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及成套接地裝置,該模塊包括薄殼、圓紙筒以及接地引線,所述薄殼為柔性石墨線編織而成的圓筒,薄殼的上下端均設有防水封頭,圓紙筒設置在薄殼內部圓紙筒的內部填充有緩釋型石墨降阻填充物,且圓紙筒的上下兩端均設有兩個相對的緩釋口;接地引線的中部位于圓紙筒的底部,接地引線的兩端分別從對側底部的緩釋口穿出,再從頂部的緩釋口穿入圓紙筒上部,最后從圓紙筒上部穿出薄殼。接地引線的中部沿緩釋口分布,在模塊內部形成一個上下回轉的路徑,解決了現有接地模塊只能在水平散流,不能進行垂直散流,降阻效率一般的問題。降阻效率一般的問題。降阻效率一般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及成套接地裝置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防雷接地
,具體涉及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及成套接地裝置。
技術介紹
[0002]電力系統中,可靠的防雷接地裝置,是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重要保障。輸電線路桿塔多處在不同地形、地貌及地質區域,很難采取一致的降阻方式來降低桿塔接地裝置的內地電阻。不同降阻方式受制于地形、地貌、空間及施工成本的限制,實際施工時往往無法按照設計方案進行降阻施工。接地模塊是一種常見的降阻措施,包括硬質接地模塊和柔性石墨接地模塊,不過在實際輸電線路桿塔進行接地模塊降阻時仍然存在如下幾個問題:(1)硬質接地模塊導電外敷層電阻率高。(2)硬質接地模塊脆性大,運輸及施工極易造成斷裂損壞。(3)硬質接地模塊內電芯為金屬的易腐蝕,內芯為柔性石墨的電阻率高。(4)柔性石墨接地模塊厚度小,表面散流面積小,降阻效率不理想。(5)上述兩種接地模塊只能在水平散流,不能進行垂直散流,降阻效率一般。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解決現有接地模塊不能進行垂直散流,降阻效率一般,硬質的接地模塊導電外敷層電阻率高、脆性大、內部電芯易腐蝕,柔性的石墨接地模塊厚度小,表面散流面積小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及成套接地裝置。
[0004]本專利技術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不足,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包括薄殼、圓紙筒以及接地引線;
[0005]所述薄殼為柔性石墨線編織而成的圓筒,薄殼的上下端均設有防水封頭,圓紙筒設置在薄殼內部圓紙筒的內部填充有緩釋型石墨降阻填充物,且圓紙筒的上下兩端均設有兩個相對的緩釋口;
[0006]接地引線的中部位于圓紙筒的底部,接地引線的兩端分別從對側底部的緩釋口穿出,再從頂部的緩釋口穿入圓紙筒上部,最后從圓紙筒上部穿出薄殼,接地引線由外層的柔性石墨線編織層以及內層的不銹鋼芯構成;不銹鋼芯延伸至薄殼外的端部均超過300mm。
[0007]作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的進一步優化,所述薄殼上端的防水封頭開設有注水口。
[0008]作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的進一步優化,所述緩釋型石墨降阻填充物由膨潤土、食用鹽以及石墨基柔性接地體顆?;旌隙?,石墨基柔性接地體顆粒的成分為柔性石墨和玻璃纖維絲。
[0009]作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的進一步優化,所述薄殼的電阻率為1.5
×
10
?5Ω
·
m。
[0010]作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的進一步優化,所述接地引線電阻率為1.5
×
10
?5Ω
·
m。
[0011]作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的進一步優化,所述防水封頭為塑料制品。
[0012]作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的進一步優化,所述防水封頭的直徑大于薄殼直徑。
[0013]作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的進一步優化,所述薄殼的上下端設有外螺紋接口,防水封頭上設有與外螺紋接口配合內螺紋。
[0014]一種具有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的接地裝置,包括設置在桿塔塔腿處的四根引下線,每一根引下線處都設有一個上述接地模塊,接地模塊上接地引線的一端通過非金屬楔形夾具與引下線連接,接地模塊的下方設有石墨基柔性降阻布,接地模塊上接地引線的另一端緊貼石墨基柔性降阻布敷設。
[0015]作為本專利技術一種具有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的接地裝置的進一步優化,所述楔形夾具的材質為塑膠。
[0016]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一、接地引線的中部沿緩釋口分布,在模塊內部形成一個上下回轉的路徑,解決了現有接地模塊只能在水平散流,不能進行垂直散流,降阻效率一般的問題;
[0018]二、通過更改接地模塊的結構,接地模塊的薄殼為柔性編制薄殼,避免了因硬質接地模塊脆性大,運輸及施工極易造成斷裂損壞的問題;
[0019]三、接地引線由外層的柔性石墨線編織層以及內層的不銹鋼芯構成,解決了硬質接地模塊的接地引線為金屬的易腐蝕,接地引線為柔性石墨的電阻率高的技術問題;
[0020]四、圓紙筒的上下端設置緩釋口,圓紙筒內部填充的石墨離子和緩釋離子可通過緩釋口流出到該接地模塊的周圍,能提高接地模塊的降阻效率;
[0021]五、薄殼由柔性石墨線編織而成,相對現有硬質接地模塊導電外敷層,其電阻率低。
附圖說明
[0022]圖1為實施例1接地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為接地引線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3為實施例2接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5]附圖標記:1、薄殼,2、圓紙筒,3、防水封頭,4、緩釋型石墨降阻填充物,5、接地引線,6、引下線,7、非金屬楔形夾具,8、注水口,9、桿塔,10、石墨基柔性降阻布,11、緩釋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實施例1
[0027]如圖1
?
2所示,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包括薄殼1、圓紙筒2以及接地引線5;
[0028]薄殼1為柔性石墨線編織而成的圓筒,圓筒的內徑為300mm,高度為700mm,柔性石墨線的電阻率為3.0
×
10
?5Ω
·
m,薄殼1的上下端均設有防水封頭3,防水封頭3的材質為絕
緣材質,具體可以為塑料材質,防水封頭3的直徑大于薄殼1直徑,薄殼1的上下端設有外螺紋接口,防水封頭3上設有與外螺紋接口配合內螺紋,防水封頭3旋設在薄殼1的上下端。
[0029]柔性石墨線編織的薄殼1均有一定韌性,在運輸及施工過程中不易造成斷裂損壞,且薄殼1由柔性石墨線編織而成,相對現有硬質接地模塊導電外敷層,其電阻率低。
[0030]圓紙筒2設置在薄殼1內部,其內徑為300mm,高度為700mm,圓紙筒2的內部填充有緩釋型石墨降阻填充物4,緩釋型石墨降阻填充物4由膨潤土、食用鹽以及石墨基柔性接地體顆?;旌隙?,石墨基柔性接地體顆粒的成分為柔性石墨和玻璃纖維絲,在圓紙筒2距離上下端為150mm處設有兩個相對的緩釋口11,緩釋口11的尺寸為50mm
×
10mm,圓紙筒2內部填充的石墨離子和緩釋離子可通過緩釋口11流出到該接地模塊的周圍,經實驗得出其緩釋半徑為5000mm。圓紙筒2的上下端設置緩釋口11,圓紙筒2內部填充的石墨離子和緩釋離子可通過緩釋口11流出到該接地模塊的周圍,能提高接地模塊的降阻效率。
[0031]接地引線5的中部位于圓紙筒2的底部,接地引線5的兩端分別從對側底部的緩釋口11穿出,緊貼圓紙筒的外壁向上延伸,再從頂部的緩釋口11穿入圓紙筒2上部,最后從圓紙筒2上部穿至薄殼1上方,接地引線5由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薄殼(1)、圓紙筒(2)以及接地引線(5);所述薄殼(1)為柔性石墨線編織而成的圓筒,薄殼(1)的上下端均設有防水封頭(3),圓紙筒(2)設置在薄殼(1)內部,圓紙筒(2)的內部填充有緩釋型石墨降阻填充物(4),且圓紙筒(2)的上下兩端均設有兩個相對的緩釋口(11);接地引線(5)的中部位于圓紙筒(2)的底部,接地引線(5)的兩端分別從對側底部的緩釋口(11)穿出,再從頂部的緩釋口(11)穿入圓紙筒(2)上部,最后從圓紙筒(2)上部穿出薄殼(1),接地引線(5)由外層的柔性石墨線編織層(501)以及內層的不銹鋼芯(502)構成;不銹鋼芯(502)延伸至薄殼(1)外的端部均超過300mm。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殼(1)上端的防水封頭(3)開設有注水口(8)。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緩釋型石墨降阻填充物(4)由膨潤土、食用鹽以及石墨基柔性接地體顆粒混合而成,石墨基柔性接地體顆粒的成分為柔性石墨和玻璃纖維絲。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石墨基薄殼管狀型雙接頭接地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殼(1)的電阻率為1.5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從鵬松,張明磊,張國鋒,陳曉朋,陳瑞斌,務孔永,李付磊,陳四甫,陳見甫,胡松江,鄭偉,譚永殿,朱淵博,陳彥青,孫秋君,冀義豪,呂金勇,呂若冰,劉禮琴,
申請(專利權)人:河南四達電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