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電纜裝載運輸設備,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前后分布的兩個支撐板,兩個所述支撐板的上端面共同固定連接有頂板;所述底座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前后分布的兩個固定圓筒,所述固定圓筒的內底面固定連接有彈簧,所述彈簧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限位塊。通過上述結構,通過將電纜放置在承托塊上端面,轉動電機帶動兩個螺紋桿同步轉動,兩個螺紋桿同步轉動帶動按壓塊向下移動,電纜被夾持固定在按壓塊與承托塊之間,防止電纜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移動,再通過固定圓筒與彈簧的設置,按壓塊向下移動,承托塊受力下壓,彈簧被壓縮,由于彈簧的反彈力的作用,可以使電纜夾持更加穩定,不易脫落。不易脫落。不易脫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電纜裝載運輸設備
[0001]本技術涉及運輸設備
,特別涉及電纜裝載運輸設備。
技術介紹
[0002]在需要應急用電時,經常需要將發電車和發電車上的電纜一起移動至電纜分接箱處,再將與發電車上的發電設備連接的電纜與電纜分接箱連接,目前在應急供電時,往往需要在發電車與電纜分接箱之間連接兩根電纜,而每根電纜長度約為100米,每米電纜的重量約為4公斤。所以需要一種電纜裝載運輸設備來用于電纜的裝載運輸。
[0003]在申請專利時經檢索發現專利號為CN209241131U的中國專利:電纜運輸機,包括固定件、支撐件和車輪,所述固定件與所述支撐件之間活動連接,所述支撐件用于放置電纜,所述固定件能夠安裝在所述支撐件上,以限制電纜在所述支撐件上的位置,所述支撐件上設置有容納腔,所述固定件能夠放置在所述容納腔中,所述支撐件安裝在所述車輪上。其在工作時通過將電纜放置在第一固定件與第二固定件之間進行運輸,但電纜在移動過程中,電纜之間會產生摩擦,容易導致電纜外表面絕緣層發生損壞,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提供電纜裝載運輸設備,通過將電纜放置在承托塊上端面,轉動電機帶動兩個螺紋桿同步轉動,兩個螺紋桿同步轉動帶動按壓塊向下移動,電纜被夾持固定在按壓塊與承托塊之間,防止電纜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移動,再通過固定圓筒與彈簧的設置,按壓塊向下移動,承托塊受力下壓,彈簧被壓縮,由于彈簧的反彈力的作用,可以使電纜夾持更加穩定,不易脫落。
[0005]本技術還提供具有上述電纜裝載運輸設備,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前后分布的兩個支撐板,兩個所述支撐板的上端面共同固定連接有頂板;
[0006]所述底座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前后分布的兩個固定圓筒,所述固定圓筒的內底面固定連接有彈簧,所述彈簧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與固定圓筒滑動連接,所述限位塊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安裝桿,所述安裝桿的上端面固定連接有承托塊;
[0007]位于兩個固定圓筒的前后兩側所述底座與頂板之間均轉動連接有螺紋桿,兩個所述螺紋桿側面共同螺紋連接有一個按壓塊。通過固定圓筒與彈簧的設置,按壓塊向下移動,承托塊受力下壓,彈簧被壓縮,由于彈簧的反彈力的作用,可以使電纜夾持更加穩定,不易脫落。
[0008]根據所述的電纜裝載運輸設備,所述底座的下端面固定連接有均勻分布的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下端面均固定連接有萬向輪。便于電纜裝載運輸設備的移動。
[0009]根據所述的電纜裝載運輸設備,所述頂板的上端面對應螺紋桿的位置均固定安裝有轉動電機,所述轉動電機的輸出端與螺紋桿固定連接。
[0010]根據所述的電纜裝載運輸設備,所述底座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前后分布的兩個第一連接桿,兩個所述第一連接桿側面共同固定連接有兩個且上下分布的握桿。便于使用人員
手持握桿拉動電纜裝載運輸設備。
[0011]根據所述的電纜裝載運輸設備,兩個所述支撐板的右端面均固定連接有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二連接桿與對應位置第一連接桿固定連接。
[0012]根據所述的電纜裝載運輸設備,所述第一連接桿與第二連接桿垂直分布,所述第一連接桿與握桿垂直分布。
[0013]本技術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技術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0014]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地說明;
[0015]圖1為本技術電纜裝載運輸設備的結構正視圖;
[0016]圖2為本技術電纜裝載運輸設備的結構右視圖;
[0017]圖3為本技術電纜裝載運輸設備的結構左視圖;
[0018]圖4為本技術電纜裝載運輸設備的結構剖視圖。
[0019]圖例說明:
[0020]1、底座;2、支撐板;3、頂板;4、固定圓筒;5、彈簧;6、限位塊;7、安裝桿;8、承托塊;9、螺紋桿;10、按壓塊;11、支撐桿;12、萬向輪;13、轉動電機;14、第一連接桿;15、握桿;16、第二連接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21]本部分將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本技術之較佳實施例在附圖中示出,附圖的作用在于用圖形補充說明書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本技術的每個技術特征和整體技術方案,但其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保護范圍的限制。
[0022]參照圖1
?
4,本技術實施例電纜裝載運輸設備,其包括底座1,底座1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前后分布的兩個支撐板2,兩個支撐板2的上端面共同固定連接有頂板3;
[0023]底座1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前后分布的兩個固定圓筒4,固定圓筒4的內底面固定連接有彈簧5,彈簧5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限位塊6,限位塊6與固定圓筒4滑動連接,限位塊6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安裝桿7,安裝桿7的上端面固定連接有承托塊8,承托塊8的上端面為圓弧形;通過固定圓筒4與彈簧5的設置,按壓塊10向下移動,承托塊8受力下壓,彈簧5被壓縮,由于彈簧5的反彈力的作用,可以使電纜夾持更加穩定,不易脫落。
[0024]位于兩個固定圓筒4的前后兩側底座1與頂板3之間均轉動連接有螺紋桿9,兩個螺紋桿9側面共同螺紋連接有一個按壓塊10,按壓塊10的下端面為圓弧形,頂板3的上端面對應螺紋桿9的位置均固定安裝有轉動電機13,轉動電機13的輸出端與螺紋桿9固定連接。通過將電纜放置在承托塊8上端面,轉動電機13帶動兩個螺紋桿9同步轉動,兩個螺紋桿9同步轉動帶動按壓塊10向下移動,電纜被夾持固定在按壓塊10與承托塊8之間,防止電纜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移動。
[0025]底座1的下端面固定連接有均勻分布的支撐桿11,支撐桿11的下端面均固定連接有萬向輪12。便于電纜裝載運輸設備的移動。
[0026]底座1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前后分布的兩個第一連接桿14,兩個第一連接桿14側面共同固定連接有兩個且上下分布的握桿15,兩個支撐板2的右端面均固定連接有第二連接桿16,第二連接桿16與對應位置第一連接桿14固定連接,第一連接桿14與第二連接桿16垂直分布,第一連接桿14與握桿15垂直分布。
[0027]工作原理:具體使用時,使用人員將電纜放置在承托塊8上端面,啟動轉動電機13,轉動電機13帶動兩個螺紋桿9同步轉動,兩個螺紋桿9同步轉動帶動按壓塊10向下移動,電纜被夾持固定在按壓塊10與承托塊8之間,防止電纜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移動,再通過固定圓筒4與彈簧5的設置,按壓塊10向下移動,承托塊8受力下壓,彈簧5被壓縮,由于彈簧5的反彈力的作用,可以使電纜夾持更加穩定,不易脫落。
[0028]上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技術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所屬
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技術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電纜裝載運輸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前后分布的兩個支撐板(2),兩個所述支撐板(2)的上端面共同固定連接有頂板(3);所述底座(1)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前后分布的兩個固定圓筒(4),所述固定圓筒(4)的內底面固定連接有彈簧(5),所述彈簧(5)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限位塊(6),所述限位塊(6)與固定圓筒(4)滑動連接,所述限位塊(6)上端面固定連接有安裝桿(7),所述安裝桿(7)的上端面固定連接有承托塊(8);位于兩個固定圓筒(4)的前后兩側所述底座(1)與頂板(3)之間均轉動連接有螺紋桿(9),兩個所述螺紋桿(9)側面共同螺紋連接有一個按壓塊(10)。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裝載運輸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下端面固定連接有均勻分布的支撐桿(11),所述支撐桿(11)的下端面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江浩,
申請(專利權)人:鹽城路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