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特別是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對映異構體、非對映異構體、外消旋體、藥學上可接受的鹽、結晶水合物、酮-烯醇互變異構化合物或溶劑合物,其中,R1為氫或碘,X為O、S或NH;Y為羰基、砜基或者任選取代的芳香雜環基;Z為甲基,任選取代的芳香雜環基,任選取代的烷基或任選取代的苯基;n為1,2,3。該化合物能夠用于治療或者預防植物疾病以及除藍藻。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化學領域,具體的,本專利技術涉及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更具體的,本專利技術涉及式Ι所示化合物以及衍生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技術介紹
探索、發現不僅具有新結構,而且具有新靶標的農藥活性化合物,是目前新農藥創制研究關注的焦點。在生物的代謝過程中,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催化生物體內丙酮酸轉變成乙酰輔酶A,是連接糖酵解與檸檬酸循環的關鍵酶,也是生物體內能量代謝過程的關鍵酶。因此,丙酮酸脫氫酶酶復合體是一個具有重要農學意義的作用靶標,針對此靶標進行農藥分子的合理設計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目前己有一些丙酮酸脫氫酶系抑制劑的報道,例如,焦磷酸硫胺素類似物T-1與T-2就是一類己有文獻報道,針對微生物中丙酮酸脫氫酶系高效抑制劑。雖然焦磷酸硫胺素類似物T-1與T-2是一類針對微生物中丙酮酸脫氫酶系的高效抑制劑。但該類化合物結構復雜,合成難度大,而且此類焦磷酸硫胺素類似物尚未顯示在農業方面的應用價值;因此,本申請人以微生物中丙酮酸脫氫酶系為靶標,設計合成新型高效抑制劑。特別是力求探索發現在農業細菌與真菌方面具有應用價值的新型結構化合物。對于開發新型高效殺菌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應用價值。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出一類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化合物。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該化合物為式I所示化合物或式I所示化合物的對映異構體、非對映異構體、外消旋體、藥學上可接受的鹽、結晶水合物或溶劑合物,式中,R1為氫或碘;X代表O、S或NH;Y為羰基、砜基或者任選取代的芳香雜環基;Z為甲基、任選取代的芳香雜環基,任選取代的烷基或任選取代的苯基;n為1,2,3。專利技術人驚奇地發現,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化合物具有有效地抗菌生物活性和除藍藻的活性。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上述化合物還可以具有下列附加技術特征: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Y為羰基、砜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Z為甲基,任選取代的苯基,呋喃基,噻吩基,其中,R2為甲基或三氟甲基;R3為氨基或者甲氨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Z為甲基、苯基、含有1-2個硝基取代的苯基、含有1-3個鹵素取代的苯基、含有1-3個甲基取代的苯基、甲氧基取代的苯基、呋喃基,噻吩基,其中,R2為甲基或三氟甲基;R3為氨基或者甲氨基。任選地,所述鹵素為氟、氯、溴或碘。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Z為甲基、苯基、2-硝基苯基、3-硝基苯基、4-硝基苯基、3,5-二硝基苯基,2-甲氧基苯基、3-甲氧基苯基、4-甲氧基苯基、4-氯苯基、3-氯苯基、2-氯苯基、2,4-二氯苯基、4-氟苯基、3-氟苯基、2-氟苯基、2,4-二氟苯基、3-溴苯基、4-溴苯基、4-甲基苯基、3-甲基苯基、2-甲基苯基、2,4-二甲基苯基,2,4,6-三甲基苯基、3-硝基-4-氯苯基、2-氯-4-硝基苯基、呋喃基、噻吩基,其中,R2為甲基或三氟甲基;R3為氨基或者甲氨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化合物為下列化合物或者所述下列化合物的對映異構體、非對映異構體、外消旋體、藥學上可接受的鹽、結晶水合物或溶劑合物: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制備前面所述化合物的方法,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該方法包括:使式II所示化合物與式III所示化合物進行接觸,以便獲得式I所示化合物。其中X、Y、Z、n、R1、R2、R3是如權利要求1~6任一項中所定義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所述接觸是通過將所述式II所示化合物與式III所示化合物溶于第一有機溶劑中,加入催化劑和有機堿攪拌進行的,任選地,所述式II所示化合物與式III所示化合物以及催化劑和有機堿的摩爾比為1:1-1.5:0.01-0.15:0.5-2;任選地,所述第一有機溶劑為乙腈、1,2-二氯乙烷、丙酮、叔丁醇、水、甲苯、苯、二甲苯、乙酸乙酯、正己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氫呋喃、二甲基亞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至少一種;任選地,所述催化劑為CuSO4·5H2O、抗壞血酸鈉、CuBr(PPh3)3、CuBr、CuI、或Cu(OAc)2中的至少一種;任選地,所述有機堿為三乙胺、二乙胺、DMAP、二異丙基乙基胺、N-甲基嗎啉、吡啶或六氫吡啶中的至少一種。由此,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條合成路線,可以用于制備式I所示化合物將2-甲基4-氨基-5-甲基疊氮嘧啶(式II所示化合物)和1.5當量的胺丙炔溶于6mL叔丁醇與水(叔丁醇與水體積比=2:1)的溶劑中,分別加入0.01mmol五水硫酸銅和0.1mmol抗壞血酸鈉,在0℃攪拌反應24h,反應完畢后加水50ml,攪拌有固體析出,抽濾,干燥得到黃色固體。本專利技術的第三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農藥,其包括前面所描述的化合物。專利技術人發現該農藥能夠有效地用于抗菌。在本專利技術的第四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了前面所述的化合物或農藥治療或者預防植物疾病的方法,所述植物疾病是由下列至少之一引起的:水稻細菌性褐斑病菌,水稻白葉枯病菌,任選地,所述植物為水稻。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五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了前面所述的化合物或農藥除藍藻的方法。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下面通過參考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實施例1化合物1的制備將1mmol2-甲基4-氨基-5-甲基疊氮嘧啶和1mmol4-氯苯磺酰胺丙炔溶于6ml叔丁醇與水(叔丁醇與水體積比=2:1)的溶劑中,分別加入0.01mmol五水硫酸銅和0.1mmol抗壞血酸鈉,在0℃攪拌反應24h,反應完畢后加水50mL,攪拌有固體析出,抽濾,干燥得到黃色固體,將該黃色固體加入到5mL濃鹽酸中,在室溫攪拌直至體系澄清后減壓除去多余的鹽酸得黃色固體目標化合物,產率86%,mp161-164℃;元素分析/%:計算值:C,41.87;H,3.98;N,22.79;實測值:C,41.68;H,3.69;N,22.66;1HNMR(400MHz,DMSO-d6)δ(ppm):2.53(s,3H,CH3),4.06(s,2H,CH2),5.62(s,2H,CH2),7.64(d,2H,NH2,J=6.6Hz),7.78(s,2H,Ar-H),8.24(s,1H,1,2,3-triazol-4-yl-H),8.29(s,1H,Ar-H),8.40(s,1H,Ar-H),8.89(s,1H,pyrimidin-5-yl-H),9.23(s,1H,NH),14.85(s,1H,HCl);13CNMR(100MHz,DMSO-d6)δ(ppm):20.72,37.10,44.88,108.79,124.86,127.75,128.56,132.56,136.24,138.15,143.08,160.28,161.94;ESI-MSm/z:394.3(M-Cl)+化合物2-12按化合物1類似方法制得,其結構鑒定數據如下:實施例2所得純品為黃色固體,產率為88%,m.p.157-159℃;元素分析/%:計算值:C,43.53;H,4.14;N,23.69;實測值:C,43.66;H,4.43;N,23.55;1HNMR(400MHz,DMSO-d6)δ(ppm):2.53(s,3H,CH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為式I所示化合物或式I所示化合物的對映異構體、非對映異構體、外消旋體、藥學上可接受的鹽、結晶水合物或溶劑合物,其中,R1為氫或碘;X為O、S或NH;Y為羰基、砜基或者任選取代的芳香雜環基;Z為甲基,任選取代的芳香雜環基,任選取代的烷基或任選取代的苯基;n為1,2,3。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為式I所示化合物或式I所示化合物的對映異構體、非對映異構體、外消旋體、藥學上可接受的鹽、結晶水合物或溶劑合物,其中,R1為氫或碘;X為O、S或NH;Y為羰基、砜基或者任選取代的芳香雜環基;Z為甲基,任選取代的芳香雜環基,任選取代的烷基或任選取代的苯基;n為1,2,3。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Y為羰基、砜基、或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Z為甲基,任選取代的苯基,呋喃基,噻吩基,其中,R2為甲基或者三氟甲基;R3為氨基或者甲氨基。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Z為甲基、苯基、含有1-2個硝基取代的苯基、含有1-3個鹵素取代的苯基、含有1-3個甲基取代的苯基、甲氧基取代的苯基、呋喃基、噻吩基,其中,R2為甲基或者三氟甲基;R3為氨基或者甲氨基;任選地,所述鹵素為氟、氯、溴或碘。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Z為甲基、苯基、2-硝基苯基、3-硝基苯基、4-硝基苯基、3,5-二硝基苯基,2-甲氧基苯基、3-甲氧基苯基、4-甲氧基苯基、4-氯苯基、3-氯苯基、2-氯苯基、2,4-二氯苯基、4-氟苯基、3-氟苯基、2-氟苯基、2,4-二氟苯基、3-溴苯基、4-溴苯基、4-甲基苯基、3-甲基苯基、2-甲基苯基、2,4-二甲基苯基,2,4,6-三甲基苯基、3-硝基-4-氯苯基、2-氯-4-硝基苯基、呋喃基、噻吩基,其中,R2為甲基或者三氟甲基;R3為氨基或者甲氨基。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為下列化合物或者所述下列化合物的對映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賀紅武,何海峰,馮玲玲,彭浩,譚效松,
申請(專利權)人:華中師范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