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新型非均相氨肟化反應器,反應釜釜體下部連接下液管線,下液管線后連接第一進料混合器;反應釜釜體內的中部安裝有直徑從上到下逐步減小的倒錐臺型的導流筒;導流筒內固定安裝有反應混合器;第一進料混合器所連接的進料管連接反應混合器設置的第一進料噴頭;第二進料混合器所連接的進料管連接反應混合器設置的第二進料噴頭;反應混合器內部安裝一個環形結構的旋流通道;在導流筒與反應釜釜體的內壁之間設有環形的兩相隔板;兩相隔板與反應釜釜體的內壁之間為環形的分離室;兩相隔板頂部高于導流筒頂部;在兩相隔板與反應釜釜體的內壁之間以支撐安裝有環形的緩沖分相隔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反應器結構縮短了整體流程,減少了生產成本。減少了生產成本。減少了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非均相氨肟化反應器
[0001]本技術涉及化工
,具體地說是一種非均相氨肟化反應器。
技術介紹
[0002]己內酰胺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之一,主要用途是通過聚合生成聚酰胺切片(通常稱作尼龍
?
6切片,或錦綸
?
6切片),可進一步加工成錦綸纖維、工程塑料、塑料薄膜等。最廣泛使用的己內酰胺合成法是環己酮
?
羥胺法。環己酮
?
羥胺法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用不同的路線合成環己酮和羥胺;第二步,將環己酮和羥胺進行肟化反應,合成環己酮肟;第三步,將環己酮肟經液相或者氣相貝克曼重排反應得到粗己內酰胺。
[0003]環己酮肟生產技術主要為四類,分別為硫酸羥胺法,CO還原法,磷酸羥氨法和氨肟化法。且截止目前,硫酸羥胺法和CO還原法由于污染高,投資大,已基本被工業生產所棄用。且以鈦硅分子篩催化的氨肟化法占據了90%以上的工業化氨肟化生產,其相較于前三種工藝來說已更加環保和經濟。但是流程相對較長,成本和投資相對較大,已成為環己酮肟工業化生產未來將要解決的問題。
[0004]對鈦硅分子篩催化環己酮肟的反應機理的認知以羥胺機理占主導地位,即氨先被鈦硅分子篩催化氧化為羥胺,羥胺再通過非催化過程直接與環己酮反應生成環己酮肟。以鈦硅分子篩催化劑催化氨和雙氧水反應得羥胺,反應速率很快。該反應可認為有以下幾個步驟組成:
[0005](1)鈦硅分子篩催化劑與雙氧水相互作用后形成鈦的過氧化物:
[0006][0007](2)鈦的過氧化物與氨生成羥胺:
[0008][0009](3)羥胺和環己酮反應生成環己酮肟:
[0010][0011](4)總反應方程:
[0012]C5H
10
CO+NH3+H2O2→
C5H
10
CNOH+2H2O
[0013][0014]此之前多為溶劑下的均相反應,反應器的結構及功能單一,為減少全流程的設備投資,節能降耗,且易于分離的非均相氨肟化反應前景光明。因此有必要對氨肟化反應器進
行重新設計。
技術實現思路
[0015]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非均相氨肟化反應器,其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的缺陷,在非均相體系下能在反應器內完成反應和初步油水分離的效果,縮短整體流程,減少成本。
[0016]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17]一種新型非均相氨肟化反應器,具有反應釜釜體;反應釜釜體下部為水相出口,水相出口連接下液管線,下液管線接至一循環泵后連接第一進料混合器;反應釜釜體內的中部安裝有直徑從上到下逐步減小的倒錐臺型的導流筒;導流筒內固定安裝有反應混合器;反應釜釜體外部具有第一進料混合器、第二進料混合器;第一進料混合器所連接的進料管從反應釜釜體的頂部伸入反應釜釜體、導流筒后連接反應混合器設置的第一進料噴頭;第二進料混合器所連接的進料管從反應釜釜體的頂部伸入反應釜釜體、導流筒后連接反應混合器設置的第二進料噴頭;第一進料噴頭和第二進料噴頭均朝向反應混合器內部安裝的一個環形結構的旋流通道;在導流筒與反應釜釜體的內壁之間設有環形的兩相隔板,兩相隔板的下半部朝反應釜釜體的內壁傾斜并且底邊焊接在反應釜釜體的內壁上;兩相隔板與反應釜釜體的內壁之間為環形的分離室;兩相隔板頂部高于導流筒頂部;在兩相隔板與反應釜釜體的內壁之間以支撐安裝有環形的緩沖分相隔板,緩沖分相隔板不與兩相隔板或反應釜釜體接觸;溢流口位于反應釜釜體上并位于分離室的頂部,底層液出料口位于反應釜釜體上并位于分離室的底部。
[0018]進一步地,導流筒經外部梁支撐,架空在反應釜釜體的中部。
[0019]進一步地,導流筒的側壁與水平面夾角呈75
°
~85
°
。
[0020]進一步地,第一進料混合器所連接的進料管為從反應釜釜體的頂部正中心伸入反應釜釜體。
[0021]進一步地,第一進料噴頭的出口為一個斜面的坡口。
[0022]進一步地,第二進料噴頭的出口為一個開設有數個出料小眼通孔形式的圓環型。
[0023]進一步地,導流筒內在反應混合器的上方位置焊接有若干個向下傾斜的篩板,篩板呈交替分布;導流筒內在每個篩板的上方均焊接安裝設有一個噴頭式進料分布器,每個進料分布器的一端連接在第一進料混合器所連接的進料管線上,另一端朝向其下方的篩板的高的端部伸出。
[0024]進一步地,篩板與水平面呈15
°
夾角。
[0025]進一步地,篩板的孔徑優選5~25μm。
[0026]本技術的有益之處在于:
[0027]本技術的結構能在反應釜釜體內的反應混合器和分離室內完成非均相氨肟化反應和達到初步油水分離的效果,反應充分,縮短整體流程,從而減少了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002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
[0029]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
[0030]圖中:1:第一進料混合器;2:第二進料混合器;3:兩相隔板;4:緩沖分相隔板;5:導
流筒;6:反應混合器;7:下液管線;8:進料分布器;9:第一進料噴頭;10:第二進料噴頭;11:溢流口;12:底層液出料口;13:反應釜釜體;14:分離室;15:篩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31]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實施例。為了便于理解本技術,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0032]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其間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表述“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其間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居中的元件。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術語“上”、“下”、“內”、“外”、“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0033]以下結合示意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
[0034]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新型非均相氨肟化反應器。
[0035]以下r均為反應釜釜體13的半徑。
[0036]本技術提供的肟化反應器包括反應釜釜體13,反應釜釜體13的封頭的半球徑為1/2DN。
[0037]反應釜釜體13下部為水相出口,水相出口連接下液管線7,下液管線7接至一循環泵后連接第一進料混合器1。
[0038]反應釜釜體13內的中部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非均相氨肟化反應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反應釜釜體(13);反應釜釜體(13)下部為水相出口,水相出口連接下液管線(7),下液管線(7)接至一循環泵后連接第一進料混合器(1);反應釜釜體(13)內的中部安裝有直徑從上到下逐步減小的倒錐臺型的導流筒(5);導流筒(5)內固定安裝有反應混合器(6);反應釜釜體(13)外部具有第一進料混合器(1)、第二進料混合器(2);第一進料混合器(1)所連接的進料管從反應釜釜體(13)的頂部伸入反應釜釜體(13)、導流筒(5)后連接反應混合器(6)設置的第一進料噴頭(9);第二進料混合器(2)所連接的進料管從反應釜釜體(13)的頂部伸入反應釜釜體(13)、導流筒(5)后連接反應混合器(6)設置的第二進料噴頭(10);第一進料噴頭(9)和第二進料噴頭(10)均朝向反應混合器(6)內部安裝的一個環形結構的旋流通道;在導流筒(5)與反應釜釜體(13)的內壁之間設有環形的兩相隔板(3),兩相隔板(3)的下半部朝反應釜釜體(13)的內壁傾斜并且底邊焊接在反應釜釜體(13)的內壁上;兩相隔板(3)與反應釜釜體(13)的內壁之間為環形的分離室(14);兩相隔板(3)頂部高于導流筒(5)頂部;在兩相隔板(3)與反應釜釜體(13)的內壁之間以支撐安裝有環形的緩沖分相隔板(4),緩沖分相隔板(4)不與兩相隔板(3)或反應釜釜體(13)接觸;溢流口(11)位于反應釜釜體(13)上并位于分離室(14)的頂部,底層液出料口(12)位于反應釜釜體(13)上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常懷春,宋望一,龍昱,李春美,馮光銀,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