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鉛塊鑄造下料裝置,包括鉛塊模具傳送裝置,所述鉛塊模具傳送裝置的終端設有鉛塊收集平臺,所述平臺的下方連接有彈性結構,所述彈性結構的左側設有感應器,所述感應器依次連接有控制系統(tǒng)、電機和推動裝置,在彈性結構的右側設有鉛塊輸送裝置。本技術在鉛塊鑄造成型后傳送的過程中自動疊放在一起,節(jié)省工作人員的時間和精力。【專利說明】 一種鉛塊鑄造下料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下料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鉛塊鑄造下料裝置。
技術介紹
在鉛塊鑄造成型后,通過傳送帶傳送的鉛塊需要工作人員將其疊放在一起,需要較大的時間和精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鉛塊鑄造下料裝置。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鉛塊鑄造下料裝置,包括鉛塊模具傳送裝置,所述鉛塊模具傳送裝置的終端設有鉛塊收集平臺,所述平臺的下方連接有彈性結構,所述彈性結構的左側設有感應器,所述感應器依次連接有控制系統(tǒng)、電機和推動裝置,在彈性結構的右側設有鉛塊輸送裝置。所述的彈性結構由至少四根彈簧組成。所述的控制系統(tǒng)為計算機。本技術的優(yōu)點:鉛塊從鉛塊模具傳送裝置被傳送到鉛塊收集平臺,鉛塊的重量將平臺向下壓,下一塊鉛塊將疊放在上一塊鉛塊之上,當鉛塊多時將平臺壓到一定的位置時,感應器將得到感應信號,并將其發(fā)送給控制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控制電機驅動推動裝置將疊放在一起的鉛塊推到鉛塊輸送裝置。鉛塊在傳送的過程中自動疊放在一起,節(jié)省工作人員的時間和精力。【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一種鉛塊鑄造下料裝置,包括鉛塊模具傳送裝置1,所述鉛塊模具傳 ...
【技術保護點】
一種鉛塊鑄造下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鉛塊模具傳送裝置,所述鉛塊模具傳送裝置的終端設有鉛塊收集平臺,所述平臺的下方連接有彈性結構,所述彈性結構的左側設有感應器,所述感應器依次連接有控制系統(tǒng)、電機和推動裝置,在彈性結構的右側設有鉛塊輸送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李連軍,韓兵,陳海大,袁永新,丁伯忠,王進明,彭幼林,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銅冠有色金屬池州有限責任公司九華冶煉廠,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