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相連通的壓縮機、第一換熱器、補氣過冷裝置、第二換熱器。其中,壓縮機包括主壓縮缸和輔助壓縮缸,其中,主壓縮缸包括設置于殼體內的渦旋式泵體組件。輔助壓縮缸包括設置于殼體內的轉子式泵體組件。轉子式泵體組件與渦旋式泵體組件相對設置,轉子式泵體組件具有輔助工作腔,輔助工作腔具有吸氣口和排氣口。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可選擇地與第二換熱器的出口端或補氣過冷裝置相連通。通過將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設置成可選擇地與第二換熱器或補氣過冷裝置相連通,有地避免了當泵體結構中存在工作腔處于有效壓縮狀態時,輔助工作腔中產生摩擦損失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空調器
本技術涉及空調器設備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空調器。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R32空氣源熱泵具有較高的排氣溫度,特別是用于熱泵熱水場合,當需求水溫較高而室外環境溫度較低時,排氣溫度容易超出壓縮機保護限制溫度,限制了使用空氣源熱泵排氣的溫度范圍。采用單級吸氣帶液的空氣源熱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排氣溫度,但會降低空氣源熱泵的制熱量和COP。在空氣源熱泵的壓縮腔的低壓區內存在尚未蒸發的液態制冷劑,該液態制冷劑會稀釋油膜導致潤滑油泄漏損失、造成泵體結構摩擦損失,甚至出現空調器運行的可靠性問題。采用雙級或準二級壓縮中間補氣增焓技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排氣溫度,當同時對壓縮機進行補液時,可以進一步降低排氣溫度,但會受限于高低壓級容積排量比的設計,使得降低排氣溫度有限。另外,現有補氣增焓技術均不同程度存在補氣混合損失、回流損失,雙級補氣還存在流動阻力損失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補氣增焓技術效果的發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調器,包括相連通的壓縮機、第一換熱器、補氣過冷裝置、第二換熱器;其中,壓縮機包括主壓縮缸和輔助壓縮缸,其中,主壓縮缸包括:渦旋式泵體組件,設置于壓縮機的殼體內;輔助壓縮缸包括轉子式泵體組件,轉子式泵體組件設置于殼體內,轉子式泵體組件與渦旋式泵體組件相對設置,轉子式泵體組件具有輔助工作腔,輔助工作腔具有吸氣口和排氣口;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可選擇地與第二換熱器的出口端或補氣過冷裝置相連通。進一步地,空調器包括:吸氣管路,吸氣管路的第一端與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相連通,吸氣管路的第二端可選擇地與第二換熱器或補氣過冷裝置相連通,其中,連通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與第二換熱器的管路上設置有第一閥門。進一步地,補氣過冷裝置的進口端與第一換熱器的出口端相連通,補氣過冷裝置的出口端與第二換熱器的進口端相連通,補氣過冷裝置還包括輔路,輔路的一端與第一換熱器的出口端相連通。進一步地,輔路上設置有節流裝置。進一步地,補氣過冷裝置包括:閃發器,閃發器的進液管路與第一換熱器的出口端相連通,閃發器的出液管路與第二換熱器的進口端相連通,閃發器的出氣口與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相連通。進一步地,閃發器的出氣口與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之間設置有第二閥門。進一步地,轉子式泵體組件與渦旋式泵體組件的有效吸氣容積比為Q,其中,0.05≤Q≤0.25。進一步地,空調器還包括:氣液分離器,氣液分離器的出口端與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相連通,氣液分離器的進口端可選擇地與第二換熱器或補氣過冷裝置相連通。應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該空調器包括相連通的壓縮機、第一換熱器、補氣過冷裝置、第二換熱器。其中,壓縮機包括主壓縮缸和輔助壓縮缸,其中,主壓縮缸包括渦旋式泵體組件,設置于殼體內。輔助壓縮缸包括轉子式泵體組件,轉子式泵體組件設置于殼體內。轉子式泵體組件與渦旋式泵體組件相對設置,轉子式泵體組件具有輔助工作腔,輔助工作腔具有吸氣口和排氣口。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可選擇地與第二換熱器的出口端或補氣過冷裝置相連通。通過將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設置成可選擇地與第二換熱器或補氣過冷裝置相連通,有地避免了當泵體結構中存在工作腔處于有效壓縮狀態時,輔助工作腔中產生摩擦損失的問題。提高了泵體結構的寬工況運行時的性能系數,并簡化了壓縮機結構,提高了空調器的工作效率。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壓縮機的實施例的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圖1中的壓縮機的實施例的第二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3示出了具有圖1中的壓縮機的空調器的控制系統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以及圖4示出了具有圖1中的壓縮機的空調器的控制系統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10、壓縮機;110、殼體;120、渦旋式泵體組件;130、轉子式泵體組件;1302、滾子;132、工作腔;1303、第一排氣口;140、電機;150、轉軸;16、油池;17、排氣腔;20、第一換熱器;30、補氣過冷裝置;31、輔路;32、閃發器;40、第二換熱器;50、管路;51、主路;52、管路;53、連接管路;60、氣液分離器;71、第一閥門;72、節流裝置;73、第二閥門;74、節流裝置;75、節流裝置;1210、第二吸氣口;1220、第二排氣口。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方式,而非意圖限制根據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如在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形式也意圖包括復數形式,此外,還應當理解的是,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時,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驟、操作、器件、組件和/或它們的組合。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區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后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術語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以便這里描述的本申請的實施方式例如能夠以除了在這里圖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順序實施。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他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于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驟或單元的過程、方法、系統、產品或設備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驟或單元,而是可包括沒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對于這些過程、方法、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它步驟或單元。為了便于描述,在這里可以使用空間相對術語,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來描述如在圖中所示的一個器件或特征與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間位置關系。應當理解的是,空間相對術語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圖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圖中的器件被倒置,則描述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將被定位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下”。因而,示例性術語“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兩種方位。該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轉90度或處于其他方位),并且對這里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作出相應解釋。現在,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根據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然而,這些示例性實施方式可以由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實施,并且不應當被解釋為只限于這里所闡述的實施方式。應當理解的是,提供這些實施方式是為了使得本申請的公開徹底且完整,并且將這些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構思充分傳達給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附圖中,為了清楚起見,有可能擴大了層和區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將省略對它們的描述。結合圖1至圖4所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具體地,該空調器包括相連通的壓縮機10、第一換熱器20、補氣過冷裝置30、第二換熱器40。其中,壓縮機10包括主壓縮缸和輔助壓縮缸,其中,主壓縮缸包括渦旋式泵體組件120,設置于殼體110內。輔助壓縮缸包括轉子式泵體組件130,轉子式泵體組件130設置于殼體110內。轉子式泵體組件130與渦旋式泵體組件120相對設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連通的壓縮機(10)、第一換熱器(20)、補氣過冷裝置(30)、第二換熱器(40);其中,所述壓縮機(10)包括主壓縮缸和輔助壓縮缸,其中,所述主壓縮缸包括:渦旋式泵體組件(120),設置于所述壓縮機(10)的殼體(110)內;所述輔助壓縮缸包括轉子式泵體組件(130),所述轉子式泵體組件(130)設置于所述殼體(110)內,所述轉子式泵體組件(130)與所述渦旋式泵體組件(120)相對設置,所述轉子式泵體組件(130)具有輔助工作腔,所述輔助工作腔具有吸氣口和排氣口;所述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可選擇地與所述第二換熱器(40)的出口端或所述補氣過冷裝置(30)相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連通的壓縮機(10)、第一換熱器(20)、補氣過冷裝置(30)、第二換熱器(40);其中,所述壓縮機(10)包括主壓縮缸和輔助壓縮缸,其中,所述主壓縮缸包括:渦旋式泵體組件(120),設置于所述壓縮機(10)的殼體(110)內;所述輔助壓縮缸包括轉子式泵體組件(130),所述轉子式泵體組件(130)設置于所述殼體(110)內,所述轉子式泵體組件(130)與所述渦旋式泵體組件(120)相對設置,所述轉子式泵體組件(130)具有輔助工作腔,所述輔助工作腔具有吸氣口和排氣口;所述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可選擇地與所述第二換熱器(40)的出口端或所述補氣過冷裝置(30)相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器包括:吸氣管路(52),所述吸氣管路(52)的第一端與所述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相連通,所述吸氣管路(52)的第二端可選擇地與所述第二換熱器(40)或所述補氣過冷裝置(30)相連通,其中,連通所述輔助工作腔的吸氣口與所述第二換熱器(40)的管路上設置有第一閥門(7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過冷裝置(30)的進口端與所述第一換熱器(20)的出口端相連通,所述補氣過冷...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波,黃輝,梁祥飛,莊嶸,方金升,黃柏良,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