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橋梁的混凝土橋面板端部的接合結構,根據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其配置為使得:下凹式臺階部形成在形成于各混凝土橋面板的各端部之間的擴張間隙或形成于混凝土橋面板的端部和橋臺之間的擴張間隙的上部中;各由彈性瀝青混合料制成并且覆蓋有蓋板的結合層形成在下凹式臺階部中;以及鋪面材料設置在結合層上以形成表面層。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在橋梁的混凝土橋面板端部的接合結構,所述橋梁例如是河上橋梁、陸上橋梁以及高架橋。通常,如圖1A和1B所示,主流接合結構配置為使得:將被稱為“指形接合部”的非連接接頭4埋設在形成于各混凝土橋面板1、2的各端部之間的擴張間隙3或形成于混凝土橋面板1的端部和橋臺2’之間的擴張間隙3的上部中,該非連接接頭4導致波紋板4a相互接合,從而擴張間隙3可在波紋板4a的接合間隔的范圍內自由地擴張和收縮。然而,這樣的問題在于:當指形接合部周圍的混凝土磨損時,指形接合部從路面突出來,并且由于行駛的車輛,突出的指形接合部導致噪音和振動。關于這個方面,JP2923586B1和JP2011-162981A公開了一種接合結構,指形接頭從該接合結構去除,以形成這樣的結構:下凹式臺階部的形成于各混凝土橋面板的各端部之間的擴張間隙或形成于混凝土橋面板的端部和橋臺之間的擴張間隙的上部中,并且可高度地伸縮的填充材料設置在該下凹式臺階部中以形成彈性接頭。更具體地說,JP2923586B1和JP2011-162981A公開了這樣的接合結構,下凹式臺階部填充有可高度地伸縮的鋪面材料或高彈性水泥砂漿,以形成與混凝土橋面板的端部或橋臺成為一體的彈性接合部,從而該彈性接合部吸收擴張間隙的擴張和收縮。
技術實現思路
構成JP2923586B1和JP2011-162981A的彈性接合部的可高度地伸縮的鋪面材料或高彈性水泥砂漿存在著這樣的問題:雖然可高度地伸縮的鋪面材料或高彈性水泥砂漿可通過它們的可伸縮性和彈性而響應于擴張間隙的擴張和收縮,但粘合料和集料之間的結合通過由車輛行駛導致的重復載荷而被解除,使得該可高度地伸縮的鋪面材料和高彈性水泥砂漿由于壓力而被破壞。換言之,雖然各個常規專利技術使用了這樣的接合結構:設置了可高度地伸縮的鋪面材料或高彈性水泥砂漿、而不是指形接合部,但該接合結構包含了這樣的問題:所設置的可高度地伸縮的鋪面材料或高彈性水泥砂漿由于重復載荷所導致的壓力而被破壞。與上述的常規連接接頭不同,本專利技術不使用這樣的接合結構:鋪面材料或水泥砂漿只設置在下凹式臺階部中。作為取代,本專利技術使用這樣的接合結構:由受片材約束的瀝青混合料制成結合層,以補償瀝青混合料中的粘合料和集料之間的結合,并且該結合層設置在下凹式臺階部中。因此,有效地防止了由壓力導致的破壞。概言之,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接合結構,其被設置為使得:下凹式臺階部形成在形成于各混凝土橋面板的各端部之間的擴張間隙或形成于混凝土橋面板的端部和橋臺之間的擴張間隙的上部中;由彈性瀝青混合料制成并且覆蓋有蓋板的結合層的單層結構或多層結構形成在下凹式臺階部中。鋪面材料設置在單層結構的結合層上或多層結構的最上結合層上,以形成表面層。以這種方式配置的接合結構,能夠有彈性地響應擴張間隙的擴張和收縮,并適當地響應由車輛行駛所導致的重復載荷。優選地,瀝青混合料以這樣的方式制備:使包括丁基橡膠或乙丙橡膠和瀝青的主要材料受熱并融化成混合料,該混合料用作粘合料,已知的集料和填料等與其混合。該瀝青混合料用于形成易于變形的結合層。對于構成表面層的鋪面材料,優選地使用具有與構成結合層的瀝青混合料相同的高彈性的瀝青混合料。用作結合層外表面的蓋板的表面是粘接表面,從而形成結合層,其適當地順應下凹式臺階部的底表面和內壁表面。粘接表面優選地由混合料形成,該混合料是這樣形成的:使包括丁基橡膠或乙丙橡膠和瀝青的主要材料受熱并融化。用以覆蓋瀝青混合料的蓋板覆蓋表面是粗糙表面,以增進與被覆蓋的瀝青混合料的可結合性。覆蓋表面優選地由纖維板形成,構成纖維板的纖維增進與瀝青混合料的可結合性。本專利技術能夠實現這樣的接合結構:其能夠有彈性地響應擴張間隙的擴張和收縮、但不會被壓力破壞。該接合結構配置為使得非連接接合結構與設置在非連接接合結構上的表面層相配合,該非連接接合結構包括由瀝青混合料制成并且覆蓋有蓋板的結合層的單層結構或多層結構。該接合結構可以長期使用。附圖說明圖1A是部分切割立體圖,其示意性地示出在現有橋梁中的經由擴張間隙相互鄰接的一對混凝土橋面板,或經由擴張間隙相互鄰接的一混凝土橋面板和一橋臺;圖1B是在橋梁長度方向上的橫截面視圖,其示出形成在擴張間隙的上部中的下凹式臺階部;圖2A在橋梁長度方向上的橫截面視圖,其示出在位于下凹式臺階部上的防水片材上的蓋板、以及鋪設在該蓋板上的瀝青混合料;圖2B是在橋梁長度方向上的橫截面視圖,其示出所鋪設的瀝青混合料由蓋板覆蓋,以形成結合層;圖3A是在橋梁長度方向上的橫截面視圖,其示出進一步位于結合層上的另一蓋板,以及鋪設在該蓋板上的另一瀝青混合料;圖3B是在橋梁方向上的橫截面視圖,其示出所鋪設的瀝青混合料被蓋板覆蓋,以形成兩層結合層;圖4是在橋梁長度方向上的橫截面視圖,其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接合結構;圖5是在橋梁長度方向上的橫截面視圖,其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接合結構的另一實例;圖6是在橋梁寬度方向上的橫截面視圖,其示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接合結構;圖7A是部分切割立體圖,其示出蓋板;圖7B是同一蓋板的橫截面視圖;圖8A是部分切割立體圖,其示出蓋板的另一實例;圖8B是同一蓋板的橫截面視圖;圖9A是部分切割立體圖,其示出蓋板的另一實例;而圖9B是同一蓋板的橫截面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在下文中,將基于圖1A-9B描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在橋梁的混凝土橋面板端部的接合結構的最佳方式。<基本結構>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接合結構的基本結構如下所述。基本上,如圖4-6所示,下凹式臺階部5形成在形成于各混凝土橋面板1、2的各端部之間的擴張間隙3或形成于混凝土橋面板1的端部和橋臺2’之間的擴張間隙3的上部中。均由覆蓋有蓋板6的彈性瀝青混合料7制成的結合層8、9的多層結構形成在下凹式臺階部5中。鋪面材料設置在多層結構的最上結合層9上以形成表面層14。在本實例中,描述了包括結合層8和結合層9的多層結構。然而,本專利技術不限于該實例,并且不排除包括單個結合層的單層結構和包括三個或更多個結合層的多層結構。在任何情況下,彈性瀝青混合料7都覆蓋有蓋板6以形成結合層結構,并且該結合層結構能夠對擴張間隙3的擴張和收縮做出適當響應。在下文中,將分步地給出詳細解釋。圖1A是部分切割立體圖,其示意性地示出在現有橋梁中埋設在形成于混凝土橋面板1、2的各端部之間的擴張間隙3或形成于混凝土橋面板1的端部和橋臺2’之間的擴張間隙3的上部中的指形接合部。該指形接合部是非連接接頭。在該圖中,附圖標記15指代的是形成在混凝土橋面板1、2和橋臺2’上的鋪面部分。該鋪面部分15由例如瀝青混合料的鋪面材料形成。當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接合結構在現有橋梁中實施時,首先,將指形接合部4連同附連部分周圍的混凝土一起去除。然后,如圖1B所示,下凹式臺階部5形成在擴張間隙3的上部中。當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接合結構在新橋梁中實施時,如圖1B所示,下凹式臺階部5預先形成在各混凝土橋面板1、2各自端部的上部中或混凝土橋面板1的端部和橋臺2’的各自上部中。作為替代方式,可以在現場刮擦混凝土橋面板1、2各自端部的上部或混凝土橋面板1的端部和橋臺2’的各自上部,以形成下凹式臺階部5。在本申請中使用的混凝土橋面板1、2包括全部下列各種橋面板:由現澆混凝土模制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在橋梁的混凝土橋面板端部的接合結構,其中下凹式臺階部形成在形成于各混凝土橋面板的各端部之間的擴張間隙或形成于混凝土橋面板的端部和橋臺之間的擴張間隙的上部中,由彈性瀝青混合料制成并且覆蓋有蓋板的結合層的單層結構或多層結構形成在下凹式臺階部中,并且鋪面材料設置在單層結構的結合層上或多層結構的最上結合層上以形成表面層。
【技術特征摘要】
2015.08.25 JP 2015-1661421.一種在橋梁的混凝土橋面板端部的接合結構,其中下凹式臺階部形成在形成于各混凝土橋面板的各端部之間的擴張間隙或形成于混凝土橋面板的端部和橋臺之間的擴張間隙的上部中,由彈性瀝青混合料制成并且覆蓋有蓋板的結合層的單層結構或多層結構形成在下凹式臺階部中,并且鋪面材料設置在單層結構的結合層上或多層結構的最上結合層上以形成表面層。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在橋梁的混凝土橋面板端部的接合結構,其中所述瀝青混合料是這樣形成的瀝青混合料:使包括丁基橡膠或乙丙橡膠和瀝青的主要材料受熱并融化成混合料,并且該混合料用作粘合料。3.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森井直治,
申請(專利權)人:比爾德蘭德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