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天然氣壓縮機的降噪裝置,包括殼體本體,在殼體本體內豎向設置有第一吸音板,將殼體本體分割成左吸音腔室和右吸音腔室,在左吸音腔室內設置有進氣通道,在左吸音腔室內設置有第一換氣管道,第一換氣管道的進氣口并正對進氣通道,而出氣口正對第一吸音板,在右吸音腔室內橫向設置有將右吸音腔室分割成上吸音腔室和下吸音腔室的第二吸音板,在下吸音腔室內和上吸音腔室內分別設置有第二換氣管道和第三換氣管道,第二換氣管道的進氣口正對第一換氣管道的出氣口;在上吸音腔室的側壁上設置有出氣通道,第三換氣管道的進氣口正對第二換氣管道的出氣口,第三換氣管道的出氣口正對出氣通道。利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降低空氣壓縮機的噪音。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壓縮機設備
,更為具體地,涉及一種天然氣壓縮機的降噪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傳統的天然氣壓縮機消音結構,即在壓縮機氣缸上整體鑄造成型的制冷劑流動通道及消音結構,其制造工藝復雜,加工難度大且其消音效果及其氣缸結構的限制,對噪音控制的不夠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天然氣壓縮機的降噪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所指出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天然氣壓縮機的降噪裝置,包括:殼體本體,在殼體本體內豎向設置有將殼體本體形成的空間分割成左吸音腔室和右吸音腔室的第一吸音板,第一吸音板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殼體本體的頂壁和底壁;其中,在左吸音腔室內對應于殼體本體的側壁上設置有向內延伸的進氣通道,以及,在左吸音腔室內設置有“z”形的第一換氣管道和第一支撐住和第二支撐柱,第一支撐住和第二支撐柱的底端分別支撐在殼體本體的底壁上,而第一支撐住和第二支撐柱的頂端分別支撐在第一換氣管道的外壁上,第一換氣管道的進氣口靠近并正對進氣通道,第一換氣管道的出氣口靠近并正對第一吸音板,在第一換氣管道的外壁上通過導熱硅膠粘結有散熱片;在右吸音腔室內橫向設置有將右吸音腔室分割成上吸音腔室和下吸音腔室的第二吸音板,第二吸音板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吸音板、殼體本體的側壁固定;其中,在下吸音腔室內設置有“L”形的第二換氣管道和第三支撐柱,第三支撐柱的底端支撐在殼體本體的底壁上,而頂端支撐在第二換氣管道的外壁上,第二換氣管道的進氣口靠近第一吸音板并正對第一換氣管道的出氣口;以及,在上吸音腔室內設置有“L”形的第三換氣管道和第四支撐柱,以及,在上吸音腔室內對應于殼體本體的側壁上設置有向內延伸的出氣通道,在殼體本體的側壁上對應于出氣通道的出口位置還設置有打開或關閉出氣通道的蓋體,第三換氣管道的進氣口靠近第二吸音板并正對第二換氣管道的出氣口,第三換氣管道的出氣口靠近并正對出氣通道,第四支撐柱的兩端分別支撐在第二吸音板和第三換氣管道的外壁上。另外,優選的結構是,在殼體本體的頂壁和底壁分別設置有限位槽,第一吸音板插在限位槽內。此外,優選的結構是,在第一吸音板上和上吸音腔室內對應于殼體本體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凸緣,第二吸音板固定在凸緣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1、通過換氣通道與吸音板的配合能夠有效地起到降噪的作用,可以將噪音降低至45分貝左右;2、通過在換氣通道上設置的散熱片,能夠起到降溫的作用。附圖說明通過參考以下結合附圖的說明及權利要求書的內容,并且隨著對本技術的更全面理解,本技術的其它目的及結果將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圖中: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天然氣壓縮機的降噪裝置的主視圖;圖2為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附圖標記:殼體本體1、第一吸音板2、左吸音腔室3、進氣通道4、第一換氣管道5、第一支撐住6、上吸音腔室7、下吸音腔室8、第二吸音板9、第二支撐柱10、第二換氣管道11、第三支撐柱12、第三換氣管道13、第四支撐柱14、出氣通道15、蓋體16、限位槽17、散熱片18、凸緣19。具體實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說明的目的,為了提供對一個或多個實施例的全面理解,闡述了許多具體細節。然而,很明顯,也可以在沒有這些具體細節的情況下實現這些實施例。在其它例子中,為了便于描述一個或多個實施例,公知的結構和設備以方框圖的形式示出。圖1示出了本技術實施例的天然氣壓縮機的降噪裝置的結構。如圖1所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天然氣壓縮機的降噪裝置,包括殼體本體1,在殼體本體1內豎向設置有第一吸音板2,第一吸音板2將殼體本體1形成的空間分割成左吸音腔室3和右吸音腔室,第一吸音板2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殼體本體1的頂壁和底壁,參考圖2,在殼體本體1的頂壁和底壁對應第一吸音板2的位置分別設置有限位槽17,第一吸音板2插在限位槽17內。在左吸音腔室3內對應于殼體本體1的側壁上設置有向內延伸的進氣通道4,以及,在左吸音腔室3內設置有“z”形的第一換氣管道5、第一支撐住6和第二支撐柱10,第一支撐住6和第二支撐柱10的底端分別支撐在殼體本體1的底壁上,而第一支撐住6和第二支撐柱10的頂端分別支撐在第一換氣管道5的外壁上,第一支撐住6和第二支撐柱10起到支撐第一換氣管道5的作用。第一換氣管道5的進氣口靠近并正對進氣通道4,第一換氣管道5的出氣口靠近并正對第一吸音板2,第一吸音板2能夠起到降低的噪音作用,在第一換氣管道5的外壁上通過導熱硅膠粘結有散熱片18,散熱片18能夠起到降溫的作用,散熱片18也可以設置在其他的換氣通道上,或設置在進氣通道或出氣通道上。在右吸音腔室內橫向設置有第二吸音板9,第二吸音板9將右吸音腔室分割成上吸音腔室7和下吸音腔室8,第二吸音板9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吸音板2、殼體本體1的側壁固定,具體地,在第一吸音板2上和上吸音腔室7內對應于殼體本體1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凸緣19,第二吸音板9固定在凸緣19上。在下吸音腔室8內設置有“L”形的第二換氣管道11和第三支撐柱12,第三支撐柱12的底端支撐在殼體本體1的底壁上,而第三支撐柱12的頂端支撐在第二換氣管道11的外壁上,起到支撐第二換氣管道11的作用,第二換氣管道11的進氣口靠近第一吸音板2并正對第一換氣管道5的出氣口。在上吸音腔室7內設置有“L”形的第三換氣管道13和第四支撐柱14,以及,在上吸音腔室7內對應于殼體本體1的側壁上設置有向內延伸的出氣通道15,在殼體本體1的側壁上對應于出氣通道15的出口位置還設置有蓋體16,蓋體16用于打開或關閉出氣通道15,第三換氣管道13的進氣口靠近第二吸音板9并正對第二換氣管道11的出氣口,第三換氣管道13的出氣口靠近并正對出氣通道15,第四支撐柱14的兩端分別支撐在第二吸音板9和第三換氣管道13的外壁上,起到支撐第三換氣管道13的作用。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應所述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天然氣壓縮機的降噪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本體(1),在所述殼體本體(1)內豎向設置有將所述殼體本體(1)形成的空間分割成左吸音腔室(3)和右吸音腔室的第一吸音板(2),所述第一吸音板(2)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殼體本體(1)的頂壁和底壁;其中,在所述左吸音腔室(3)內對應于所述殼體本體(1)的側壁上設置有向內延伸的進氣通道(4),以及,在所述左吸音腔室(3)內設置有“z”形的第一換氣管道(5)、第一支撐住(6)和第二支撐柱(10),所述第一支撐住(6)和所述第二支撐柱(10)的底端分別支撐在所述殼體本體(1)的底壁上,而所述第一支撐住(6)和所述第二支撐柱(10)的頂端分別支撐在第一換氣管道(5)的外壁上,所述第一換氣管道(5)的進氣口靠近并正對所述進氣通道(4),所述第一換氣管道(5)的出氣口靠近并正對所述第一吸音板(2),在所述第一換氣管道(5)的外壁上通過導熱硅膠粘結有散熱片(18);在所述右吸音腔室內橫向設置有將所述右吸音腔室分割成上吸音腔室(7)和下吸音腔室(8)的第二吸音板(9),所述第二吸音板(9)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吸音板(2)、所述殼體本體(1)的側壁固定;其中,在所述下吸音腔室(8)內設置有“L”形的第二換氣管道(11)和第三支撐柱(12),所述第三支撐柱(12)的底端支撐在所述殼體本體(1)的底壁上,而頂端支撐在所述第二換氣管道(11)的外壁上,所述第二換氣管道(11)的進氣口靠近所述第一吸音板(2)并正對所述第一換氣管道(5)的出氣口;以及,在所述上吸音腔室(7)內設置有“L”形的第三換氣管道(13)和第四支撐柱(14),以及,在所述上吸音腔室(7)內對應于所述殼體本體(1)的側壁上設置有向內延伸的出氣通道(15),在所述殼體本體(1)的側壁上對應于所述出氣通道(15)的出口位置還設置有打開或關閉所述出氣通道(15)的蓋體(16),所述第三換氣管道(13)的進氣口靠近所述第二吸音板(9)并正對所述第二換氣管道(11)的出氣口,所述第三換氣管道(13)的出氣口靠近并正對所述出氣通道(15),所述第四支撐柱(14)的兩端分別支撐在所述第二吸音板(9)和第三換氣管道(13)的外壁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天然氣壓縮機的降噪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本體(1),在所述殼體本體(1)內豎向設置有將所述殼體本體(1)形成的空間分割成左吸音腔室(3)和右吸音腔室的第一吸音板(2),所述第一吸音板(2)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殼體本體(1)的頂壁和底壁;其中,在所述左吸音腔室(3)內對應于所述殼體本體(1)的側壁上設置有向內延伸的進氣通道(4),以及,在所述左吸音腔室(3)內設置有“z”形的第一換氣管道(5)、第一支撐住(6)和第二支撐柱(10),所述第一支撐住(6)和所述第二支撐柱(10)的底端分別支撐在所述殼體本體(1)的底壁上,而所述第一支撐住(6)和所述第二支撐柱(10)的頂端分別支撐在第一換氣管道(5)的外壁上,所述第一換氣管道(5)的進氣口靠近并正對所述進氣通道(4),所述第一換氣管道(5)的出氣口靠近并正對所述第一吸音板(2),在所述第一換氣管道(5)的外壁上通過導熱硅膠粘結有散熱片(18);在所述右吸音腔室內橫向設置有將所述右吸音腔室分割成上吸音腔室(7)和下吸音腔室(8)的第二吸音板(9),所述第二吸音板(9)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吸音板(2)、所述殼體本體(1)的側壁固定;其中,在所述下吸音腔室(8)內設置有“L”形的第二換氣管道(11)和第三支撐柱(12),所述第三支撐柱(...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洪亮,鄧學敏,于長錄,魏寶明,劉海濱,張永忠,楊永青,于相東,張華,呂雙,
申請(專利權)人:洪亮,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天津;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