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電機的自動化生產裝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機生產線,包括輸送帶,所述輸送帶沿途依次設有定子壓接裝置;端蓋壓接工作臺;上端蓋組裝工作臺;轉子壓裝設備;定、轉子組裝工作臺;鉚釘壓接裝置;以及分別用于安裝地線、防水圈、防水罩、卡簧、PVC管、扎帶、端子、插排的工作臺,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將多個獨立的工作站整合到一條生產線上,同時對一些工作站進行優化改造,極大的提高了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節省了人力,進而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電機生產線
本技術屬于電機的自動化生產裝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機生產線。
技術介紹
電機是日常生產、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的一種驅動元件,幾乎所有的家用電器和工業用機械設備中都有電機的存在,以往的電機生產都是采用人工操作或簡單的流水線操作,但隨著人們對電機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電機的結構越來越復雜多樣,電機上的零部件也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人力來從事生產操作,這就大大提高了電機的生產成本,不利于長遠發展。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動化程度更高的電機生產線。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電機生產線,包括輸送帶,所述輸送帶沿途依次設有:能夠自動將定子繞組壓接在定子鐵心內的定子壓接裝置;用于將定子和下端蓋組裝在一起的端蓋壓接工作臺;上端蓋組裝工作臺,該工作臺用于人工操作,在上端蓋上套防水圈、穿引線。能夠自動組裝轉子的轉子壓裝設備;定、轉子組裝工作臺,該工作臺用于人工操作,將定子和轉子組裝在一起,并將上、下端蓋閉合;用于對上、下端蓋進行自動鉚接的鉚釘壓接裝置;以及分別用于安裝地線、防水圈、防水罩、卡簧、PVC管、扎帶、端子、插排的工作臺,其中用于安裝防水圈、防水罩、卡簧、扎帶的工作臺是自動化工作臺,用于安裝地線、PVC管、端子、插排的工作臺是人工操作工作臺;還包括用于檢測電機運行性能的性能檢測站以及用于檢測噪音的噪音檢測站;輸送帶尾部還設有自動涂油裝置和自動打標簽裝置。本技術的技術效果在于:本技術將多個獨立的工作站整合到一條生產線上,同時對一些工作站進行優化改造,極大的提高了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節省了人力,進而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生產線前半程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生產線后半程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鉚釘壓接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放料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是分料陣列機構的俯視圖;圖6是圖4的I局部放大視圖;圖7是圖5的II局部放大視圖;圖8是第一轉移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9是第二轉移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所示,一種電機生產線,包括輸送帶L,所述輸送帶L沿途依次設有:將定子繞組壓接在定子鐵心內的定子壓接裝置Al ;將定子和下端蓋組裝在一起的端蓋壓接工作臺A2 ;上端蓋組裝工作臺A3,該工作臺用于人工操作,在上端蓋上套防水圈、穿引線。組裝轉子的轉子壓裝設備A4 ;定、轉子組裝工作臺A5,該工作臺用于人工操作,將定子和轉子組裝在一起,并將上、下端蓋閉合;用于對上、下端蓋進行自動鉚接的鉚釘壓接裝置A6 ;以及分別用于安裝地線、防水圈、防水罩、卡簧、PVC管、扎帶、端子、插排的工作臺A7、A8、A9、A10、A11、A12、A13、A14,其中用于安裝防水圈、防水罩、卡簧、扎帶的工作臺A8、A9、A10、A12是自動化工作臺,用于安裝地線、PVC管、端子、插排的工作臺A7、A11、A13、A14是人工操作工作臺;還包括用于檢測電機運行性能的性能檢測站A15以及用于檢測噪音的噪音檢測站 A16 ;輸送帶L尾部還設有自動涂油裝置Al7和自動打標簽裝置A18。如圖3所示,所述鉚釘壓接裝置A6包括鉚釘放料機構、電機轉移機構和鉚釘壓接模具,所述鉚釘放料機構包括用于對電機M進行周向定位的定位座20,定位座20上設有用于插入電機M鉚孔的定位銷21,所述定位銷20的頂端呈上小、下大的錐桿狀,所述鉚釘放料機構還包括一個能夠將鉚釘轉移到定位銷21處并使鉚釘與定位銷21頂部對接的鉚釘轉移機構40,所述定位座20上還設有用于頂推電機M使鉚孔與定位銷21脫離的頂出機構。如圖5、7所示,所述鉚釘壓接裝置還包括鉚釘分料陣列機構30,所述鉚釘分料陣列機構30包括能夠將鉚釘順序排列并以直立姿態輸出的鉚釘振動盤31,鉚釘分料陣列機構30還包括圓形轉盤32以及套設在轉盤32外的限位環33,所述轉盤32與機架10上設置的第一旋轉氣缸34的主軸同軸固定連接,限位環33與機架10固定連接,所述轉盤32的邊緣處間隔設置有至少兩個缺口 321,所述限位環33上設有貫通限位環33內外環面的通道331,所述通道331的外側與鉚釘振動盤31的出料槽311的出料端對齊,所述轉盤32的上盤面與限位環33的上端面平齊,所述轉盤32邊緣下方設有用于檢測轉盤32上與通道331相對的缺口 321中是否有鉚釘存在的光纖傳感器35,所述鉚釘振動盤31的出料槽311槽口上方設有壓板312,所述壓板312的下板面與出料槽311槽口之間間隔一個鉚釘頭厚度的距離,所述壓板312沿出料槽311長度方向順延設置并延伸至限位環33的通道331上方。如圖6所示,所述定位座20呈豎直放置的圓筒狀,所述定位銷21設置在定位座20的端面上,該端面上還設有導柱22,所述導柱22兩兩一組且導柱22的頂端呈錐面狀,所述導柱22的高度高于定位銷21的高度,所述頂出機構包括設置在定位座20筒腔內的第一頂升氣缸23,所述第一頂升氣缸23活塞桿豎直向上設置,所述第一頂升氣缸23的缸體固定在底座10上。如圖3所示,所述鉚釘轉移機構40包括真空吸頭41,所述真空吸頭41的吸氣口朝下設置,所述真空吸頭41通過吸頭支架42固定在第一抬升氣缸43的活塞桿上,所述吸頭支架42上設有至少兩個真空吸頭41,真空吸頭41的個數與排布方式與電機M上鉚釘孔的個數和排布方式一致,所第一抬升氣缸43的缸體固定在第一水平氣缸44的活塞桿上,所述第一水平氣缸44的缸體固定在底座10上,所述真空吸頭41上設有定位套411,所述定位套411呈圓管狀向下延伸設置,定位套411的中心孔與真空吸頭41的吸氣口連通。所述鉚釘壓接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50,所述上模和下模50均為圓筒狀,所述下模50固定在底座10上,所述下模50的端面上設有用于對電機M進行周向限位的定位柱,所述下模50的筒腔內設有第二頂升氣缸,所述上模與一個豎直安裝的液壓缸或氣壓缸的活塞桿相連。如圖1所示,所述電機轉移機構包括用于將電機M從定位座20轉移至鉚釘壓接模具的第一轉移機構60以及將電機M從壓接模具中取出的第二轉移機構70。如圖8所示,所述第一轉移機構60包括能夠抓取電機M的第一氣爪61,所述第一氣爪61與第二抬升氣缸62的活塞桿相連,所述第二抬升氣缸62的缸體固定在第二水平氣缸63的活塞桿上,所述第二水平氣缸63的缸體安裝在第二旋轉氣缸64的轉軸上,所述第二旋轉氣缸64固定在底座10上且轉軸豎直設置;如圖9所示,所述第二轉移機構70包括能夠抓取電機M的第二氣爪71,所述第二氣爪71固定在第三水平氣缸72的活塞桿上,第三水平氣缸72的缸體固定在第四水平氣缸73的活塞桿上,所述第三水平氣缸72的伸縮方向與第四水平氣缸73的伸縮方向垂直。本技術中,鉚釘壓接裝置A6的具體工作過程如下:(I)鉚釘陣列和放料如圖5所示是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該實施例中轉盤32上共設有四個缺口321,且相鄰兩缺口 321之間間隔90°設置,首先啟動鉚釘振動盤31,鉚釘被輸送至出料槽311的出料端,此時轉盤32位于起始工位,轉盤32位于該工位時其中一個缺口 321與通道331對齊,進而使鉚釘能夠被推入缺口 321內,需注意的是,不僅轉盤32的上盤面與限位環33的上端面平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機生產線,其特征在于:包括輸送帶(L),所述輸送帶(L)沿途依次設有:將定子繞組壓接在定子鐵心內的定子壓接裝置(A1);將定子和下端蓋組裝在一起的端蓋壓接工作臺(A2);上端蓋組裝工作臺(A3),該工作臺用于人工操作,在上端蓋上套防水圈、穿引線;組裝轉子的轉子壓裝設備(A4);定、轉子組裝工作臺(A5),該工作臺用于人工操作,將定子和轉子組裝在一起,并將上、下端蓋閉合;用于對上、下端蓋進行自動鉚接的鉚釘壓接裝置(A6);以及分別用于安裝地線、防水圈、防水罩、卡簧、PVC管、扎帶、端子、插排的工作臺(A7、A8、A9、A10、A11、A12、A13、A14),其中用于安裝防水圈、防水罩、卡簧、扎帶的工作臺(A8、A9、A10、A12)是自動化工作臺,用于安裝地線、PVC管、端子、插排的工作臺(A7、A11、A13、A14)是人工操作工作臺;還包括用于檢測電機運行性能的性能檢測站(A15)以及用于檢測噪音的噪音檢測站(A16);輸送帶(L)尾部還設有轉軸涂油裝置(A17)和自動打標簽裝置(A1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鉚釘壓接裝置(A6)包括鉚釘放料機構、電機轉移機構和鉚釘壓接模具,所述鉚釘放料機構包括用于對電機(M)進行周向定位的定位座(20),定位座(20)上設有用于插入電機(M)鉚孔的定位銷(21),所述定位銷(20)的頂端呈上小、下大的錐桿狀,所述鉚釘放料機構還包括一個能夠將鉚釘轉移到定位銷(21)處并使鉚釘與定位銷(21)頂部對接的鉚釘轉移機構(40),所述定位座(20)上還設有用于頂推電機(M)使鉚孔與定位銷(21)脫離的頂出機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鉚釘壓接裝置還包括鉚釘分料陣列機構(30),所述鉚釘分料陣列機構(30)包括能夠將鉚釘順序排列并以直立姿態輸出的鉚釘振動盤(31),鉚釘分料陣列機構(30)還包括圓形轉盤(32)以及套設在轉盤(32)外的限位環(33),所述轉盤(32)與機架(10)上設置的第一旋轉氣缸(34)的主軸同軸固定連接,限位環(33)與機架(10)固定連接,所述轉盤(32)的邊緣處間隔設置有至少兩個缺口(321),所述限位環(33)上設有貫通限位環(33)內外環面的通道(331),所述通道(331)的外側與鉚釘振動盤(31)的出料槽(311)的出料端對齊,所述轉盤(32)的上盤面與限位環(33)的上端面平齊,所述轉盤(32)邊緣下方設有用于檢測轉盤(32)上與通道(331)相對的缺口(321)中是否有鉚釘存在的光纖傳感器(35),所述鉚釘振動盤(31)的出料槽(311)槽口上方設有壓板(312),所述壓板(312)的下板面與出料槽(311)槽口之間間隔一個鉚釘頭厚度的距離,所述壓板(312)沿出料槽(311)長度方向順延設置并延伸至限位環(33)的通道(331)上方。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機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座(20)呈豎直放置的圓筒狀,所述定位銷(21)設置在定位座(20)的端面上,該端面上還設有導柱(22),所述導柱(22)兩兩一組且導柱(22)的頂端呈錐面狀,所述導柱(22)的高度高于定位銷(21)的高度,所述頂出機構包括設置在定位座(20)筒腔內的第一頂升氣缸(23),所述第一頂升氣缸(23)活塞桿豎直向上設置,所述第一頂升氣缸(23)的缸體固定在底座(10)上。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機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鉚釘轉移機構(40)包括真空吸頭(41),所述真空吸頭(41)的吸氣口朝下設置,所述真空吸頭(41)通過吸頭支架(42)固定在第一抬升氣缸(43)的活塞桿上,所述吸頭支架(42)上設有至少兩個真空吸頭(41),真空吸頭(41)的個數與排布方式與電機(M)上鉚釘孔的個數和排布方式一致,所第一抬升氣缸(43)的缸體固定在第一水平氣缸(44)的活塞桿上,所述第一水平氣缸(44)的缸體固定在底座(10)上,所述真空吸頭(41)上設有定位套(411),所述定位套(411)呈圓管狀向下延伸設置,定位套(411)的中心孔與真空吸頭(41)的吸氣口連通。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機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鉚釘壓接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50),所述上模和下模(50)均為圓筒狀,所述下模(50)固定在底座(10)上,所述下模(50)的端面上設有用于對電機(M)進行周向限位的定位柱,所述下模(50)的筒腔內設有第二頂升氣缸,所述上模與一個豎直安裝的液壓缸或氣壓缸的活塞桿相連。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機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轉移機構包括用于將電機(M)從定位座(20)轉移至鉚釘壓接模具的第一轉移機構(60)以及將電機(M)從壓接模具中取出的第二轉移機構(70)。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機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機生產線,其特征在于:包括輸送帶(L),所述輸送帶(L)沿途依次設有: 將定子繞組壓接在定子鐵心內的定子壓接裝置(Al); 將定子和下端蓋組裝在一起的端蓋壓接工作臺(A2); 上端蓋組裝工作臺(A3),該工作臺用于人工操作,在上端蓋上套防水圈、穿引線; 組裝轉子的轉子壓裝設備(A4); 定、轉子組裝工作臺(A5),該工作臺用于人工操作,將定子和轉子組裝在一起,并將上、下端蓋閉合; 用于對上、下端蓋進 行自動鉚接的鉚釘壓接裝置(A6); 以及分別用于安裝地線、防水圈、防水罩、卡簧、PVC管、扎帶、端子、插排的工作臺(A7、A8、A9、A10、A11、A12、A13、A14),其中用于安裝防水圈、防水罩、卡簧、扎帶的工作臺(A8、A9、八10、么12)是自動化工作臺,用于安裝地線、?¥(:管、端子、插排的工作臺(47、411、413、六14)是人工操作工作臺; 還包括用于檢測電機運行性能的性能檢測站(A15)以及用于檢測噪音的噪音檢測站(A16); 輸送帶(L)尾部還設有轉軸涂油裝置(A17)和自動打標簽裝置(A1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鉚釘壓接裝置(A6)包括鉚釘放料機構、電機轉移機構和鉚釘壓接模具,所述鉚釘放料機構包括用于對電機(M)進行周向定位的定位座(20),定位座(20)上設有用于插入電機(M)鉚孔的定位銷(21 ),所述定位銷(20)的頂端呈上小、下大的錐桿狀,所述鉚釘放料機構還包括一個能夠將鉚釘轉移到定位銷(21)處并使鉚釘與定位銷(21)頂部對接的鉚釘轉移機構(40 ),所述定位座(20 )上還設有用于頂推電機(M)使鉚孔與定位銷(21)脫離的頂出機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鉚釘壓接裝置還包括鉚釘分料陣列機構(30),所述鉚釘分料陣列機構(30)包括能夠將鉚釘順序排列并以直立姿態輸出的鉚釘振動盤(31),鉚釘分料陣列機構(30)還包括圓形轉盤(32)以及套設在轉盤(32)外的限位環(33),所述轉盤(32)與機架(10)上設置的第一旋轉氣缸(34)的主軸同軸固定連接,限位環(33 )與機架(10 )固定連接,所述轉盤(32 )的邊緣處間隔設置有至少兩個缺口(321),所述限位環(33)上設有貫通限位環(33)內外環面的通道(331),所述通道(331)的外側與鉚釘振動盤(31)的出料槽(311)的出料端對齊,所述轉盤(32)的上盤面與限位環(33)的上端面平齊,所述轉盤(32)邊緣下方設有用于檢測轉盤(32)上與通道(331)相對的缺口(321)中是否有鉚釘存在的光纖傳感器(35),所述鉚釘振動盤(31)的出料槽(311)槽口上方設有壓板(312),所述壓板(312)的下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顧強,汪守峰,陸衛,董明俊,楊應建,
申請(專利權)人:合肥凱邦電機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