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連結用種鋼筋結構,包括一筋體,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筋體還具有多個彎折部,所述多個彎折部的數(shù)目為大于等于8,相鄰彎折部之間具有鋼筋段,其中至少一組連續(xù)2個彎折部所相接的鋼筋段用于形成至少一延伸結構,其余彎折部所相接的鋼筋段用于形成一主支撐結構;其中所述主支撐結構為梁,所述延伸結構可以為墻體及版中至少一者或其組合。在另一實施例中,鋼筋結構可具有多個主筋以及多個由筋體構成的箍筋,多個箍筋套設于主筋上而形成一結構體。所述結構體還與混凝土結合以形成鋼筋混凝土結構,以構成建筑物的主要結構。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鋼筋結構,尤其涉及一種由單一鋼筋所構成的箍筋以應用于建筑結構的主支撐結構或墻體的鋼筋結構及使用所述結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技術介紹
中國大陸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作用,使中國區(qū)域內(nèi)地震斷裂帶十分多且活躍,造成地震頻繁震災嚴重。中國大陸地震主要分布在以下區(qū)域:西南地區(qū)、西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東南沿海地區(qū)和23條地震帶上。另一方面,臺灣地區(qū)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屬于地震活動頻繁的板塊交界處,根據(jù)2001~2012年12年的觀測資料顯示,臺灣地區(qū)平均每年約發(fā)生22000次地震,其中約有500次為有感地震。特別是在1999年9月21日發(fā)生的921大地震以及2016年2月6日發(fā)生的206大地震,都造成了多棟建筑物倒塌以及眾多的人員傷亡。為了避免在地震造成生命與財產(chǎn)的損失,主要的關鍵在于如何建造一個安全耐震的建筑物。在臺灣的建筑結構中,主要分為鋼筋混凝土結構(RC)、鋼結構(SC)與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SRC)3種。臺灣在1970年代以后興建的建筑,大多采用鋼筋混凝土構造,直到現(xiàn)在,鋼筋混凝土構造仍然是臺灣建筑的主流,據(jù)估計,目前住宅用樓房約有九成以上是屬于鋼筋混凝土建筑。在中國大陸,鋼筋混凝土結構亦為應用最多的一種結構形式,占總數(shù)的絕大多數(shù),同時也是世界上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最多的地區(qū)。其主要原材料水泥產(chǎn)量已于2010年達到18.82億噸,占世界總產(chǎn)量70%左右。故此,鋼筋混凝土是海峽兩岸最常見的建筑材料,有造價低、防火性高、隔音效果佳、耐久等優(yōu)點。建造時先組立梁柱的鋼筋,接著在鋼筋的外圍架設模板,再灌注混凝土完成建筑物的構架。請參閱圖1所示,其為現(xiàn)有的鋼筋結
構截面示意圖。其中標號10代表主筋,為支撐建筑物結構軸向(垂直地面方向)所用的鋼筋。標號11代表箍筋,其主要目的是在于協(xié)助主筋10直立,以及拘束主筋10以及主筋10所包圍的混凝土,如此可以避免地震造成主筋斷裂以及混凝土結構破壞。箍筋11的間距、彎鉤角度、彎鉤長度、箍筋粗細等,更是攸關建筑物的耐震能力。在圖1所示的鋼筋結構中,會有多個箍筋11來形成錨定結構,用以強化箍筋圍束混凝土的效果。多個箍筋11之間分別通過鐵線的綁扎而固定,如此雖可以強化鋼筋結構,但是需要增加施工上綁扎的時間,而且一但工人綁扎不確實,也會對結構強度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此外,當主支撐結構與墻體或裝飾柱合并施工時,通常針對裝飾柱或墻體需要額外的綁扎箍筋來構成墻面或裝飾柱的框構,如此也會影響施工的效率,以及增加綁扎不確實發(fā)生的機率。另外,在建筑結構中例如墻與門、墻與窗或墻與柱等交界處,如圖2A與2B所示的A、B、C與D的位置,是屬于利用傳統(tǒng)的鋼筋綁扎不易施作的區(qū)域,如果利用現(xiàn)有的方式,也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施工效率以及結構強度。此外,對于建筑結構中梁與版、梁與墻等合并施工時,也需要額外的綁扎鋼筋來構成版或墻的框構,又梁與版、梁與墻等交界處亦是屬于傳統(tǒng)的鋼筋綁扎不易施作的區(qū)域,故此也會發(fā)生如上述討論的問題。有鑒于此,如果能夠針對箍筋的結構加以設計與改良,可以減少施工品質(zhì)不均而造成建筑結構強度不足的問題。綜合上述,因此亟需一種鋼筋結構及使用所述結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來解決現(xiàn)有技術所產(chǎn)生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因此,本技術提供一種連結用鋼筋結構,其為單一鋼筋所形成的一體成形的箍筋結構,兼顧現(xiàn)有箍筋與系筋的效果,可以減少工人綁扎固定所需的時間以及減少施工缺陷。此外,所述鋼筋結構除了構成主支撐結構—例如梁—以外,還構成延伸結構—例如:墻、版等所需框構,使得工程容易施工,進而解決現(xiàn)有墻或版需要額外使用額外箍筋以及綁扎不易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鋼筋混凝土結構,通過一體成型化的單一鋼筋來構成主支撐結構以及延伸結構所需的箍筋,所述箍筋套設在主筋的外圍,再結合混凝土以形成具有主支撐結構(例如:梁)與延伸結構(例如:墻、版)的強化鋼筋混凝土結構。在一實施例中,本技術提供一種連結用鋼筋結構,包括一筋體,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筋體還具有多個彎折部,所述多個彎折部的數(shù)目為大于等于8,相鄰彎折部之間具有鋼筋段,其中至少一組連續(xù)2個彎折部所相接的鋼筋段用于形成至少一延伸結構所需的框構,其余彎折部所相接的鋼筋段用于形成一主支撐結構,其中所述主支撐結構為梁。在另一實施例中,本技術提供一種鋼筋結構,包括多個主筋以及多個箍筋,所述多個箍筋用于套設于所述多個主筋上而形成一結構體,每一箍筋還具有一筋體,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筋體還具有多個彎折部,所述多個彎折部的數(shù)目為大于等于8,相鄰彎折部之間具有鋼筋段,其中至少一組連續(xù)2個彎折部所相接的鋼筋段用于形成至少一延伸結構所需的框構,其余彎折部所相接的鋼筋段用于形成一主支撐結構。在另一實施例中,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鋼筋混凝土結構,包括一鋼筋結構、一主支撐結構以及至少一延伸結構。所述鋼筋結構具有多個主筋以及多個用于套設于所述多個主筋的箍筋,每一箍筋還具有一筋體,所述筋體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筋體還具有多個彎折部,所述多個彎折部的數(shù)目為大于等于8,相鄰彎折部之間具有鋼筋段。所述主支撐結構具有所述多個主筋、套設于所述多個主筋的外圍的多個箍筋以及混凝土。所述至少一延伸結構與所述主支撐結構連接,每一延伸結構包括每一個箍筋所具有的至少一組連續(xù)2個彎折部以及混凝土,其余的彎折部用于構成所述主支撐結構的框構。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筋體還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二端還具有錨定結構,其角度為135度。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延伸結構為墻體、版中至少一者或其組合。其中所述墻體形成于所述主支撐結構的一側(cè)或兩側(cè)。而不同延伸結構所對應的連續(xù)2個
彎折部之間通過至少一段鋼筋段相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chǎn)生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減少工人綁扎固定所需的時間以及減少施工缺陷。此外,所述鋼筋結構除了構成主支撐結構—例如梁—以外,還構成延伸結構—例如:墻、或版等所需框構,藉此能夠增進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及準確率,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出較現(xiàn)有結構更為強化的結構體。本技術另一實施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鋼筋結構、主支撐結構以及至少一延伸結構,其能夠?qū)崿F(xiàn)強化的建筑體。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為現(xiàn)有的箍筋結構示意圖。圖2A與圖2B為建筑物中利用傳統(tǒng)的鋼筋綁扎難以施作的區(qū)域示意圖。圖3A為本技術的鋼筋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B為本技術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中:10:主筋;11:箍筋;2:連結用鋼筋結構;20:筋體;21:第一端;22:第二端;L1~L13:彎折部;23a~23l:鋼筋段;3、3a、3b、3c、3d:鋼筋結構;30:主筋;31、31a~31i:箍筋;32、32a、32g~32j:主支撐結構;33、33a、33i~33o:延伸結構;4、4a、4f~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連結用鋼筋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筋體,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筋體還具有多個彎折部,所述多個彎折部的數(shù)目為大于等于8,所述多個彎折部中相鄰的彎折部之間具有鋼筋段,其中所述多個彎折部中至少一組連續(xù)2個彎折部所相接的鋼筋段用于形成至少一延伸結構所需的框構,所述多個彎折部中其余彎折部所相接的鋼筋段用于形成主支撐結構,其中所述主支撐結構為梁。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連結用鋼筋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筋體,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筋體還具有多個彎折部,所述多個彎折部的數(shù)目為大于等于8,所述多個彎折部中相鄰的彎折部之間具有鋼筋段,其中所述多個彎折部中至少一組連續(xù)2個彎折部所相接的鋼筋段用于形成至少一延伸結構所需的框構,所述多個彎折部中其余彎折部所相接的鋼筋段用于形成主支撐結構,其中所述主支撐結構為梁。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結用鋼筋結構,其中所述延伸結構為墻體及版中至少一者或其組合。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結用鋼筋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二端還具有錨定結構,其角度為135度。4.一種鋼筋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主筋;以及多個箍筋,其用于套設于所述多個主筋上而形成一結構體,所述多個箍筋中相鄰箍筋間具有間距,所述多個箍筋的每一個還具有:一筋體,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筋體還具有多個彎折部,所述多個彎折部的數(shù)目為大于等于8,所述多個彎折部中相鄰的彎折部之間具有鋼筋段,其中所述多個彎折部中至少一組連續(xù)2個彎折部所相接的鋼筋段用于形成至少一延伸結構所需的框構,所述多個彎折部中其余彎折部所相接的鋼筋段用于形...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戴云發(fā),
申請(專利權)人:戴云發(fā),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