側伸有方向不規則的若干擋塊,包括第一擋塊與第二擋塊。第一擋塊位于延伸支壁的末端,第一擋塊末端朝遠離長框壁的一側偏斜,第二擋塊末端朝靠近長框壁的一側偏斜。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擋塊頂端與長框壁的最大距離為10-18mm,所述第二擋塊I頂端與長框壁的最小距離為4-8mm。進一步的,所述固定支壁位于主體架頂端和底端。每一端設置有兩個固定支壁,與主體架的短框壁垂直或呈開口向外的“八”字型。進一步的,所述定位支壁鄰近主體架的端部且相對地形成在兩長框壁的外側,定位支壁位于一延伸支壁與鄰近的短框壁之間,定位支壁呈鉤狀,向同側的延伸支壁彎曲。進一步的,所述定位支壁頂端與長框壁的距離為4-7mm。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一種剪力墻內構件,還包括連接件,所述連接件位于主體架的頂部一側,連接件呈“L”型并且其連接端與主體架垂直連接。進一步的,所述連接件的左右兩側還設有阻水支壁,阻水支壁為兩組,分別設置在鄰近連接件的兩端,每一組阻水支壁向連接件的外側延伸。進一步的,所述連接件的頂部設有固定支壁,固定支壁呈“八”字型設置并且開口向外,所述固定支壁頂端與連接件的垂直高度為3-8_。進一步的,所述主體架平面上設有圓孔,圓孔位于主體架平面的中下部,圓孔為橢圓形或圓形。通過設立圓孔,施工時用于鋼筋穿過,或是用于混凝土的澆注,方便施工的進行。相較于現有技術,本技術結構簡單,施工安裝方便,通過在內構件兩端設置定位支壁,便于內構件的安裝,在內構件的頂部和底部的左右兩端各設有固定支壁,進一步加強結構件的連接強度,防止走位,保證工程的質量及效果,同時也方便施工的順利進行。同時,通過設置阻水作用的延伸支壁,能夠有效清除滲入墻體的水分,減少對墻體的損害。通過將本技術置于剪力墻的模板中,有效提高剪力墻的側向承載力,使剪力墻具有承載力高、受力合理、抗震性能好等特點,本技術能廣泛適用于混凝土基礎、剪力墻、板墻等工程。【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1所示的剪力墻內構件的俯視圖;圖2為圖1所示的剪力墻內構件的側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2所示的剪力墻內構件的俯視圖;圖4為圖3所示的剪力墻內構件的側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剪力墻內構件進行描述。具體實施例為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技術,非限定本技術的保護范圍。請參閱圖1及圖2,一種剪力墻內構件100,包括主體架10以及設置在主體架10上的若干結構壁。所述主體架10呈頂部及底部貫通的中空矩形體結構,包括平行設置的兩長框壁101以及連接在長框壁101之間且位于兩端的短框壁102。所述短框壁102的寬度Wl為在15-40mm,較佳地選擇為28_30mm。若干結構壁包括分隔壁11、延伸支壁12、固定支壁13、以及定位支壁14。延伸支壁12、固定支壁13以及定位支壁14分別設置在主體架10的外周。若干所述分隔壁11等間距地設置在兩長框壁101之間,與短框壁102平行,將主體架10分成若干個尺寸相同的空格。所述分隔壁11的寬度W2為20-30mm,較佳地選擇為24_26mm0所述延伸支壁12鄰近主體架10的端部且相對地形成在兩長框壁101的外側。本實施例中,延伸支壁12為兩組,分別設置在鄰近主體架10的兩端,具體地,每一組延伸支壁12位于所在端部的端末的分隔壁11與長框壁101的相交處并向長框壁101的外側延伸。延伸支壁12用于將滲入的水攔截并導流,防止水滲入墻體,延伸支壁12上側伸有方向不規則的若干擋塊,本實施例中,包括第一擋塊121與第二擋塊122。第一擋塊121位于延伸支壁12的末端,第一擋塊121末端朝遠離長框壁101的一側偏斜,第一擋塊121頂端與長框壁101的最大距離為10-18mm,最大距離優選為12_15mm。第二擋塊122末端朝靠近長框壁101的一側偏斜,所述第二擋塊122頂端與長框壁101的最小距離為4-8mm,最小距離優選為5-7_。通過延伸支壁12的設計,能夠有效清除滲入墻體的水分,減少對墻體的腐蝕侵害。所述的固定支壁13位于主體架10頂端和底端。每一端設置有兩個固定支壁13,可與主體架10的短框壁102垂直或呈“八”字型。本實施例中,每一端的兩個固定支壁13呈“八”字型設置并且開口向外,開口最大口徑在22-28mm,優選為23_25mm。固定支壁13的作用在于將主體架10固定在墻體的模板框架上,以穩定主體架10的位置。所述的定位支壁14鄰近主體架10的端部且相對地形成在兩長框壁101的外側。本實施例中,定位支壁12為兩組,分別設置在鄰近主體架10的兩端。具體地,每一個定位支壁12位于一延伸支壁12與鄰近的短框壁102之間。定位支壁14呈鉤狀,向同側的延伸支壁12彎曲。定位支壁14頂端與長框壁101的距離為4_7mm ;優選為5.6mm。定位支壁14用于在施工時,與鍍鋅板固定連接,以固定主體架10的寬度,防止走位,保證工程的質量及效果,同時也方便施工的順利進行。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臧華明,孫軍,孫敏,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東福裝飾工程有限公司,佛山市萬科置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