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雙油泵分動箱,包括箱體和設置在箱體內的輸入軸、低擋齒輪、第一滑動齒套、高擋齒輪、中間軸、前輸出軸、第二滑動齒套、差速分扭裝置、后輸出軸。其要點是:輸入軸上增設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箱體為S形結構,箱體外部殼體設有冷卻裝置,箱體內增設有噴油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緊湊、制造容易、操作方便、可靠性高、應用范圍廣,采用的雙油泵潤滑和外部冷卻,消除了分動箱在臥式安裝及密閉空間使用時潤滑難及溫度過高的缺陷,S型結構的箱體,縮短了軸向距離,箱體上設有立式安裝座和臥式安裝座,分動箱既能立式安裝也能臥式安裝,消除了分動箱安裝傾斜角度不能過大的缺陷,提高了分動箱安裝的靈活性和通用性。(*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雙油泵分動箱
本技術涉及一種分動箱,具體涉及一種雙油泵分動箱。
技術介紹
近年來,機動性能優良的輪式裝甲戰車是世界裝甲戰車市場上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為了達到多輪驅動的目的,輪式裝甲戰車需要在變速器后增設一個分動箱,而為了降低裝甲車的重心提高行駛的穩定性,將發動機布置的非常低,因此需要使用的分動箱的中心距越小越好。目前市場上的重型車的分動箱主要適用于越野汽車及輪式起重機,中心距較大,且安裝方式單一;其次是這種分動箱潤滑和冷卻效果差,容易導致箱體發熱,影響行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要克服上述分動箱的缺點,提供一種結構緊湊、使用壽命長、維護費用低、既能立式也能臥式安裝、輸入扭矩大的雙油泵分動箱。 本技術的雙油泵分動箱,包括箱體和設置在箱體內的輸入軸、低擋齒輪、第一滑動齒套、高擋齒輪、中間軸、前橋輸出軸、第二滑動齒套、差速分扭裝置和后橋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體的外部殼體上增設有冷卻裝置,箱體內增設有噴油管,噴油管上設有噴油孔,噴油管的一端為進油口,另一端用堵頭密封;所述的輸入軸上增設有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第一油泵的出油口同輸入軸和中間軸的內腔連接;第二油泵的出油口同外部冷卻裝置的進油口連接,冷卻裝置的出油口同箱體內的噴油管的進油口連接;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的進油口與箱體上的吸油口由油管連接。 為了更好的實現上述目的: 所述的分動箱外部形狀和內腔結構為S形結構。 所述的箱體上還設有立式安裝座和臥式安裝座。 本技術的雙油泵分動箱,結構緊湊、制造容易、操作方便、可靠性高、應用范圍廣;采用的雙油泵潤滑系統同時發揮了潤滑和冷卻作用,消除了分動箱在臥式安裝及密閉空間使用時潤滑難及溫度過高的缺陷;分動箱的S型整體結構,大大縮短了分動箱輸入接口和后橋輸出接口的軸向距離,便于主機廠選用傳動軸;箱體上設有立式安裝座和臥式安裝座,分動箱既能立式安裝也能臥式安裝,消除了分動箱安裝傾斜角度不能過大的缺陷,提高了分動箱安裝的靈活性和通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箱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變速器,2、輸入軸,3、低擋齒輪,4、中間軸,5、行星架,6、行星輪,7、太陽輪,8、第二滑動齒套,9、前橋,10、前橋輸出軸,11、內齒圈,12、行星架蓋板,13、后橋,14、后橋輸出軸,15、從動輪,16、噴油管,17、第一滑動齒套,18、高擋齒輪,19、第一油泵,20、第二油泵,21、箱體,22、冷卻裝置,23、立式安裝座,24、臥式安裝座,25、吸油口。 【具體實施方式】 本技術的雙油泵分動箱,包括箱體21和設置在箱體21內的輸入軸2、低擋齒輪3、第一滑動齒套17、高擋齒輪18、中間軸4、前橋輸出軸10、第二滑動齒套8、差速分扭裝置和后橋輸出軸14。箱體21的外部殼體上增設有冷卻裝置22,并由螺釘固定在箱體21上。箱體21內增設有噴油管16,噴油管16上設有噴油孔,噴油管16的一端為進油口,另一端用堵頭密封。噴油管16通過箱體21上的安裝孔插入箱體21內,噴油管16和安裝孔之間由密封圈密封。輸入軸2上增設的第一油泵19的出油口同輸入軸2和中間軸4的內腔由油管連接。輸入軸2上增設的第二油泵20的出油口同外部冷卻裝置22的進油口、冷卻裝置22的出油口同箱體21上的噴油管16的進油口均由油管連接,第一油泵19和第二油泵20的進油口與箱體21上的吸油口 25由油管連接。 為使分動箱體積小結構緊湊,分動箱外部形狀和內部空間均為S形結構。 為方便安裝,箱體21上還設有立式安裝座23和臥式安裝座24。 輸入軸2和低擋齒輪3、第一滑動齒套17、高擋齒輪18組成高低擋換擋機構;前橋輸出軸10和行星架5、行星輪6、太陽輪7、內齒圈11、行星架蓋12、從動輪15、后橋輸出軸14組成差速分扭裝置。前橋輸出軸10和行星架5、第二滑動齒套8組成差速鎖換擋機構;第一油泵19和箱體21、輸入軸2、中間軸4、低擋齒輪3、高擋齒輪18組成內置循環潤滑油路;第二油泵20和箱體21、冷卻裝置22、噴油管16組成外置循環潤滑油路。 本技術的雙油泵分動箱是這樣工作的: 潤滑系統工作:變速器帶動分動箱的輸入軸2做順時針旋轉,輸入軸2帶動相連接的第一油泵19和第二油泵20旋轉,第一油泵19從箱體21的吸油口 25泵油,油從第一油泵19的出油口分別流入輸入軸2和中間軸4的內腔中,從輸入軸2上的油槽流出,潤滑高擋齒輪18和低擋齒輪3,同時經中間軸4的內腔從中間軸4的左端流出,潤滑中間軸4兩端的軸承,潤滑油最終流回箱體21底部;第二油泵20從箱體21的吸油口 25泵油至冷卻裝置22,潤滑油經冷卻后流至噴油管16,由噴油管16上的噴油孔噴出潤滑箱體21的內腔,潤滑油最終流回箱體21底部。 行駛系統工作:路況良好時,通過氣動操縱系統控制同輸入軸2常嚙合的第一滑動齒套17與高擋齒輪18嚙合,高擋齒輪18依次帶動中間軸4、從動輪15轉動,通過差速分扭裝置將動力傳遞給前橋輸出軸10和后橋輸出軸14,提高了輸出轉速。 路況較差或者爬坡時,通過氣動操縱系統控制第一滑動齒套17與低擋齒輪3嚙合,低擋齒輪3依次帶動中間軸4、從動輪15轉動,通過差速分扭裝置將動力傳遞給前橋輸出軸10和后橋輸出軸14,增大了輸出扭矩。 車輪出現打滑時,通過氣動操縱系統控制同前橋輸出軸10常嚙合的第二滑動齒套8與行星架5嚙合,從動輪15帶動行星架5轉動,行星架5帶動行星輪6轉動,行星輪6分別帶動內齒圈11和太陽輪7轉動,此時行星輪不自轉,內齒圈11同太陽輪7轉速一致,整個差速分扭裝置鎖死,前后輸出轉速相同,扭矩按需分配,增強了汽車的地面附著力,實現車輛越野行駛。 通常情況下,第二滑動齒套8與行星架5分離,從動輪15帶動行星架5轉動,行星架5帶動行星輪6進行公轉和自轉,行星輪6分別帶動內齒圈11和太陽輪7轉動,內齒圈11帶動后橋輸出軸14轉動,太陽輪7帶動前橋輸出軸10轉動,整個差速分扭裝置運轉,前后橋輸出按固定比例分配扭矩并自行差速,減少輪胎與地面的摩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油泵分動箱,包括箱體(21)和設置在箱體(21)內的輸入軸(2)、低擋齒輪(3)、第一滑動齒套(17)、高擋齒輪(18)、中間軸(4)、前橋輸出軸(10)、第二滑動齒套(8)、差速分扭裝置和后橋輸出軸(1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體(21)的外部殼體上增設有冷卻裝置(22),箱體(21)內增設有噴油管(16),噴油管(16)上設有噴油孔,噴油管(16)的一端為進油口,另一端用堵頭密封;所述的輸入軸(2)上增設有第一油泵(19)和第二油泵(20),第一油泵(19)的出油口同輸入軸(2)和中間軸(4)的內腔連接;第二油泵(20)的出油口同外部冷卻裝置(22)的進油口連接,冷卻裝置(22)的出油口同箱體(21)內的噴油管(16)的進油口連接;第一油泵(19)和第二油泵(20)的進油口與箱體(21)上的吸油口(25)由油管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油泵分動箱,包括箱體(21)和設置在箱體(21)內的輸入軸(2)、低擋齒輪(3)、第一滑動齒套(17)、高擋齒輪(18)、中間軸(4)、前橋輸出軸(10)、第二滑動齒套(8)、差速分扭裝置和后橋輸出軸(1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體(21)的外部殼體上增設有冷卻裝置(22),箱體(21)內增設有噴油管(16),噴油管(16)上設有噴油孔,噴油管(16)的一端為進油口,另一端用堵頭密封;所述的輸入軸(2)上增設有第一油泵(19)和第二油泵(20),第一油泵(...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永發,韋進,劉波,易穩,楊傳寶,顏洋,
申請(專利權)人:株洲齒輪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