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鋼結構系統,包括鋼結構立柱和鋼結構樓板,所述鋼結構立柱包括兩根間隔設置的豎桿,兩根所述豎桿之間設置有斜撐桿,其中之一的豎桿上可滑行地設置有滑塊,所述斜撐桿的一端與所述滑塊連接,所述斜撐桿的另一端活動連接于其中之二的豎桿上。此結構的鋼結構系統,同時具備相當的剛性、強度及柔性且結構簡單、加工制造不復雜、成本低廉、抗破壞能力強。最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出一種包括上述鋼結構系統的抗震建筑。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
,特別涉及一種鋼結構系統及包括該鋼結構系統的抗震建筑。
技術介紹
強烈的地震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結構工程師在進行設計時必須進行建筑的抗震設計。由于地震活動的特殊性和隨機性,建筑結構的反應與地震結果的動力特性、場地和地震波的頻譜特性均有關系。我國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指出“按本規范設計的建筑,當遭受低于本地區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響時,一般不受損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繼續使用;當遭受本地區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響時,可能受損,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當遭受高于本地區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響時,不至于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這就是所謂的“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實際應用中,建筑并不一定是做得越厚實、剛度越大越好,一方面是成本會上升很高以至于不能承受,另外一方面質量越大所受的地震力也越大。因而后續采用的結構并不一味追求剛度的增加,而是設計為既有一定的剛度去抵抗變形,又有一定的柔性來吸收地震產生的能量。相比于混凝土、木、石等建筑結構形式,鋼結構具有單位重量強度大、抵抗變形能力良好、易于裝配安裝等優點,在住宅中應用廣泛。現有抗震主流的房屋建設,主要還是采用隔離、阻尼抗震、吸收能量、柔性支撐等技術進行抗震設計。申請號為201210172541.3的中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新型鋼結構系統,其采用的是桁架式的樓板,在框架的四角設有斜撐,將柱和梁連成一個整體。該專利中鋼結構立柱和鋼結構樓板采用螺栓連接,鋼結構立柱和鋼結構樓板的梁之間安裝有斜撐。同時鋼結構立柱與鋼結構樓板的梁圍成矩形,部分或所有矩形角上安裝布置有斜撐。但是,對于鋼結構住宅,為了達到規范要求,如加強方式為增加梁、柱構件尺寸的話,會造成耗材增加、不利布置、增加總體質量;而如果采用斜撐的方式來進行橫向支撐的話,又不利于墻面裝修和布置。綜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且兼具剛性和柔性的鋼結構系統及包括該鋼結構系統的抗震建筑,成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如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且兼具剛性和柔性的鋼結構系統。本技術要解決的問題之二是如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且兼具剛性和柔性的抗震建筑。為解決上述問題之一,本技術提出了一種鋼結構系統,包括鋼結構立柱和鋼結構樓板,所述鋼結構立柱包括兩根間隔設置的豎桿,兩根所述豎桿之間設置有斜撐桿,其中之一的豎桿上可滑行地設置有滑塊,所述斜撐桿的一端與所述滑塊連接,所述斜撐桿的另一端活動連接于其中之二的豎桿上。作為本技術一種鋼結構系統在一方面的改進,兩根所述豎桿之間設置有若干斜撐桿,相鄰的兩根斜撐桿與其中之二的豎桿共同形成一個封閉的三角形結構。作為本技術一種鋼結構系統在一方面的改進,兩根所述豎桿平行設置。作為本技術一種鋼結構系統在一方面的改進,其中之一的所述豎桿上可滑行地設置有滑塊座,所述滑塊安裝于所述滑塊座上。作為本技術一種鋼結構系統在一方面的改進,其中之二的所述豎桿上設置有安裝支座,所述斜撐桿的另一端安裝于所述安裝支座上。作為本技術一種鋼結構系統在一方面的改進,所述斜撐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安裝支座之間通過扭簧連接。作為本技術一種鋼結構系統在一方面的改進,所述鋼結構系統還包括加固梁,所述加固梁的一端安裝于其中之一的豎桿上,其另一端安裝于其中之二的豎桿上。作為本技術一種鋼結構系統在一方面的改進,所述加固梁橫向水平設置。作為本技術一種鋼結構系統在一方面的改進,所述鋼結構立柱的數量為多根,所述鋼結構樓板的數量均為多塊。為解決上述問題之二,本技術提出了一種抗震建筑,包括鋼結構系統,所述鋼結構系統為其上所述的鋼結構系統。上述結構的鋼結構系統及抗震建筑,包括鋼結構立柱和鋼結構樓板,所述鋼結構立柱包括兩根間隔設置的豎桿,兩根所述豎桿之間設置有斜撐桿,其中之一的豎桿上可滑行地設置有滑塊,所述斜撐桿的一端與所述滑塊連接,所述斜撐桿的另一端活動連接于其中之二的豎桿上。此結構的鋼結構系統,當有地震或者風載作用,產生較大的變形和位移時,滑塊可在其中之一的豎桿上上下滑動,構件能夠有適當的變形能力,吸收和耗散能量,避免產生破壞,即同時具備相當的剛性、強度及柔性且結構簡單、加工制造不復雜、成本低廉。附圖說明構成本技術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圖1為本技術一種鋼結構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鋼結構立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鋼結構立柱的主視圖。附圖標記的對應關系為:1、豎桿 2、滑塊 3、滑塊座4、扭簧 5、加固梁 6、斜撐桿7、安裝支座 8、鋼結構立柱9、鋼結構樓板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技術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如圖1至圖3所示的一種鋼結構系統,包括鋼結構立柱8和鋼結構樓板9,鋼結構立柱8的數量為多根,鋼結構樓板9的數量均為多塊,鋼結構樓板9設置于鋼結構立柱8的頂部,具體地,鋼結構立柱8包括兩根間隔設置的豎桿1,兩根豎桿1之間設置有斜撐桿6,其中之一的豎桿1上可滑行地設置有滑塊2,斜撐桿6的一端與滑塊2連接,斜撐桿6的另一端活動連接于其中之二的豎桿1上。優選地,兩根豎桿1平行設置。上述鋼結構系統結構簡單,組成構件加工方便,可在工廠批量化生產制造,能節省材料和成本。在進一步地技術方案中,兩根豎桿1之間設置的斜撐桿6數量為多根,相鄰的兩根斜撐桿6與其中之二的豎桿1共同形成一個封閉的三角形結構。通過上述設置,可以更好地保證風載或者地震時,鋼結構系統穩固結實,避免產生破壞。如圖2和圖3所示,其中之一的豎桿1上可滑行地設置有滑塊座3,前述滑塊2即安裝于所述滑塊座3上;同時,其中之二的豎桿1上設置有安裝支座7,斜撐桿6的另一端安裝于所述安裝支座7上。進一步地,斜撐桿6的另一端與所述安裝支座7之間通過扭簧4連接。通過上述設置,當鋼結構系統不承受風載或者地震載荷時,可看成是只承受恒載和活載的靜壓力作用,此時鋼結構系統為一個整體,主要承受上下的壓應力,當有地震或者風載作用,產生較大的變形和位移時,滑塊2上下滑動,扭簧4轉動,鋼結構系統中的構件能夠有適當的變形能力,吸收和耗散能量,避免產生破壞。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的鋼結構系統還包括加固梁5,加固梁5的一端安裝于其中之一的豎桿1上,其另一端安裝于其中之二的豎桿1上。前述加固梁5優選橫向水平設置。此結構的鋼結構系統,與現有鋼結構系統相比,鋼結構立柱8包括兩根間隔設置的豎桿1,兩根豎桿1之間設置有斜撐桿6,其中之一的豎桿1上可滑行地設置有滑塊2,斜撐桿6的一端與滑塊2連接,斜撐桿6的另一端活動連接于其中之二的豎桿1上,其結構簡單且具有一定的剛性和柔性,當有地震或者風載作用,產生較大的變形和位移時,滑塊2上下滑動,鋼結構立柱8能夠有適當的變形能力,吸收和耗散能量,進而避免鋼結構系統產生破壞。另一方面,本技術還提出了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結構系統,包括鋼結構立柱(8)和鋼結構樓板(9),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結構立柱(8)包括兩根間隔設置的豎桿(1),兩根所述豎桿(1)之間設置有斜撐桿(6),其中之一的豎桿(1)上可滑行地設置有滑塊(2),所述斜撐桿(6)的一端與所述滑塊(2)連接,所述斜撐桿(6)的另一端活動連接于其中之二的豎桿(1)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鋼結構系統,包括鋼結構立柱(8)和鋼結構樓板(9),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結構立柱(8)包括兩根間隔設置的豎桿(1),兩根所述豎桿(1)之間設置有斜撐桿(6),其中之一的豎桿(1)上可滑行地設置有滑塊(2),所述斜撐桿(6)的一端與所述滑塊(2)連接,所述斜撐桿(6)的另一端活動連接于其中之二的豎桿(1)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結構系統,其特征在于,兩根所述豎桿(1)之間設置有若干斜撐桿(6),相鄰的兩根斜撐桿(6)與其中之二的豎桿(1)共同形成一個封閉的三角形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鋼結構系統,其特征在于,兩根所述豎桿(1)平行設置。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鋼結構系統,其特征在于,其中之一的所述豎桿(1)上可滑行地設置有滑塊座(3),所述滑塊(2)安裝于所述滑塊座(3)上。5.根據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邱劍,易全旺,劉三勇,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住工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