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軋制工藝
,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棒材軋制的冷卻器。本專利技術還涉及一種使用上述冷卻器的棒材軋制的水冷方法。
技術介紹
在現代棒線材生產工藝中,控制軋制和控制冷卻技術應用已經較為普遍。比較典型的控軋控冷技術之一是:鋼坯經加熱爐加熱后,采用正常或較低的開軋溫度,在粗軋和中軋階段進行奧氏體再結晶區軋制,來達到細化奧氏體晶粒的目的;出中軋機列的棒材軋件進入水冷線進行降溫,之后在輸送導槽內進行均熱(使表面溫度與芯部溫度達到接近),然后送入精軋機列進行奧氏體未再結晶區軋制,通過在奧氏體未再結晶區內合理的累計變形量,達到在奧氏體晶粒內形成變形帶的目的;精軋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軋后水冷線,進行控制冷卻,該過程中形成的過冷奧氏體、在形變誘導相變原理的作用和變形帶增加鐵素體形核點雙方面的作用下,開始向鐵素體轉變,形成細小均勻的鐵素體組織,達到細晶強化的目的。細晶強化技術,可在減少鋼坯成份中微合金元素的情況下,達到要求的物理性能,并且有更為優良的韌性。最終實現降本增效。比較典型的控軋控冷技術之二是:軋后余熱處理技術,即鋼坯采用正常的開軋溫度,經過全部軋制道次后,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軋后水淬線進行快速降溫,在產品表面形成淬火馬氏體組織,在之后的控冷過程中,芯部熱量向外周擴散,進行自回火,最終得到表面是回火馬氏體,回火索氏體而芯部形成細鐵素體和珠光體的組織狀態,采用相變強化的方式來降低微合金添加量、達到 ...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棒材軋制的冷卻器,包括噴嘴組件和套筒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組件包括套筒(10),所述套筒(10)的一端與所述噴嘴組件固定連接,所述套筒(10)的內部靠近噴嘴組件的一端設置有喇叭口的內襯管(5),且所述內襯管(5)靠近所述噴嘴組件的一側端面與所述噴嘴組件的端面抵接;所述套筒(10)內依次設置有第一套管(6)和第二套管(7),所述第一套管(6)的內徑的縱截面為喇叭口狀,且所述第一套管(6)的喇叭口朝向所述內襯管(5)的一側;所述第二套管(7)的內徑的縱截面為喇叭口狀,且所述第二套管(7)的喇叭口朝向所述第一套管(6),所述第二套管(7)的喇叭口的最小內徑為棒材軋件通過的最小孔徑ΦB;所述內襯管(5)的喇叭口的最小內徑ΦC為棒材軋件通過的最小孔徑ΦB的1.3倍;所述第一套管(6)的喇叭口的最小內徑ΦD的尺寸滿足ΦB<ΦD<ΦC。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棒材軋制的冷卻器,包括噴嘴組件和套筒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組件包括套筒(10),所述套筒(10)的一端與所述噴嘴組件固定
連接,所述套筒(10)的內部靠近噴嘴組件的一端設置有喇叭口的內襯管(5),
且所述內襯管(5)靠近所述噴嘴組件的一側端面與所述噴嘴組件的端面抵接;
所述套筒(10)內依次設置有第一套管(6)和第二套管(7),所述第
一套管(6)的內徑的縱截面為喇叭口狀,且所述第一套管(6)的喇叭口朝
向所述內襯管(5)的一側;所述第二套管(7)的內徑的縱截面為喇叭口狀,
且所述第二套管(7)的喇叭口朝向所述第一套管(6),所述第二套管(7)
的喇叭口的最小內徑為棒材軋件通過的最小孔徑ΦB;
所述內襯管(5)的喇叭口的最小內徑ΦC為棒材軋件通過的最小孔徑ΦB
的1.3倍;所述第一套管(6)的喇叭口的最小內徑ΦD的尺寸滿足ΦB<ΦD
<ΦC。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棒材軋制的冷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
(10)包括封閉區和具有固定筋(8)的開放區,所述封閉區的一端與所述噴
嘴組件固定連接,所述封閉區的另一端與所述固定筋(8)連接;所述內襯管
(5)設置在所述封閉區的內部,所述內襯管(5)背離所述噴嘴組件的一側
端面與所述固定筋(8)抵接;且所述第一套管(6)和所述第二套管(7)依
次設置在所述固定筋(8)上,所述第二套管(7)具有切削部(20),且所
述切削部(20)朝向所述第一套管(6)。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棒材軋制的冷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
筋(8)的數量為4個,且沿所述套筒(10)所在圓周上均勻布置。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棒材軋制的冷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瑞明,武劍,張凱,胡楊,劉兆潔,李健,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