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封閉防滲加固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包括設置在壩體上游壩面的新混凝土防滲面板及由原灌漿帷幕重新灌漿加固得到的主灌漿帷幕;新混凝土防滲面板底部設置有混凝土蓋板,主灌漿帷幕與混凝土蓋板之間設置有輔助灌漿帷幕,輔助灌漿帷幕與主灌漿帷幕呈交叉布置狀態;新混凝土防滲面板、輔助灌漿帷幕及主灌漿帷幕形成封閉防滲系統。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現有技術中上游壩面防滲面板與壩基原灌漿帷幕之間部位的防滲薄弱問題,增強了該部位抗滲能力,確保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的防滲可靠性,使其具備良好的防滲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水利工程
,具體是指一種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封閉防滲加固 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的基礎廊道下一般設有灌漿防滲帷幕,當壩體上游原混凝土 防滲面板滲漏嚴重,壩基灌漿防滲帷幕也出現了嚴重的滲透溶出破壞時,需采取相應防滲 加固措施處理。目前,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防滲加固現有技術中,一般采用上游重構防滲 體,壩基采用帷幕灌漿加固防滲,但壩基灌漿帷幕沒有采取專門措施與上游重構防滲體銜 接,灌漿帷幕與防滲體之間部位抗滲能力較薄弱,在上游高水頭作用下,此部位容易出現滲 漏破壞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封閉防滲加固結構及其施工方 法,其在新混凝土防滲面板與主灌漿帷幕之間設置輔助灌漿帷幕,且輔助灌漿帷幕與主灌 漿帷幕交叉結合,使壩體上游的新混凝土防滲面板、輔助灌漿帷幕及主灌漿帷幕形成完整 封閉的防滲系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封閉防 滲加固結構,包括設置在壩體上游壩面的新混凝土防滲面板及由原灌漿帷幕重新灌漿加固 得到的主灌漿帷幕;所述新混凝土防滲面板底部設置有混凝土蓋板,所述主灌漿帷幕與混 凝土蓋板之間設置有輔助灌漿帷幕,所述輔助灌漿帷幕與主灌漿帷幕呈交叉布置狀態;所 述新混凝土防滲面板、輔助灌漿帷幕及主灌漿帷幕形成封閉防滲系統。 優選地,所述輔助灌漿帷幕與水平面的夾角為60°,所述輔助灌漿帷幕的長度為 l〇m。輔助灌漿帷幕與水平面成60°夾角,一方面可以減少工程量,另一方面也便于施工操 作。若輔助灌漿帷幕與水平面所成夾角過大,會加大工程量,增加工程造價;若輔助灌漿帷 幕與水平面所成夾角過小,會增加施工難度。 進一步地,所述主灌漿帷幕伸入壩體底部基巖相對不透水層以下5m。主灌漿帷幕 作為壩基的主要防滲結構之一,其延伸至基巖相對不透水層以下5m,這樣可以確保壩基防 滲效果。 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上述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封閉防滲加固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 步驟: 1)在壩體的廊道內上游側原灌漿帷幕鉆設單排灌漿孔直至伸入壩體底部基巖相 對不透水層以下5m,孔距為1.5~2.0m,采用自上而下分段、三序灌漿方式分別對灌漿孔進 行灌漿,灌漿漿液采用水泥標號不低于42.5級的水泥,形成主灌漿帷幕; 2)在壩踵處開挖并澆筑混凝土蓋板,在上游壩面澆筑新混凝土防滲面板,新混凝 土防滲面板與混凝土蓋板之間的分縫設置有銅止水片; 3)從混凝土蓋板向壩基下游側傾斜鉆設單排灌漿孔,灌漿孔與水平面的夾角為 60°,孔距為1.5~2.0m,采用自上而下分段、三序灌漿方式分別對灌漿孔進行灌漿,灌漿漿 液采用水泥標號不低于42.5級的水泥,灌漿長度為10m,形成輔助灌漿帷幕,且輔助灌漿帷 幕與主灌漿帷幕交叉,所述新混凝土防滲面板、輔助灌漿帷幕及主灌漿帷幕形成封閉防滲 系統。在上述步驟1)中,采用自上而下分若干段方式對灌漿孔進行灌漿,第一段分段長 度為2m,第二段分段長度為3m,第三段及其后各分段長度均為5m;主灌漿帷幕灌漿壓力不小 于0·6MPa〇在上述步驟3)中,采用自上而下分三段方式對灌漿孔進行灌漿,第一段分段長度 為2m,第二段分段長度為3m,第三段分段長度為5m;輔助灌漿帷幕灌漿壓力不小于0.4MPa。 灌漿壓力是灌漿帷幕的重要參數,直接影響灌漿帷幕的防滲性能和耐久性。在不 會抬動壩體和混凝土不產生劈裂的情況下,采用較大的灌漿壓力可確保主灌漿帷幕和輔助 灌漿帷幕具備良好的防滲性能和耐久性。 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其一,本專利技術利用并加強壩基原灌漿帷幕,形成主灌漿帷幕,在上游壩面的新混凝 土防滲面板底端增設向下游傾斜的輔助灌漿帷幕,且輔助灌漿帷幕與主灌漿帷幕交叉布 置,使壩體的新混凝土防滲面板與壩基的主灌漿帷幕銜接,形成封閉防滲系統,解決現有技 術中上游壩面防滲面板與壩基原灌漿帷幕之間部位的防滲薄弱問題,增強了該部位抗滲能 力,確保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的防滲可靠性,使其具備良好的防滲效果。 其二,本專利技術的輔助灌漿帷幕與水平面成60°夾角,既使得輔助灌漿帷幕與主灌漿 帷幕交叉布置,也可以減少工程量,便于施工操作。 其三,本專利技術的主灌漿帷幕作為壩基的主要防滲結構之一,其延伸至基巖相對不 透水層以下5m,這樣可以確保壩基防滲效果。【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封閉防滲加固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壩體1(其中:基巖相對不透水層1.1,廊道1.2);新混凝土防滲面板2(其中: 混凝土蓋板2.1);主灌漿帷幕3;輔助灌漿帷幕4;銅止水片5;壩踵6。【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但該實施例不應該理 解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 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封閉防滲加固結構,包括設置在 壩體1上游壩面的新混凝土防滲面板2及由原灌漿帷幕重新灌漿加固得到的主灌漿帷幕3, 其中,主灌漿帷幕3伸入壩體1底部基巖相對不透水層1.1以下5m。新混凝土防滲面板2底部 設置有混凝土蓋板2.1,新混凝土防滲面板2與混凝土蓋板2.1之間的分縫設置有銅止水片 5。主灌漿帷幕3與混凝土蓋板2.1之間設置有輔助灌漿帷幕4,輔助灌漿帷幕4與主灌漿帷幕 3呈交叉布置狀態,以使得新混凝土防滲面板2、輔助灌漿帷幕4及主灌漿帷幕3形成封閉防 滲系統。其中,輔助灌漿帷幕4與水平面的夾角為60°,輔助灌漿帷幕4的長度為10m。 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封閉防滲加固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 步驟: 1)在壩體1的廊道1.2內上游側原灌漿帷幕處鉆設單排灌漿孔直至伸入壩體1底部 基巖相對不透水層1.1以下5m,孔距為1.5~2.0m,實際采用的孔距根據基巖地質條件確定。 采用自上而下分若干段、三序灌漿方式分別對灌漿孔進行灌漿,其中,第一段分段長度為 2m,第二段分段長度為3m,第三段及其后各分段長度均為5m,灌漿漿液采用水泥標號不低于 42.5級的水泥,形成主灌漿帷幕3,主灌漿帷幕3灌漿壓力不小于0.6MPa,按鉆孔灌漿深度分 段并應逐段分級升壓。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各分段灌漿壓力見下表1:表1主灌漿帷幕的各分段灌漿壓力 2)在壩踵6處開挖并澆筑混凝土蓋板2.1,在上游壩面澆筑新混凝土防滲面板2,新 混凝土防滲面板2與混凝土蓋板2.1之間的分縫設置有銅止水片5。 3)從混凝土蓋板2.1向壩基下游側傾斜鉆設單排灌漿孔,灌漿孔與水平面的夾角 為60°,孔距為1.5~2.0m。采用自上而下分三段、三序灌漿方式分別對灌漿孔進行灌漿,灌 漿長度為l〇m,其中,第一段分段長度為2m,第二段分段長度為3m,第三段分段長度為5m,輔 助灌漿帷幕4灌漿壓力不小于0.4MPa,按鉆孔灌漿深度分段并應逐段分級升壓。在實際施工 過程中各分段灌漿壓力見下表2,灌漿漿液采用水泥標號不低于42.5級的水泥,形成輔助灌 漿帷幕4,且輔助灌漿帷幕4與主灌漿帷幕3交叉,新混凝土防滲面板2、輔助灌漿帷幕4及主 灌漿帷幕3形成封閉防滲系統。表2輔助灌漿帷幕的各分段灌漿壓力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于本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主權項】1. 一種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封閉防滲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壩體(1)上游 壩面的新混凝土防滲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漿砌石壩或混凝土壩封閉防滲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壩體(1)上游壩面的新混凝土防滲面板(2)及由原灌漿帷幕重新灌漿加固得到的主灌漿帷幕(3);所述新混凝土防滲面板(2)底部設置有混凝土蓋板(2.1),所述主灌漿帷幕(3)與混凝土蓋板(2.1)之間設置有輔助灌漿帷幕(4),所述輔助灌漿帷幕(4)與主灌漿帷幕(3)呈交叉布置狀態;所述新混凝土防滲面板(2)、輔助灌漿帷幕(4)及主灌漿帷幕(3)形成封閉防滲系統。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大水,彭琦,葉俊榮,
申請(專利權)人: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