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頂置熱管結構,包括鈑金套件、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風機組件、電控單元,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的進口通過管路分別引入經過冷卻的工質,工質在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內吸收機柜服務器排熱后蒸發,通過與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的出口連接的管路移出機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頂置熱管結構,可安裝在兩列機柜進風通道或排風通道的頂部,為機柜提供適宜的進風溫度,或就近吸收機柜排熱后將熱量排出機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頂置熱管結構,其內的制冷劑利用溫度差及一定的高度差實現自然循環,無制冷劑循環動力部件,采用靠近熱源將機柜排熱轉移出機房的方式解決機房局部熱點問題,高效節能穩定運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頂置熱管結構
本技術涉及機房排熱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頂置熱管結構。
技術介紹
機房內機柜服務器集成密度越來越高,服務器的發熱量越來越大,在機房內的氣流組織混亂,風道設計不合理的情況下,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局部熱點問題。為解決局部熱點問題,有采用在排風溫度高的機柜附近安裝大風量風機,增加局部循環風量的方法,該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局部熱點現象,但不能消除。為解決局部熱點問題,也有采用蒸汽壓縮制冷的熱點空調,通過放置在機柜進風口一側的熱點空調機降低熱點位置機柜的進風溫度,進而實現冷卻機柜內部的電子設備的方法來消除機房的熱點或消除機柜內部的過熱,但該類型的熱點空調,在解決熱點問題的同時,熱點空調的冷凝側高溫排風,也擴散到機房內,增加了機房內原有制冷系統的負擔。還有一種緩解局部熱點問題的方式,即在現有機房散熱產品配置下,調低機房設定運行溫度,設備能效比降低,設備運行能耗高。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點和不足,本技術旨在提供一種頂置熱管結構,可安裝在兩列機柜進風通道的頂部,為機柜提供適宜的進風溫度;也可以安裝在兩列機柜排風通道的頂部,就近吸收機柜排熱后將熱量排出機房;本技術提供的頂置熱管結構,其內的制冷劑利用溫度差及一定的高度差實現自然循環,無制冷劑循環動力部件,采用靠近熱源將機柜排熱轉移出機房的方式解決機房局部熱點問題,高效節能穩定運行。本技術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頂置熱管結構,包括鈑金套件、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和風機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分別獨立安裝在所述鈑金套件的左右兩個相對的豎直面上;所述風機組件安裝在所述鈑金套件的底部附近的水平面上,且所述風機組件位于所述熱管換熱器Ⅰ和熱管換熱器Ⅱ之間;所述鈑金套件的頂部吊掛在室內屋頂上。優選地,所述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分別通過各自的進口、出口接入不同的冷凝單元從而構成兩套獨立的封閉循環系統,或通過將二者的進口、出口分別匯合,接入一個冷凝單元從而構成一套封閉循環系統。優選地,所述鈑金套件的左右兩個相對的豎直面為進風面或出風面。優選地,所述鈑金套件的水平面為出風面或進風面。優選地,所述鈑金套件的兩個豎直面為進風面,所述風機組件安裝的所述鈑金套件的水平面為出風面,所述頂置熱管安裝在兩列機柜進風通道的頂部。優選地,所述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分別獨立安裝的所述鈑金套件的兩個豎直面為出風面,所述風機組件安裝的所述鈑金套件的水平面為進風面,所述頂置熱管安裝在兩列機柜排風通道的頂部。優選地,所述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的布置方式采用冷凝水防飛濺設計,在冷凝單元處于低溫水運行工況時,析出的冷凝水不會飛濺至所述風機組件上;所述鈑金套件上包含水盤,當有冷凝水析出時,可對冷凝水進行應急處理。優選地,所述鈑金套件利用吊耳及吊裝組件安裝在機房室內屋頂上,或直接與機房內封閉通道框架進行固定安裝。優選地,所述冷凝單元為冷凝器或中間換熱器。優選地,所述頂置熱管結構進一步包括電控單元及測量室內溫度、濕度的傳感器;所述電控單元根據接收到的溫度、濕度情況進行風機轉速控制。同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頂置熱管結構,可安裝在兩列機柜進風通道的頂部,為機柜提供適宜的進風溫度;也可以安裝在兩列機柜排風通道的頂部,就近吸收機柜排熱后將熱量排出機房;本技術提供的頂置熱管結構,其內的制冷劑利用溫度差及一定的高度差實現自然循環,無制冷劑循環動力部件,采用靠近熱源將機柜排熱轉移出機房的方式解決機房局部熱點問題,高效節能穩定運行。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頂置熱管結構的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頂置熱管結構中的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分別通過各自的進口、出口接入不同的冷凝單元從而構成兩套獨立的封閉循環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頂置熱管結構中的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的進口、出口分別匯合,接入一個冷凝單元從而構成一套封閉循環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頂置熱管結構中的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分別獨立安裝的鈑金套件的兩個豎直面為進風面,風機組件安裝的鈑金套件的水平面為出風面且頂置熱管安裝在兩列機柜進風通道的頂部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頂置熱管結構中的熱管換熱器Ⅰ、熱管換熱器Ⅱ分別獨立安裝的鈑金套件的兩個豎直面為出風面,風機組件安裝的鈑金套件的水平面為進風面且頂置熱管安裝在兩列機柜排風通道的頂部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頂置熱管結構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技術的頂置熱管結構,包括鈑金套件1、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風機組件4和電控單元5;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分別獨立安裝在鈑金套件1的兩個豎直面;風機組件4安裝在鈑金套件1的水平面;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均包含進口、出口;鈑金套件1上包含水盤6,吊耳7。圖2為本技術的頂置熱管中的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分別通過各自的進口、出口接入不同的冷凝單元8、9從而構成兩套獨立的封閉循環系統的結構示意圖。熱管換熱器Ⅰ2的進口、出口接入冷凝單元Ⅰ8從而構成獨立的封閉循環系統Ⅰ,熱管換熱器Ⅱ3的進口、出口接入冷凝單元Ⅱ9從而構成獨立的封閉循環系統Ⅱ。封閉循環系統Ⅰ中制冷工質流動方向如圖2中箭頭A方向所示,封閉循環系統Ⅱ中制冷工質流動方向如圖2中箭頭B方向所示。圖3為本技術的頂置熱管中的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的進口、出口分別匯合,接入一個冷凝單元10從而構成一套封閉循環系統的結構示意圖。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通過將二者的進口、出口分別匯合,接入一個冷凝單元Ⅲ10從而構成一套封閉循環系統Ⅲ。封閉循環系統Ⅲ中制冷工質流動方向如圖3中箭頭C方向所示。圖4為本技術的頂置熱管中的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分別獨立安裝的鈑金套件的兩個豎直面為進風面,風機組件4安裝的鈑金套件的水平面為出風面且頂置熱管安裝在兩列機柜進風通道的頂部的結構示意圖。頂置熱管利用吊耳7及吊裝組件11安裝在機房室內屋頂上。空氣流動方向如圖4中箭頭D方向所示。圖5為本技術的頂置熱管中的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分別獨立安裝的鈑金套件的兩個豎直面為出風面,風機組件4安裝的鈑金套件1的水平面為進風面且頂置熱管安裝在兩列機柜排風通道的頂部的結構示意圖。頂置熱管利用吊耳7及吊裝組件11安裝在機房室內屋頂上。空氣流動方向如圖5中箭頭E方向所示。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保護的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頂置熱管結構,包括鈑金套件(1)、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和風機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分別獨立安裝在所述鈑金套件(1)的左右兩個相對的豎直面上;所述風機組件(4)安裝在所述鈑金套件(1)的底部附近的水平面上,且所述風機組件(4)位于所述熱管換熱器Ⅰ(2)和熱管換熱器Ⅱ(3)之間;所述鈑金套件(1)的頂部吊掛在室內屋頂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頂置熱管結構,包括鈑金套件(1)、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和風機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分別獨立安裝在所述鈑金套件(1)的左右兩個相對的豎直面上;所述風機組件(4)安裝在所述鈑金套件(1)的底部附近的水平面上,且所述風機組件(4)位于所述熱管換熱器Ⅰ(2)和熱管換熱器Ⅱ(3)之間;所述鈑金套件(1)的頂部吊掛在室內屋頂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置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熱管換熱器Ⅰ(2)、熱管換熱器Ⅱ(3)分別通過各自的進口、出口接入不同的冷凝單元從而構成兩套獨立的封閉循環系統,或通過將二者的進口、出口分別匯合,接入一個冷凝單元從而構成一套封閉循環系統。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置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鈑金套件(1)的左右兩個相對的豎直面為進風面或出風面。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置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鈑金套件(1)的水平面為出風面或進風面。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置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鈑金套件(1)的兩個豎直面為進風面,所述風機組件(4)安裝的所述鈑金套件(1)的水平面為出風面,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偉中,龐曉風,馮劍超,邵長鵬,劉志輝,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北京納源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