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如自動扶梯、自動裝載機等那樣具有移動扶手的乘客輸送機裝置,提供一種無需使用昂貴的裝置而能夠簡單地將對移動扶手的按壓力定量地調整為最佳值的乘客輸送機裝置。具備環狀的移動扶手以及與其內周對置地配置的張力調整裝置,張力調整裝置在固定于基座的基底部安裝具有與移動扶手的內周面相接的抵接部的張力負荷部。在基底部與張力負荷部之間能夠分離地安裝按壓力調整機構。按壓力調整機構具有:彈性體,安裝于張力負荷部側,通過壓縮變形而經由抵接部對移動扶手施加按壓力;以及壓縮長度調整部,能夠分離地安裝于基底部側,能夠使彈性體變形成對移動扶手的按壓力為最佳的規定的壓縮長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如自動扶梯、自動裝載機等那樣具有移動扶手的乘客輸送機裝置。
技術介紹
自動扶梯、自動裝載機等乘客輸送機裝置具有在規定方向上移動的梯極等移動體,并且設置與該移動體聯動地移動的移動扶手。該移動扶手環狀地構成,需要將其張力調整為最佳。一般來說,環狀的移動扶手纏繞于驅動滑輪,被按壓輥夾著。通過使驅動滑輪向規定的方向旋轉,利用驅動滑輪與移動扶手之間的摩擦力,使移動扶手在長度方向上驅動。該環狀的移動扶手的橫切面是C字形狀,以C字形狀的開口部朝向環狀的內側的方式纏繞于驅動滑輪。并且,將為了使乘客能夠握住移動扶手而C字形狀的開口部向下地運行的部分稱為去路側。另外,將開口部向上地在地板等下運行的部分稱為歸路側。在這樣的移動扶手的歸路側的一部分形成防松部。移動扶手的張力調整裝置設置于該防松部,通過對移動扶手附加向下的按壓力而賦予適當的張力來吸收松弛。圖6示出該張力調整裝置的現有例。在圖6中,張力調整裝置108具有與移動扶手101的內周面(C字狀的開口部)抵接的抵接輥111a、b,在該部分向圖的下方向對移動扶手101附加按壓力。在該張力調整裝置108中設置了長孔112a、b,在該部分通過螺栓113a、b而固定于成為自動扶梯等的基座的桁架部件202。該張力調整裝置108的張力調整方法通過以下步驟來實施。[步驟1]使環狀的移動扶手順時針運轉,使移動扶手的松弛集中到與張力調整裝置108對置的防松部。[步驟2]使移動扶手的運轉停止。[步驟3]松開或者拆卸固定張力調整裝置108的螺栓113a、b,使張力調整裝置108能夠自由地進行位移。[步驟4]向下方向按壓張力調整裝置108,從抵接輥111a、b對移動扶手101附加適當的按壓力。[步驟5]將設置于張力調整裝置108的螺栓113a、b擰緊,固定張力調整裝置108。[步驟6]使移動扶手101的運轉再次開始。在這樣的張力調整方法中,如果[步驟4]中的對移動扶手101附加的按壓力過大,則移動扶手101的張力變得過大,運行阻力變得過大。如果移動扶手101的運行阻力變得過大,則各部的磨損、發熱激增,產生移動扶手101的壽命變短等問題。相反,如果對移動扶手101附加的按壓力過小,則無法消除移動扶手101的松弛,在使移動扶手101逆時針運轉的情況下,在驅動輥附近發生彎曲。如果移動扶手101在這樣的狀況下運行,則移動扶手101與未圖示的引導軌的端部產生摩擦,發生劇烈的磨損,或者產生被稱為爆震的大的振動。因此,適當地調整對移動扶手101附加的按壓力很重要。然而,通過以往的使用張力調整裝置108的調整方法,無法定量地知道對移動扶手101附加的按壓力。因此,按壓力的附加依賴于維修人員的經驗、直感。此外,也有時預先準備測力計等,用測力計按壓抵接輥111a、b附近的移動扶手101,測定抵接輥111a、b離開時的力來推測按壓力。但是,在該情況下,抵接輥111a、b離開時的力在2個輥中較大程度地不同,需要多次反復進行試錯直至這些力之差落入容許值范圍內為止。這樣,在以往的張力調整裝置108中,存在將按壓力定量地調整為最佳值極為困難這樣的問題。作為解決該問題的手段,提出了在移動扶手的曲線部設置聲音檢測單元,通過聲音檢測單元來計測由于在移動扶手的張力緩和所導致的爆震運轉中在曲線部產生的振動而產生的聲音、移動扶手的張力變大的情況下移動扶手帆布面與曲線部的引導件相互摩擦的K動聲音(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另外,作為其他手段,提出了在抵接于扶手帶(移動扶手)的背面的弓形的按壓引導件的中央設置貫通孔,將張力計插入到該貫通孔并抵接到扶手帶的背面,測定該扶手帶的張力。
技術實現思路
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但是,在前者的方法中,需要聲音檢測單元等非常昂貴的裝置,成本大幅增加。另外,在后者的提案方法中,需要在安裝張力調整裝置之后測定按壓力。因此,為了將按壓力調整成最佳值,需要多次反復進行張力調整裝置的安裝以及按壓力的測定,花費大量時間。本技術提供一種無需使用昂貴的裝置而能夠簡單地將對移動扶手的按壓力定量地調整為最佳值的乘客輸送機裝置和該乘客輸送機裝置的移動扶手的張力調整方法。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手段本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一種乘客輸送機裝置,具有環狀的移動扶手以及與該移動扶手的內周面對置地配置的張力調整裝置,所述乘客輸送機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張力調整裝置具備:基底部,其固定于基座;張力負荷部,其具有與所述移動扶手的內周面相接的抵接部,所述張力負荷部安裝于所述基底部;以及按壓力調整機構,其具有彈性體和壓縮長度調整部,所述彈性體能夠分離地安裝于所述張力負荷部,并且通過壓縮變形,經由所述抵接部而對所述移動扶手施加按壓力,所述壓縮長度調整部能夠分離地安裝于所述基底部,并且能夠使所述彈性體變形成對所述移動扶手的按壓力為最佳的規定的壓縮長度。技術效果根據上述結構,不需要聲音檢測單元等非常昂貴的裝置,另外,無需多次反復進行張力調整裝置的安裝以及按壓力的測定,成本低并且能夠定量且簡單地將對移動扶手的按壓力調整為最佳值。附圖說明圖1是示出本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乘客輸送機裝置的整體結構的圖。圖2是示出本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使用的張力調整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示出本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使用的張力調整裝置的組裝狀態的立體圖。圖4是本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使用的張力調整裝置的剖視圖。圖5是示出本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使用的安裝板的主視圖。圖6是示出以往的張力調整裝置的主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的實施方式。首先,使用圖1來概略說明本實施方式的乘客輸送機裝置的整體構造。圖1示出乘客輸送機裝置的移動扶手部分的驅動系統整體。該乘客輸送機裝置(設為自動扶梯)具備圖1所示的乘客輸送機主體100和張力調整裝置1。乘客輸送機主體100在用于運送乘客的移動體(梯極等:省略圖示)的側部,具有與該移動體聯動地移動的環狀的移動扶手101。環狀的移動扶手101纏繞于驅動裝置102的驅動滑輪103,被該驅動滑輪103和按壓輥104夾著。通過使驅動滑輪103向規定方向旋轉,驅動滑輪103通過與移動扶手101之間的摩擦力而在長度方向上被驅動。移動扶手101的橫切面為C字形狀。將為了使乘客能夠握住移動扶手101而C字形狀的開口部向下地運行的部分稱為去路側。另外,將移動扶手101進行翻轉而開口部向上地在地板等下運行的部分稱為歸路側。沿著引導軌(未圖示)驅動該移動扶手101。在圖1中,將引導軌設置于去路側的從X部按圖的逆時針方向到Y部。在驅動滑輪103的前后,設置前部引導輥105和后部引導輥106。這些引導輥105、106進行引導以使得移動扶手101在進入驅動裝置102時不發生角度急劇的彎曲而平滑地變形。移動扶手101的歸路側的圖示左部分為防松部107。在防松部107中,設置后述的張力調整裝置1,通過向圖的下方向對移動扶手101附加按壓力,對移動扶手101賦予適當的張力來吸收松弛。在該防松部107的前后,設置了防松部引導輥109、110,移動扶手101在進入防松部107時,不發生角度急劇的彎曲而平滑地變形。圖2是安裝于安裝板51的張力調整裝置1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示出張力調整裝置1的組裝狀態的立體圖,圖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乘客輸送機裝置,其具有環狀的移動扶手以及與該移動扶手的內周面對置地配置的張力調整裝置,所述乘客輸送機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張力調整裝置具備:基底部,其固定于基座;張力負荷部,其具有與所述移動扶手的內周面相接的抵接部,所述張力負荷部安裝于所述基底部;以及按壓力調整機構,其具有彈性體和壓縮長度調整部,所述彈性體能夠分離地安裝于所述張力負荷部,并且通過壓縮變形,經由所述抵接部而對所述移動扶手施加按壓力,所述壓縮長度調整部能夠分離地安裝于所述基底部,并且能夠使所述彈性體變形成對所述移動扶手的按壓力為最佳的規定的壓縮長度。
【技術特征摘要】
2016.03.07 JP 2016-0435251.一種乘客輸送機裝置,其具有環狀的移動扶手以及與該移動扶手的內周面對置地配置的張力調整裝置,所述乘客輸送機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張力調整裝置具備:基底部,其固定于基座;張力負荷部,其具有與所述移動扶手的內周面相接的抵接部,所述張力負荷部安裝于所述基底部;以及按壓力調整機構,其具有彈性體和壓縮長度調整部,所述彈性體能夠分離地安裝于所述張力負荷部,并且通過壓縮變形,經由所述抵接部而對所述移動扶手施加按壓力,所述壓縮長度調整部能夠分離地安裝于所述基底部,并且能夠使所述彈性體變形成對所述移動扶手的按壓力為最佳的規定的壓縮長度。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輸送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體是具有中空的內筒部的圓筒形,分別具有與所述彈性體的兩端面相接的壓緊部件,所述壓縮長度調整部具有能夠調整所述彈性體的軸向的壓縮長度的壓縮長度調整螺栓,將設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中垣薰雄,橫江誠司,
申請(專利權)人:東芝電梯株式會社,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