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涉及斜拉橋建筑領域,包括混凝土收容艙;兩個用于直接或間接連接所述鋼桁梁斜拉橋的主桁下弦桿系的連接段,兩連接段分別位于混凝土收容艙兩側,連接段包括水平段和高度漸變段,高度漸變段與混凝土收容艙相連,混凝土收容艙的高度大于水平連接段的高度;連接段和橫向腹板艙體部分組成橫向腹板,橫向腹板上下兩端分別與橋面板和底板連接,橫向腹板的高度與水平段、高度漸變段和混凝土收容艙的高度同步變化。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構造簡單,現場灌注混凝土施工便捷,且耐久性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斜拉橋建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
技術介紹
斜拉橋由于中跨的跨度較大,在運營狀態下斜拉橋邊墩及輔助墩通常會出現較大的負反力。解決邊墩及輔助墩負反力的方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在主梁與墩身之間設置抗拉支座或其它連接結構,保證在運營狀態下斜拉橋邊墩及輔助墩處的支座不脫空,不影響橋梁結構的使用安全;另一種則用增加壓重的方法來控制邊墩及輔助墩負反力,確保在運營狀態下斜拉橋邊墩及輔助墩不出現負反力,并有一定的壓重儲備。正交異性整體橋面鋼桁梁斜拉橋目前常采用的解決方法是將邊跨段的鋼正交異性整體橋面板換成較厚的混凝土橋面板。這種方法通過增加邊跨結構自重,達到消除邊墩及輔助墩負反力的目的。但是,這種方法壓重重量分散,效率低,而且結構構造復雜,施工工序多。鋼-混凝土板接頭處常常出現病害,不易維護。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該結構壓重重量集中,構造簡單、施工便捷、耐久性好。為達到以上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所述壓重結構用于連接所述鋼桁梁斜拉橋的主桁下弦桿系,所述壓重結構包括:混凝土收容艙;兩個用于直接或間接連接所述鋼桁梁斜拉橋的主桁下弦桿系的連接段,兩所述連接段分別位于所述混凝土收容艙兩側,所述連接段包括水平段和高度漸變段,所述高度漸變段與所述混凝土收容艙相連,所述混凝土收容艙的高度大于所述水平段的高度。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壓重結構包括橋面板和底板,所述橋面板和底板之間連接有兩間隔設置的縱向腹板,所述橋面板和底板之間連接有多個間隔設置的橫向腹板艙體部分,單個所述混凝土收容艙由所述橋面板、底板、兩個所述縱向腹板和兩個所述橫向腹板艙體部分圍成。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連接段和橫向腹板艙體部分組成橫向腹板,所述橫向腹板上下兩端分別與所述橋面板和底板連接,所述橫向腹板的高度與所述水平段、高度漸變段和混凝土收容艙的高度同步變化。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混凝土收容艙內設有多個加勁肋,所述混凝土收容艙頂部設有混凝土灌注孔和觀察孔,所述混凝土收容艙頂部設有灌注孔蓋和觀察孔蓋。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縱向腹板垂直方向上設有若干第二標高肋,所述橫向腹板艙體部分垂直方向上設有若干第一標高肋。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混凝土收容艙內灌注有重晶石混凝土。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主桁下弦桿系包括主桁下弦桿件、腹板連接板和底板連接板;所述腹板連接板和所述連接段連接,所述底板連接板和所述底板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1)本技術的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采用變高度的橫向腹板設計,可為壓重提供更大的密閉混凝土收容艙空間,且壓重重量更集中,控制負反力的效果更好。(2)本技術的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沿垂直方向設有混凝土標高肋,有利于在施工過程中精確控制混凝土的方量,使施工操作更簡單直觀。(3)本技術的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包括密閉的混凝土收容艙,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封閉混凝土收容艙結構,并進行混凝土收容艙內的氣密性測試,達到氣密性檢測標準后,封閉檢測孔。采用氣密防腐,可提高密閉混凝土收容艙的結構耐久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的整體橫截面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的俯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中加勁肋的局部視圖;圖中:1-橋面板,111-觀察孔蓋,112-灌注孔蓋,113-觀察孔,114-混凝土灌注孔,2-縱向腹板,3-底板,4-橫向腹板,41-連接段,411-水平段,412-高度漸變段,42-橫向腹板艙體部分,5-加勁肋,6-腹板連接板,7-底板連接板,8-第一標高肋,9-第二標高肋,10-混凝土收容艙,11-主桁下弦桿件,21-主桁下弦桿系。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參見圖1所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包括:一混凝土收容艙10,混凝土收容艙10內設有多個加勁肋5,縱向腹板2垂直方向上設有若干第二標高肋9,橫向腹板艙體部分42垂直方向上設有若干第一標高肋8,有利于在施工過程中精確控制混凝土的方量,使施工操作更簡單直觀;兩個用于直接或間接連接所述鋼桁梁斜拉橋的主桁下弦桿系21的連接段41,兩連接段41分別位于混凝土收容艙10兩側,連接段41包括水平段411和高度漸變段412,高度漸變段412與混凝土收容艙10相連,混凝土收容艙10的高度大于水平段411的高度。壓重結構包括橋面板1和底板3,橋面板1和底板3之間連接有兩間隔設置的縱向腹板2,橋面板1和底板3之間連接有多個間隔設置的橫向腹板艙體部分42,單個混凝土收容艙10由橋面板1、底板3、兩個縱向腹板2和兩個橫向腹板艙體部分42圍成。連接段41包括水平段411和高度漸變段412,高度漸變段412為圓弧過渡,以減小應力集中。連接段41和橫向腹板艙體部分42組成橫向腹板4,橫向腹板4上下兩端分別與橋面板1和底板3連接,橫向腹板4的高度與水平段411、高度漸變段412和混凝土收容艙10的高度同步變化,橫向腹板采用變高度的設計,可為混凝土收容艙提供更大的密閉混凝土收容艙空間,有更多的裝載能力。混凝土收容艙10內灌注有重晶石混凝土。主桁下弦桿系21包括主桁下弦桿件11、腹板連接板6和底板連接板7;腹板連接板6和連接段41連接,底板連接板7和底板3連接。如圖2所示,混凝土收容艙10頂部設有混凝土灌注孔114和觀察孔113,混凝土收容艙10頂部設有灌注孔蓋112和觀察孔蓋111,縱向腹板2和橫向腹板4位于如圖所示位置。如圖3所示,混凝土收容艙10內沿橫向和縱向均設有多個加勁肋5。本技術還提供一種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的施工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S1、預制混凝土收容艙和兩主桁下弦桿系;S2、將混凝土收容艙連接到兩端的主桁下弦桿系上;S3、從混凝土灌注孔往混凝土收容艙內灌注重晶石混凝土,當重晶石混凝土到達設計標高后停止灌注;S4、待重晶石混凝土凝固后,封閉混凝土收容艙;S5、對混凝土收容艙進行氣密性測試。本技術的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采用變高度的橫向腹板設計,可為壓重提供更大的密閉混凝土收容艙空間。混凝土收容艙中沿垂直方向設有混凝土標高肋,有利于在施工過程中精確控制混凝土的方量,使施工操作更簡單直觀。重晶石混凝土灌注完成后封閉混凝土收容艙,然后進行氣密性測試;達到氣密性檢測標準后,封閉檢測孔。采用氣密防腐,可提高密閉混凝土收容艙的結構耐久性。本技術的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的施工方法通過灌注重晶石混凝土,省去吊裝混凝土塊的工藝步驟,施工非常便捷。本技術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于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所述壓重結構用于連接所述鋼桁梁斜拉橋的主桁下弦桿系(21),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收容艙(10);兩個用于直接或間接連接所述鋼桁梁斜拉橋的主桁下弦桿系(21)的連接段(41),兩所述連接段(41)分別位于所述混凝土收容艙(10)兩側,所述連接段(41)包括水平段(411)和高度漸變段(412),所述高度漸變段(412)與所述混凝土收容艙(10)相連,所述混凝土收容艙(10)的高度大于所述水平段(411)的高度。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所述壓重結構用于連接所述鋼桁梁斜拉橋的主桁下弦桿系(21),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收容艙(10);兩個用于直接或間接連接所述鋼桁梁斜拉橋的主桁下弦桿系(21)的連接段(41),兩所述連接段(41)分別位于所述混凝土收容艙(10)兩側,所述連接段(41)包括水平段(411)和高度漸變段(412),所述高度漸變段(412)與所述混凝土收容艙(10)相連,所述混凝土收容艙(10)的高度大于所述水平段(411)的高度。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重結構包括橋面板(1)和底板(3),所述橋面板(1)和底板(3)之間連接有兩間隔設置的縱向腹板(2),所述橋面板(1)和底板(3)之間連接有多個間隔設置的橫向腹板艙體部分(42),單個所述混凝土收容艙(10)由所述橋面板(1)、底板(3)、兩個所述縱向腹板(2)和兩個所述橫向腹板艙體部分(42)圍成。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鋼桁梁斜拉橋的壓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段(41)和橫向腹板艙體部分(42)組成橫向腹板(4),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科英,羅扣,肖海珠,徐偉,付嵐嵐,梅大鵬,李奇,陳翔,趙麗萍,劉厚軍,王恒,
申請(專利權)人: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