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車輪去毛刺裝置,由機架、氣缸、電機、毛刷以及伺服電動缸等所組成,使用時將車輪放在夾具上,根據檢測到的車輪外形尺寸以及法蘭盤尺寸,通過伺服電動缸Ⅰ和伺服電動缸Ⅱ,來自動調整好右毛刷和左毛刷的位置;然后抬升氣缸通過下導柱將左毛刷和右毛刷抬升,并使之接觸到車輪背腔;左電機和右電機分別帶動左毛刷和右毛刷轉動時,下電機通過下軸使左右兩個毛刷在不同車輪半徑上轉動;同時升降氣缸使上毛刷下降接觸到車輪正面后,上電機帶動其轉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使用中能夠自動調整右毛刷和左毛刷位置,來適應不同大小的車輪去毛刺要求,并且車輪背腔不同位置的毛刺都能夠在相同的線速度下被去除。(*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車輪去毛刺裝置
本技術涉及去毛刺裝置,具體地說涉及汽車零部件去毛刺裝置。
技術介紹
在鋁合金車輪的生產過程中,機加工后去毛刺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大部分企業都是混線生產,即不同大小不同輪寬的車輪同時在生產線上流轉。而生產過程中需要根據車輪的尺寸來頻繁更換毛刷,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嚴重影響了生產效率。同時,傳統的大圓盤毛刷去毛刺時,在靠近法蘭根本的位置,毛刷的線速度較低,去毛刺效果往往不好。本技術所述裝置不僅能夠自動調整右毛刷和左毛刷的位置,來適應不同大小的車輪去毛刺要求,而且工作時車輪背腔不同位置的毛刺都能夠在相同的線速度下被去除,整體效果理相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車輪去毛刺裝置,它能夠自動調整右毛刷和左毛刷位置,來適應不同大小的車輪去毛刺要求。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車輪去毛刺裝置,由機架、下導柱、抬升氣缸、下電機、下導套、下升降板、下軸承座、下軸、夾具、轉架、左電機、導軌1、左滑板、左毛刷、上毛刷、上軸承座、上軸、上升降板、上導柱、上電機、上導套、升降氣缸、右毛刷、右滑板、導軌I1、右電機、伺服電動缸I以及伺服電動缸II所組成,四根下導柱和兩個抬升氣缸固定在機架的底板上;與下導柱配合的四個下導套固定在下升降板上;兩個抬升氣缸的輸出端與下升降板的下方鉸接;下升降板的下方固定有下電機上方安裝有下軸承座;上端安裝有轉架的下軸通過軸承固定在下軸承座內,下軸下方與下電機的輸出端相連;夾具固定在機架的工作臺上。輸出端固定有左毛刷的左電機安裝在左滑板下方,左滑板通過導軌I固定在轉架的上頂面上;安裝在轉架上頂面下方的伺服電動缸II的輸出端與左滑板的側面相連,控制左毛刷和左電機的移動。輸出端固定有右毛刷的右電機安裝在右滑板下方,右滑板固定在導軌II的滑軌上,導軌II的滑塊固定在轉架的上頂面上;安裝在轉架上頂面下方的伺服電動缸I的輸出端與右滑板的側面相連,控制右毛刷和右電機的移動。下方安裝有上毛刷的上軸通過軸承固定在上升降板下方的上軸承座內,上軸上端與固定在上升降板上方的上電機的輸出端相連;固定在上升降板上方的四根上導柱與安裝在機架頂端的四個上導套相配合;固定在機架頂端的兩個升降氣缸的輸出端與上升降板的上方鉸接,上毛刷可上下移動??赏ㄟ^伺服電動缸I和伺服電動缸II來自動調整右毛刷和左毛刷位置,來適應不同大小的車輪去毛刺要求。伺服電動缸II可根據車輪法蘭盤的大小來調整左毛刷的位置,使之去除車輪背腔靠近法蘭盤的A區域內的毛刺,伺服電動缸I可根據車輪外形尺寸來調整右毛刷的位置,使之去除車輪背腔靠近輪輞根部的B區域內的毛刺;其中,A區域和B區域處于不同的半徑之上。實際使用時,將車輪放在夾具上,根據檢測到的車輪外形尺寸以及法蘭盤尺寸,通過伺服電動缸I和伺服電動缸II,來自動調整好右毛刷和左毛刷的位置;然后抬升氣缸通過下導柱將左毛刷和右毛刷抬升,并使之接觸到車輪背腔;左電機和右電機分別帶動左毛刷和右毛刷轉動時,下電機通過下軸使左右兩個毛刷在不同車輪半徑上轉動;同時升降氣缸使上毛刷下降接觸到車輪正面后,上電機帶動其轉動,使之去除正面的毛刺。本技術在使用中能夠自動調整右毛刷和左毛刷位置,來適應不同大小的車輪去毛刺要求,并且車輪背腔不同位置的毛刺都能夠在相同的線速度下被去除。同時具有適應范圍廣、自動化程度高、性能安全穩定、功能全面等突出優點?!靖綀D說明】圖1是本技術一種可調式車輪去毛刺裝置的主視圖。圖2是本技術一種可調式車輪去毛刺裝置的左視圖。圖3是本技術一種可調式車輪去毛刺裝置的右視圖。圖中,I 一機架、2 —下導柱、3 —抬升氣缸、4 一下電機、5 —下導套、6 —下升降板、7 一下軸承座、8 —下軸、9 一夾具、10 —轉架、11 一左電機、12 —導軌1、13 —左滑板、14 一左毛刷、15 —上毛刷、16 —上軸承座、17 —上軸、18 —上升降板、19 一上導柱、20 —上電機、21 一上導套、22 —升降氣缸、23 —右毛刷、24 —右滑板、25 —導軌II >26 一右電機、27 —伺服電動缸1、28 —伺服電動缸II?!揪唧w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說明】依據本技術提出的具體裝置的細節和工作情況。該裝置由機架1、下導柱2、抬升氣缸3、下電機4、下導套5、下升降板6、下軸承座7、下軸8、夾具9、轉架10、左電機11、導軌I 12、左滑板13、左毛刷14、上毛刷15、上軸承座16、上軸17、上升降板18、上導柱19、上電機20、上導套21、升降氣缸22、右毛刷23、右滑板24、導軌II 25、右電機26、伺服電動缸I 27以及伺服電動缸II 28所組成,四根下導柱2和兩個抬升氣缸3固定在機架I的底板上;與下導柱2配合的四個下導套5固定在下升降板6上;兩個抬升氣缸3的輸出端與下升降板6的下方鉸接;下升降板6的下方固定有下電機4上方安裝有下軸承座7 ;上端安裝有轉架10的下軸8通過軸承固定在下軸承座7內,下軸8下方與下電機4的輸出端相連;夾具9固定在機架I的工作臺上。輸出端固定有左毛刷14的左電機11安裝在左滑板13下方,左滑板13通過導軌I12固定在轉架10的上頂面上;安裝在轉架10上頂面下方的伺服電動缸II 28的輸出端與左滑板13的側面相連,控制左毛刷14和左電機11的移動。輸出端固定有右毛刷23的右電機26安裝在右滑板24下方,右滑板24固定在導軌II 25的滑軌上,導軌II 25的滑塊固定在轉架10的上頂面上;安裝在轉架10上頂面下方的伺服電動缸I 27的輸出端與右滑板24的側面相連,控制右毛刷23和右電機26的移動。下方安裝有上毛刷15的上軸17通過軸承固定在上升降板18下方的上軸承座16內,上軸17上端與固定在上升降板18上方的上電機20的輸出端相連;固定在上升降板18上方的四根上導柱19與安裝在機架I頂端的四個上導套21相配合;固定在機架I頂端的兩個升降氣缸22其輸出端與上升降板18的上方鉸接,上毛刷15的上下移動??赏ㄟ^伺服電動缸I 27和伺服電動缸II 28來自動調整右毛刷23和左毛刷14位置,來適應不同大小的車輪去毛刺要求。伺服電動缸II 28可根據車輪法蘭盤的大小來調整左毛刷14的位置,使之去除車輪背腔靠近法蘭盤的A區域內的毛刺,伺服電動缸I 27可根據車輪外形尺寸來調整右毛刷23的位置,使之去除車輪背腔靠近輪輞根部的B區域內的毛刺;其中,A區域和B區域處于不同的半徑之上。在工作過程中,將車輪放在夾具9上,根據檢測到的車輪外形尺寸以及法蘭盤尺寸,通過伺服電動缸I 27和伺服電動缸II 28,來自動調整好右毛刷23和左毛刷14的位置;然后抬升氣缸3通過下導柱2將左毛刷14和右毛刷23抬升,并使之接觸到車輪背腔;左電機11和右電機26分別帶動左毛刷14和右毛刷23轉動時,下電機4通過下軸8使左右兩個毛刷在不同車輪半徑上轉動;同時升降氣缸22使上毛刷15下降接觸到車輪正面后,上電機20帶動其轉動,使之去除正面的毛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車輪去毛刺裝置,由機架(1)、下導柱(2)、抬升氣缸(3)、下電機(4)、下導套(5)、下升降板(6)、下軸承座(7)、下軸(8)、夾具(9)、轉架(10)、左電機(11)、導軌Ⅰ(12)、左滑板(13)、左毛刷(14)、上毛刷(15)、上軸承座(16)、上軸(17)、上升降板(18)、上導柱(19)、上電機(20)、上導套(21)、升降氣缸(22)、右毛刷(23)、右滑板(24)、導軌Ⅱ(25)、右電機(26)、伺服電動缸Ⅰ(27)、伺服電動缸Ⅱ(28)組成,其特征在于:四根下導柱(2)和兩個抬升氣缸(3)固定在機架(1)的底板上;與下導柱(2)配合的四個下導套(5)固定在下升降板(6)上;兩個抬升氣缸(3)的輸出端與下升降板(6)的下方鉸接;下升降板(6)的下方固定有下電機(4)上方安裝有下軸承座(7);上端安裝有轉架(10)的下軸(8)通過軸承固定在下軸承座(7)內,下軸(8)下方與下電機(4)的輸出端相連;夾具(9)固定在機架(1)的工作臺上;輸出端固定有左毛刷(14)的左電機(11)安裝在左滑板(13)下方,左滑板(13)通過導軌Ⅰ(12)固定在轉架(10)的上頂面上;安裝在轉架(10)上頂面下方的伺服電動缸Ⅱ(28)的輸出端與左滑板(13)的側面相連,控制左毛刷(14)和左電機(11)的移動;輸出端固定有右毛刷(23)的右電機(26)安裝在右滑板(24)下方,右滑板(24)固定在導軌Ⅱ(25)的滑軌上,導軌Ⅱ(25)的滑塊固定在轉架(10)的上頂面上;安裝在轉架(10)上頂面下方的伺服電動缸Ⅰ(27)的輸出端與右滑板(24)的側面相連,控制右毛刷(23)和右電機(26)的移動;下方安裝有上毛刷(15)的上軸(17)通過軸承固定在上升降板(18)下方的上軸承座(16)內,上軸(17)上端與固定在上升降板(18)上方的上電機(20)的輸出端相連;固定在上升降板(18)上方的四根上導柱(19)與安裝在機架(1)頂端的四個上導套(21)相配合;同樣固定在機架(1)頂端的兩個升降氣缸(22)輸出端與上升降板(18)的上方鉸接,上毛刷(15)可上下移動。...
【技術特征摘要】
1.車輪去毛刺裝置,由機架(I)、下導柱(2)、抬升氣缸(3)、下電機(4)、下導套(5)、下升降板(6)、下軸承座(7)、下軸(8)、夾具(9)、轉架(10)、左電機(11)、導軌I (12)、左滑板(13)、左毛刷(14)、上毛刷(15)、上軸承座(16)、上軸(17)、上升降板(18)、上導柱(19)、上電機(20)、上導套(21)、升降氣缸(22)、右毛刷(23)、右滑板(24)、導軌II (25)、右電機(26)、伺服電動缸I (27)、伺服電動缸II (28)組成,其特征在于:四根下導柱(2)和兩個抬升氣缸(3)固定在機架(I)的底板上;與下導柱(2)配合的四個下導套(5)固定在下升降板(6)上;兩個抬升氣缸(3)的輸出端與下升降板(6)的下方鉸接;下升降板(6)的下方固定有下電機(4)上方安裝有下軸承座(7);上端安裝有轉架(10)的下軸(8)通過軸承固定在下軸承座(7)內,下軸(8)下方與下電機(4)的輸出端相連;夾具(9)固定在機架(I)的工作臺上; 輸出端固定有左毛刷(14)的左電機(11)安裝在左滑板(13)下方,左滑板(13)通過導軌I (12)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薛博文,郭建東,王永寧,朱志華,李昌海,
申請(專利權)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