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儲冰槽結構,包含有至少一結冰管以容設有一冷媒,一流體輸入裝置將一流體輸入到位于結冰管外周緣的至少一送出口,且結冰管上布設有至少一導熱片,其接觸端位于結冰管管壁的外周緣表面。通過前述導熱片與流體輸入裝置可以加速溶冰部分的熱傳導,借此提升溶冰速率,以發揮儲冰空調系統的儲冰釋冷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儲冰槽結構
本技術涉及一種儲冰槽結構,適用于儲冰空調系統并且能夠增強內溶冰效率。
技術介紹
儲冰空調系統的儲冰槽通常是運用離峰時間較便宜的電力進行制冰并貯存,然后在電力需求高峰時間,將儲冰槽中的結冰進行溶化,通過溶冰所釋放的冷能以提供冷凍水,借此滿足建筑物(或需冷場所)的空調負荷,進而達到節省電費的目的。一般儲冰空調系統所用的儲冰槽,其溶冰的方式有二,一為外溶冰(如圖1所示),另一為內溶冰(如圖2所示)。首先,外溶冰方式是讓冷媒管1管壁外側所附著的結冰部分11,通過從空調區間回來的溫度較高的冷凍水W,將該結冰部分11最外層的溶冰部分12由外向內逐步溶化,其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冷媒管1外的空間,不能全部被凍結,否則無法進行循環。因此,外溶冰方式為了達到正常的儲冰供應冷能,必須提供更大的空間,故而其儲冰率低。相較之下,內溶冰方式以溫度較高的回水經過儲冰槽的結冰管2內部,而讓結冰管2表面所附著的結冰部分21由內向外逐步溶化,其儲冰率高,有效儲冰容積大是其優點,但其缺點是溶冰部分22水域的熱傳導系數僅為冰的1/4,故而會形成相當大的熱阻,相對造成溶冰釋冷的速率受阻。比較以上兩種溶冰方式,我們從圖3的實驗數據來看,內溶冰方式要完全溶冰(指100%溶冰),其水溫度往往會超過13℃以上,由此可以理解到內溶冰與外溶冰的儲冷釋出比率,基本上還是外溶冰方式會優于內溶冰方式,但由于外溶冰方式的設備成本高,且所需空間大;因此,如能解決內溶冰所存在的缺點,反而遠較外溶冰更具實用發展價值。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種儲冰槽結構,采用內溶冰方式且能夠有效提升溶冰效果。為達成本新型的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種儲冰槽結構,包含有至少一結冰管,結冰管內容設有一冷媒,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一流體輸入裝置將一流體輸入到位于結冰管外周緣的至少一送出口;且結冰管上布設有至少一導熱片,導熱片其接觸端位于結冰管管壁的外周緣表面。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流體輸入裝置包含有一輸送泵及一主輸送管,主輸送管設有至少一支管連接至少一送出口。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儲冰槽結構設有一感溫單元。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儲冰槽結構設有至少一排氣口。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送出口設置在結冰管周緣的上方。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流體輸入裝置設有一排氣主管,排氣主管設有至少一排氣支管,排氣支管設有一空氣引出管口。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流體輸入裝置設有一回流管。通過導熱片與流體輸入裝置加速溶冰部分的熱傳導,借此提升溶冰速率,以發揮儲冰空調系統的儲冰釋冷效果。附圖說明圖1為常用外溶冰的冷媒管剖面示意圖。圖2為常用內溶冰的結冰管剖面示意圖。圖3為常用外溶冰與內容冰儲冷釋出比較圖。圖4為本技術所適用儲冰空調系統的儲冰循環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所適用儲冰空調系統的溶冰循環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結冰管剖面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儲冰槽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結冰管導熱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冷媒管11結冰部分12溶冰部分W冷凍水3制冰/空調主機A設置點2結冰管21結冰部分22溶冰部分4儲冰槽40冷媒41結冰管411結冰部分412溶冰部分42導熱片421接觸端5熱交換器6冷卻水塔71儲冰泵72熱交換泵73主機泵74冷卻泵8控制器9流體輸入裝置91主輸送管911支管912送出口913空氣引出管口914排氣主管915排氣支管92輸送泵932回流管T1感溫單元具體實施方式為清楚本技術的技術特征與特點所在,提供以下具體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說明。請參閱圖4,儲冰槽4適用于一儲冰空調系統,其儲冰循環的進行方式是利用制冰/空調主機3將運轉熱由一冷卻泵74送至一冷卻水塔6排出,而一主機泵73則將鹵水送至該制冰/空調主機3制冷至-5℃以下,并由一儲冰泵71傳輸至一儲冰槽4進行儲冰循環,將冷儲存于該儲冰槽4。再請參閱圖5,儲冰空調系統在進行溶冰循環時,該儲冰槽4開始進行溶冰釋冷,并由熱交換泵72傳輸至一熱交換器5,以對空調負荷區進行空調供應。此外,熱交換后的鹵水則利用該儲冰泵71回流該儲冰槽4,以完成一溶冰釋冷循環。前述儲冰槽4內設有結冰管41,請參閱圖6為結冰管41的剖面示意圖,結冰管41內設有冷媒40(該冷媒在本實施例為鹵水),結冰管41外周面布設有至少一導熱片42,在本實施例中導熱片42的數量為4個且等角度排列設置。前述導熱片42最理想的設置點A,即該導熱片1的接觸端421位于結冰管41管壁的外周緣表面上,且該導熱片42因具有高熱傳導率的物理特性,會對附著于該結冰管41外的結冰部分411進行熱傳導,當儲冰空調系統須進行溶冰作動時,該導熱片42其溶冰溫度在溶冰部分呈現破冰狀態時,其溫度在5℃以下,如此將使結冰部分411內層的溶冰部分412產生加速溶冰速率。此外,請參閱圖6至圖7,該儲冰槽4還設有一流體輸入裝置9,該流體輸入裝置9具有一輸送泵92及一主輸送管91,主輸送管91延接有至少一支管911,該支管911設有至少一送出口912,送出口912對應設置于結冰管41外周緣處,當儲冰空調系統須進行溶冰作動時,輸送泵92受到控制器8的控制而將流體(在本實施例為常溫空氣或水,而結冰部分411的溫度為0℃)經支管911的送出口912,將流體送進溶冰部分412使其靜置狀態產生流動,以加速溶冰速率。前述流體輸入裝置9,其送出口912的理想設置點最好是在結冰管41周緣的上方。此外,流體輸入裝置9還可以設置排氣主管914連接至少一排氣支管915,排氣支管915一端設有至少一空氣引出管口913,空氣引出管口913最理想設置點是置入于該溶冰部分412中,使儲冰槽4內的空氣最后經由儲冰槽4的至少一排氣口42排出。進一步而言,流體輸入裝置9還能設有一回流管(圖未示出),以供所送出的流體回流。由于溶冰部分412為不流動的靜置區域,但經由該導熱片42的熱導效應,同時溶冰部分412受到該流體輸入裝置9送出流體的加速熱導效應,會讓溶冰部分412的水域流動性增加,會突破溶冰部分412的靜置區域狀態,即如圖8所示,會在溶冰部分412的靜置區域形成一破孔B現象,使該結冰部分411以外的流體,與其形成自然對流熱交換效果,讓溶冰部分412的水域流動性增加,因而得以發揮儲冰空調系統的儲冰釋冷效果。為了提升效果,儲冰槽4還可以設置感溫單元T1(設置位置僅為例示),以檢測冷凍水的溫度值TA1與溶冰部分412的溫度值TA2,并經由控制器8根據TA1與TA2的比對結果,即在儲冰槽4釋冷時,該溶冰部分412的溫度值TA2低于或等于冷凍水的溫度值TA1加上設定差值X時(即TA2≦TA1+X)時,控制器8會驅控輸送泵92運轉,而將流體由送出口912送至該結冰管41溶冰部分412,借此以加速其熱導效果及其流動性,改變其靜置狀態,以提升該儲冰槽其溶冰速率。本新型的儲冰槽結構采用高溶冰效率的內溶冰方式,同時又無一般外溶冰其高設置成本及耗占空間的問題,故而具有顯著的進步性。前述具體實施例僅用以方便說明本新型的
技術實現思路
,在不超出本新型的精神與下述的權利要求要求保護的范圍的情況下,所作的種種變化實施,仍屬于本新型的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儲冰槽結構,包含有至少一結冰管,該結冰管內容設有一冷媒,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一流體輸入裝置將一流體輸入到位于該結冰管外周緣的至少一送出口;且該結冰管上布設有至少一導熱片,該導熱片的一接觸端位于該結冰管管壁的外周緣表面。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儲冰槽結構,包含有至少一結冰管,該結冰管內容設有一冷媒,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一流體輸入裝置將一流體輸入到位于該結冰管外周緣的至少一送出口;且該結冰管上布設有至少一導熱片,該導熱片的一接觸端位于該結冰管管壁的外周緣表面。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冰槽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流體輸入裝置包含有一輸送泵及一主輸送管,該主輸送管設有至少一支管連接該至少一送出口。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儲冰槽結構,其特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翁國亮,翁健倫,翁翎華,翁靜茹,翁歐陽麗明,蔡凈英,林世偉,
申請(專利權)人:禾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勤益科技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