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側修裝置,包括滑車、設置于滑車上的凹模、設置于滑車上的斜楔機構、共同設置于斜楔機構上且與凹模相配合的凸模和側壓芯以及用于驅動滑車帶動凹模朝向凸模處移動的插刀,凸模和側壓芯位于斜楔機構與凹模之間,凸模和側壓芯的移動方向與凹模的移動方向之間具有夾角。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側修裝置,結構簡單、緊湊,便于設計和制造,通過將凹模和凸模分別設置于滑車和斜楔機構上,有利于對板件進行側修邊,提高成型質量,而且凸模和凹模均為可移動的,有利于側修邊后的板件取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模具
,具體地說,本技術涉及一種側修裝置。
技術介紹
汽車板件是汽車上比較重要的零部件,如后備箱蓋等等,這些板件的加工質量和效率對于整車的組裝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加工汽車上的板件時,通常需要經過拉延、修邊、沖孔等工序,采用相應的沖壓模具進行加工。目前,對于某些沖壓模具上用于對板件進行側修邊的側修裝置,因結構復雜,導致不容易設計和制造,而且加工后不便于板件的取出。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側修裝置,目的是簡化結構,并便于側修邊后的板件取出。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側修裝置,包括滑車、設置于滑車上的凹模、設置于滑車上的斜楔機構、共同設置于斜楔機構上且與凹模相配合的凸模和側壓芯以及用于驅動滑車帶動凹模朝向凸模處移動的插刀,凸模和側壓芯位于斜楔機構與凹模之間,凸模和側壓芯的移動方向與凹模的移動方向之間具有夾角。所述滑車包括導滑座、設置于導滑座一端且與所述插刀相配合的驅動塊和設置于導滑座上的限位塊,驅動塊與限位塊之間形成容納插刀的空間,所述凹模設置于導滑座的另一端,所述凸模和側壓芯位于限位塊與凹模之間。所述斜楔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導滑座上的斜楔座、可移動的設置于斜楔座上的斜楔滑塊和用于驅動斜楔滑塊的下壓滑塊,所述凸模和側壓芯設置于斜楔滑塊上。所述斜楔滑塊位于所述下壓滑塊與所述斜楔座之間。所述限位塊位于所述斜楔座與所述驅動塊之間。所述斜楔機構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斜楔滑塊上且用于對所述凸模進行導向的導向塊。所述導向塊設有兩個。本技術的側修裝置,結構簡單、緊湊,便于設計和制造,通過將凹模和凸模分別設置于滑車和斜楔機構上,有利于對板件進行側修邊,提高成型質量,而且凸模和凹模均為可移動的,有利于側修邊后的板件取出。附圖說明本說明書包括以下附圖,所示內容分別是:圖1是本技術側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斜楔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滑車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為:1、凸模;2、凹模;3、側壓芯;4、插刀;5、滑車;51、導滑座;52、驅動塊;53、限位塊;6、下壓滑塊;7、斜楔滑塊;8、斜楔座;9、導向塊。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目的是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技術的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實施。如圖1至圖3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側修裝置,包括滑車5、設置于滑車5上的凹模2、設置于滑車5上的斜楔機構、共同設置于斜楔機構上且與凹模2相配合的凸模1和側壓芯3以及用于驅動滑車5帶動凹模2朝向凸模1處移動的插刀4,側壓芯3的型面與凸模1的型面相配合,凸模1和側壓芯3位于斜楔機構與凹模2之間,凸模1和側壓芯3的移動方向與凹模2的移動方向之間具有夾角。在下壓滑塊6和斜楔機構的作用下,從而可以在沖壓時使凸模1、側壓芯3和凹模2相向移動對板件進行側修邊。具體地說,插刀4是與沖壓模具的上模固定連接,在沖壓加工時,插刀4隨上模沿豎直方向向下運動,推動滑車5沿水平方向作直線運動,從而可以使凹模2與凸模1相配合對板件進行側修邊。如圖3所示,滑車5包括導滑座51、豎直設置于導滑座51一端且與插刀4相配合的驅動塊52和豎直設置于導滑座51上的限位塊53,驅動塊52與限位塊53之間形成容納插刀4的空間,凹模2設置于導滑座51的另一端,凸模1和側壓芯3位于限位塊53與凹模2之間。插刀4的底部具有傾斜設置的平面,作為與驅動塊52相接觸的驅動面,相應在驅動塊52上設有與驅動面相配合且也為傾斜設置的一個配合面,插刀4的驅動面與驅動塊52上的配合面接觸后,隨著插刀4的下壓,可驅動滑車5帶動凹模2沿水平方向朝向凸模1所在位置處移動。如圖3所示,導滑座51為沿水平方向可移動的設置于沖壓模具的下模座上,驅動塊52和限位塊53與導滑座51為一體加工成型。限位塊53位于驅動塊52與凹模2之間,凹模2是通過螺栓與導滑座51固定連接,方便拆裝。如圖1和圖2所示,斜楔機構包括固定設置于導滑座51上的斜楔座8、可移動的設置于斜楔座8上的斜楔滑塊7和用于驅動斜楔滑塊7的下壓滑塊6,凸模1和側壓芯3共同設置于斜楔滑塊7的同一端。在水平方向上,限位塊53位于斜楔座8與驅動塊52之間。在豎直方向上,斜楔滑塊7位于下壓滑塊6與斜楔座8之間。斜楔滑塊7與斜楔座8為滑動連接,且斜楔滑塊7的移動方向與滑槽的移動方向之間具有小于90度的夾角。下壓滑塊6是與沖壓模具的上模固定連接,下壓滑塊6的移動方向與插刀4的移動方向相平行,在下壓滑塊6的作用下,斜楔滑塊7帶動凸模1和側壓芯3沿傾斜方向朝向位于斜下方的凹模2所在位置處移動。如圖2所示,下壓滑塊6的底部具有傾斜設置的平面,作為與斜楔滑塊7相接觸的驅動面,相應在斜楔滑塊7上設有與驅動面相配合且也為傾斜設置的一個配合面,下壓滑塊6的驅動面與斜楔滑塊7上的配合面接觸后,隨著下壓滑塊6的下壓,可驅動斜楔滑塊7帶動凸模1和側壓芯3移動。如圖1和圖2所示,斜楔機構還包括設置于斜楔滑塊7上且用于對凸模1進行導向的導向塊9。凸模1是通過氮氣彈簧與斜楔滑塊7連接,側壓芯3與斜楔滑塊7固定連接。在沖壓過程中,導向塊9對凸模1起導向作用,使凸模1作直線運動。作為優選的,導向塊9共設有相平行的兩個,兩個導向塊9分別位于凸模1的一側,導向塊9的一端與斜楔滑塊7固定連接,導向塊9的另一端插入凸模1的側面上所設的滑槽中,導向塊9與滑槽相配合,確保凸模1運行穩定。作為優選的,本技術的側修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滑車5底部的復位彈簧,該復位彈簧是用于對滑車5施加使其復位的作用力,在插刀4向上移動與驅動塊52分離后,滑車5由復位彈簧施加的作用力反向移動至初始位置處,使凹模2與凸模1和側壓芯3分離,便于取件。以上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技術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技術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技術的上述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側修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滑車、設置于滑車上的凹模、設置于滑車上的斜楔機構、共同設置于斜楔機構上且與凹模相配合的凸模和側壓芯以及用于驅動滑車帶動凹模朝向凸模處移動的插刀,凸模和側壓芯位于斜楔機構與凹模之間,凸模和側壓芯的移動方向與凹模的移動方向之間具有夾角。
【技術特征摘要】
1.側修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滑車、設置于滑車上的凹模、設置于滑車
上的斜楔機構、共同設置于斜楔機構上且與凹模相配合的凸模和側壓芯以及用
于驅動滑車帶動凹模朝向凸模處移動的插刀,凸模和側壓芯位于斜楔機構與凹
模之間,凸模和側壓芯的移動方向與凹模的移動方向之間具有夾角。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修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車包括導滑座、
設置于導滑座一端且與所述插刀相配合的驅動塊和設置于導滑座上的限位塊,
驅動塊與限位塊之間形成容納插刀的空間,所述凹模設置于導滑座的另一端,
所述凸模和側壓芯位于限位塊與凹模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側修裝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戴禮,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成飛集成瑞鵠汽車模具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