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所述的建筑施工預制構件基坑由階梯狀放坡基坑構成,所述的放坡基坑是自基坑表面起以設定的坡度形成的放坡面,其相鄰兩層放坡面之間設置臺階平面;所述的預支構件基坑放坡面射入鋼筋土釘,所述的放坡面的外表面設有掛網區域,掛網區域進行噴射混凝土形成一混凝土層,所述放坡面上設置半圓形預支構件暗梁,半圓形暗梁支點處設置水泥攪拌樁為支撐;所述水泥攪拌樁內設有螺紋鋼筋籠。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部分水泥攪拌樁及階梯放坡的方式,可顯著降低工程造價,同時能夠有效保證工程質量,對建筑施工預制構件基坑支護質量達到理想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工程設計
,具體涉及一種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現代建筑的高層化、大型化,基礎深埋、預制構件裝配結構復雜等隨之越來越多,因此大型預制構件裝配及基坑施工在工程建設中經常出現和使用,而對于地質條件差的深基坑作業普遍存在土質軟弱,穩定性差,地下水位較高等因素,涉及對深基坑土方開挖過程中基坑邊坡穩定,地下水抽排,施工機械安全作業等產生許多不良影響。為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技術方案措施,以確保施工質量及施工人員和機械設備的安全。目前,大型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和基坑施工常常采用鋼筋混凝土支護樁和內支撐梁等相結合的形式,同時對于場地很開闊的往往采用放坡開挖的方式進行施工,但如果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支護樁會工程造價高、施工難度大,因此迫切需要創新設計一種既經濟又實用的新技術,來提升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在于:針對上述技術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供一種設計結構簡單,在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成本低、方便施工,能有效地保證建筑預制構件深基坑的施工質量,防止坍塌的一種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本技術的技術方案為:本技術提供一種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所述的基坑為階梯狀放坡基坑構成,所述的放坡基坑是自基坑表面起以設定的坡度形成的放坡面,其相鄰兩層放坡面之間設置臺階平面;所述的放坡面的外表設有掛網區域,掛網區域進行噴射混凝土形成一混凝土層,所述的放坡面上設置半圓形暗梁,半圓形暗梁支點處設置水泥攪拌樁為支撐;在所述的水泥攪拌樁內設有螺紋鋼筋籠。本技術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其中上部放坡基坑的坡頂與地面平齊,坡頂設有截水溝。本技術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所述的基坑的底部設有排水溝。本技術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所述臺階平面設有泄水溝。本技術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所述的放坡面上掛網區域設有若干個按一定間距橫豎排列的鋼筋土釘。本技術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所述水泥攪拌樁的下部嵌入放坡面底部土層1.5m±0.2m,樁長1.8m,所述放坡基坑的放坡面上的混凝土層厚度為5cm。本技術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的有益效果:本技術采用部分水泥攪拌樁及階梯放坡構件的方式,可顯著降低工程造價,而且能夠保證工程質量,以半圓形鋼筋構件裝配暗梁加水泥攪拌樁間隔支撐加固邊坡,可以有效防止因土體的側壓力致使基坑塌方,對通過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的基坑支護,基坑穩定達到理想的效果,另外對放坡基坑的放坡面進行掛網噴射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層,其具有一定的防水效果,同時對邊坡掛網區域射入土釘,進一步加強建筑施工預制構件基坑的防護效果。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局部平面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放坡面;2、臺階平面;3、水泥攪拌樁;4、半圓形暗梁;5、土釘;6、截水溝;7、排水溝;8、泄水溝;9、掛網區域;10、螺紋鋼筋籠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1和圖2,一種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所述的基坑由階梯狀放坡預支構件組成的基坑構成,在本實施例中,根據地勘報告及現場開挖探坑實際考察土質及含水層分布狀況,基坑土方放坡基坑是自基坑表面起以設定的坡度形成的放坡面1,放坡系數為1:1.5,其相鄰兩層放坡面1之間設置臺階平面2;所述基坑的放坡面1射入用鋼筋制成的土釘5進行加固,并在放坡面1的外表面設有掛網區域9,掛網區域采用C20混凝土高壓噴射形成一混凝土層,混凝土層厚度為5cm;所述放坡面1上設置半圓形暗梁4,半圓形暗梁4的橫截面為邊長20cm的正方形,半圓形暗梁4兩支點處設置水泥攪拌樁3為支撐;所述水泥攪拌樁3內設有螺紋鋼筋籠10,其中在裝配時,采用的縱向鋼筋為8-12根,橫向鋼筋為6-10根。所述的上部放坡基坑的坡頂與地面平齊,坡頂設有截水溝6,防止地面上的水流到放坡基坑中。所述基坑的底部設有排水溝7,基坑底部的水從該排水溝中排出。所述臺階平面2設有泄水溝8,將上部放坡面1的水從該泄水口中排出,防止坡面崩塌。所述放坡面1上掛網區域設有若干個按一定間距橫豎排列的鋼筋土釘5。所述水泥攪拌樁的下部嵌入放坡面1底部土層1.5m±0.2m,樁長1.8m。設計采用的縱向鋼筋為6-9根,橫向鋼筋為8-12根。本技術采用的施工方法為:(1)放坡開挖:自基坑表面起,以放坡系數為1:1.5由上往下形成二級放坡面,放坡面開挖完后,開挖半圓形暗梁坑道,對基坑的邊坡射入用鋼筋制成的土釘進行加固,然后鋪設δ為5mm的鋼筋掛網,并采用噴射混凝土硬化處理進行預支構件裝配支護,相鄰兩層放坡面之間設置一臺階平面,在臺階平面設有一泄水溝,另外在坡頂開設一截水溝。(2)支撐加固:在放坡面底部的半圓形暗梁兩支點處,以水泥攪拌樁形成支撐加固,水泥攪拌樁內放置δ為20mm螺紋鋼鋼筋籠,其中在鋼筋構件裝配時,采用的縱向鋼筋為8-12根,橫向鋼筋為6-10根。樁長1.8m,嵌入深度1.6m,同時在基坑底部開挖一條排水溝。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思路及方法,具體實現該技術方案的方法和途徑很多,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本實施例中未明確的各組成部分均可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其特征在于由階梯狀放坡基坑構成,所述放坡基坑是自基坑表面起以設定的坡度形成的放坡面,其相鄰兩層放坡面之間設置臺階平面;所述放坡面的外表設有掛網區域,掛網區域進行噴射混凝土形成一混凝土層,所述放坡面上設置半圓形暗梁,半圓形暗梁支點處設置水泥攪拌樁為支撐;所述水泥攪拌樁內設有螺紋鋼筋籠,在裝配時,設計采用的縱向鋼筋為8?12根,橫向鋼筋為6?10根。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其特征在于由階梯狀放坡基坑構成,所述放坡基坑是自基坑表面起以設定的坡度形成的放坡面,其相鄰兩層放坡面之間設置臺階平面;所述放坡面的外表設有掛網區域,掛網區域進行噴射混凝土形成一混凝土層,所述放坡面上設置半圓形暗梁,半圓形暗梁支點處設置水泥攪拌樁為支撐;所述水泥攪拌樁內設有螺紋鋼筋籠,在裝配時,設計采用的縱向鋼筋為8-12根,橫向鋼筋為6-10根。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施工預制構件裝配結構,其特征在于,上部放坡基坑的坡頂與地面平齊,坡頂設有截水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潘龍,史幸群,劉輝,曹躍峰,袁華安,石云松,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龍騰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