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車輛的車內后視鏡組件,所述組件具有改進的結構,其能夠根據光反射率實施白天模式和夜間模式的反射表面。后視鏡組件具有簡化的機構,其通過采用兩個樞軸而操作傾斜反射板。利用彈簧的張力,傾斜反射板可以防止振動,并且防止游隙。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車輛的車內后視鏡組件。更特別地,本專利技術涉及這樣一種車輛的車內后視鏡組件,其具有能夠根據光反射率選擇性地實施白天模式和夜間模式的反射表面的改進結構。
技術介紹
通常,車輛的車內后視鏡(還稱為后視鏡)設置為用于確保對后排乘客座椅和后側的觀察,并且所述車內后視鏡安裝在駕駛員座椅與副駕駛座椅之間的分界的上側的密封件處,并使得所述車內后視鏡的角度可調節。車內后視鏡組件包括殼體和鏡面玻璃,該殼體通過球形接頭裝配到密封件,而該鏡面玻璃安裝到殼體的前側以反射光。由于大多數的鏡面玻璃具有規定厚度的扁平反射側,從后車的前照燈(尤其是遠光燈)發出的光被直接反射以至于反射的光傾向于使得駕駛員目眩。為了防止這種情況,采用無框車內后視鏡組件以調節光反射率。現在將參考圖1和圖2如下描述現有的無框車內后視鏡組件。如圖1和圖2所示,附圖標記10表示后視鏡組件的殼體10并且附圖標記20表示棱鏡玻璃。無框棱鏡玻璃20固定到殼體10的前部開口,同時棱鏡玻璃20從上側向下延伸而逐漸變薄。在這種情況下,殼體10安裝為通過球形接頭12調節所述殼體10的角度,并且桿連接到球形接頭12以調節殼體10的角度。棱鏡玻璃20的前表面是實施夜間反射模式的第一反射表面21,并且棱鏡玻璃20的后表面是實施白天反射模式的、涂覆有反射材料的第二反射表面22。如圖2所示,在白天反射模式中,后側物體和后側光由棱鏡玻璃20的第二反射表面22反射以使得駕駛員可以看見從第二反射表面22反射的后側物體,并且同時從第二反射表面22反射的光進入駕駛員的眼睛。另一方面,在夜間反射模式下,當桿被操縱以降低光反射率并且圍繞球形接頭12向下移動以使得殼體10向上傾斜(大約3.5度)時,棱鏡玻璃20以與殼體10相同的角度傾斜并且后側物體和后側光從棱鏡玻璃20的第一反射表面21被反射。如此,棱鏡玻璃20傾斜以調節在夜間反射模式中的反射角,從而使得從后側物體進入的光(尤其是后車的前照燈的光)由第一反射表面21以更低的反射率反射,這可以防止駕駛員的眼睛目眩。然而,上述現有的車內后視鏡組件具有如下缺點:首先,當在白天反射模式和夜間反射模式時,當后側物體從棱鏡玻璃的第一和第二反射表面被反射時,由于棱鏡玻璃的特性出現棱鏡玻璃上的實像和虛像重疊的情況,這使得駕駛員雖然通常可以識別出后側物體但會經歷眼睛不適。其次,存在這樣的不便,S卩,在夜間反射模式行駛之后,當白天在白天反射模式行駛期間,駕駛員通常不能識別車內后視鏡組件已經傾斜(盡管由于傾斜的殼體,駕駛員有可能識別出殼體的改變的位置),并且駕駛員經常需要通過調節殼體而使用車內后視鏡組件。然而,他/她最終識別在夜間行駛期間桿的改變的位置而再次調節殼體。為了解決這些缺點,本專利技術的申請人之前提交過韓國專利申請10-2014-0057030,即,“車輛的車內后視鏡組件,其中固定反射板固定到殼體的前部開口,并且傾斜反射板設置為在白天反射模式中與固定反射板的后側平行并且在夜間反射模式中傾斜,其中固定反射板和傾斜反射板設置在殼體之前和之后,從而使得在白天模式中虛像和實像彼此重疊的圖像重疊減少,并且用于將白天反射模式切換到夜間反射模式以及反之亦然的傾斜軌跡始終均勻,駕駛員能夠直觀地識別反射模式”。然而,如本文的圖3所示,槽孔適用在傾斜反射板和傾斜托架連接的部分以用于傾斜軌跡,特別地,要使用具有不同軌跡的另外三個樞軸,并且各個樞軸連接的聯動結構是比較復雜的,這會導致游隙。
技術實現思路
相應地,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作出本專利技術,并且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的車內后視鏡組件,其用于簡化傾斜反射板的操作機構,并且防止傾斜反射板振動和產生游隙。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車輛的車內后視鏡組件,其包括:殼體,其具有在所述殼體的前側中形成的開口 ;固定反射板,其固定在殼體的開口中;在殼體中傾斜的傾斜反射板,當在白天反射模式中時,所述傾斜反射板設置為平行于所述固定反射板的后偵U,或者當在夜間反射模式中時,所述傾斜反射板設置為使得所述傾斜反射板的上端圍繞下端向后傾斜一定角度以降低光反射率;和傾斜機構,其連接到所述傾斜反射板,并且安裝在所述殼體的內側和外側以調節所述傾斜反射板的傾斜角度;其中所述傾斜機構包括:傾斜板,其結合到傾斜反射板的后側;傾斜聯動件,其具有鉸接到傾斜板的上側的上端和形成有彈簧聯接單元的下端;彈簧,其與所述傾斜聯動件接合并且由在殼體中形成的彈簧支撐端部樞轉地支撐;和傾斜桿,其向前和向后移動所述傾斜聯動件的下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車輛的車內后視鏡組件具有以下效果:首先,通過采用兩個樞軸來使傾斜反射板傾斜,從而使傾斜反射板的操作機構可以簡化;其次,利用彈簧的張力,傾斜反射板可以防止在傾斜期間振動并且防止在操作之后產生游隙。【附圖說明】現在將參考附圖中示出的本專利技術的某些示例性實施方案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和其他特征,所述示例性實施方案在下文中僅僅通過示例的方式給出并且因此不限制本專利技術,其中:圖1和圖2是示出現有的車內后視鏡組件的截面圖;圖3是示出另一現有的車內后視鏡組件的截面圖;圖4是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的車內后視鏡組件的整個外觀的立體圖;圖5是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的車內后視鏡組件(不包括固定反射板和傾斜反射板)的前部外觀的立體圖;圖6是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的車內后視鏡組件的后部外觀的立體圖;圖7A和圖7B是分別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的車內后視鏡組件分別在白天模式和夜間模式中時的操作狀態、以及車內后視鏡組件的傾斜聯動件、彈簧和傾斜桿之間的聯接關系的局部立體圖;以及圖8A和圖SB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的車內后視鏡組件分別在白天模式和夜間模式時的操作狀態期間的截面圖。應當理解,附圖不一定是按照比例,提供各種優選特征的略微簡化的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基本原理的說明。本專利技術所公開的本專利技術的具體設計特征(包括例如具體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狀)將部分地由具體所要應用和使用的環境來確定。在這些圖中,貫穿附圖的多幅圖,相同的附圖標記指示本專利技術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具體實施方式】在下文中,將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以使得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容易地實施本專利技術。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案,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車內后視鏡組件,以用于使得在白天行駛期間,僅后側物體的實像能夠從車內后視鏡組件被看到而沒有虛像,并且所述車內后視鏡組件用于降低在夜間行駛期間從后側進入的光(例如,來自后車的前照燈的光)的反射率從而防止駕駛員的眼睛目眩。為此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的車內后視鏡組件包括固定透明反射板和傾斜反射板,該固定透明反射板固定到殼體的前部開口,該傾斜反射板設置為當在白天反射模式時平行于固定反射板的后側,或者當在夜間反射模式時從固定反射板的后側傾斜一定角度。圖4是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的車內后視鏡組件的整個外觀的立體圖。圖5是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的車內后視鏡組件(不包括固定反射板和傾斜反射板)的前部外觀的立體圖。圖6是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的車內后視鏡組件的后部外觀的立體圖。圖4至圖6的附圖標記100表不車內后視鏡組件的后視鏡殼體。殼體100通過球形接頭聯接在駕駛員座椅與副駕駛座椅之間的分界部分上方的密封件處,并且具有開口的前側。透明的固定反射板110固定在殼體100的前部開口中。更具體地,固定反射板110由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車輛的車內后視鏡組件,其包括:殼體,其具有在所述殼體的前側中形成的開口;固定反射板,其固定在所述殼體的開口中;在所述殼體中的傾斜反射板,當在白天反射模式中時,所述傾斜反射板設置為平行于所述固定反射板的后側,或者當在夜間反射模式中時,所述傾斜反射板設置為使得所述傾斜反射板的上端圍繞下端向后傾斜一定角度以降低光反射率;和傾斜機構,其連接到所述傾斜反射板,并且安裝在所述殼體的內側和外側以調節所述傾斜反射板的傾斜角度;其中所述傾斜機構包括:傾斜板,其結合到所述傾斜反射板的后側;傾斜聯動件,其具有鉸接到所述傾斜板的上側的上端和形成有彈簧聯接單元的下端;彈簧,其與所述傾斜聯動件接合并且由在所述殼體中形成的彈簧支撐端部樞轉地支撐;和傾斜桿,其向前和向后移動所述傾斜聯動件的下端。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珍熙,吳榮燮,李福鐵,孔珞敬,金賢燮,
申請(專利權)人: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韓國;KR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