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一種燃油管,包括管體,所述燃油管還包括設置在管體內的加熱絲,所述管體包括位于管體最內層的內管壁,包覆在所述內管壁外的加熱層,包覆在所述加熱層外的保溫層,以及包覆在所述保溫層的保護層。采用這種燃油管,結構簡單,并且熱效率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關于機動車燃油系統領域,且特別是關于一種機動車的燃油管。
技術介紹
在我國北方地區,冬季和夏季柴油車輛使用的燃油標號有很大差異,一般在夏天車輛使用0#柴油,進入冬季后,逐漸開始使用-10#、-20#、-35#柴油。盡管如此,柴油車輛在冬天最冷的時候使用-35#柴油,油泵進油管依然會結凍,導致車輛不能正常運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業界采用了預加熱燃油的方法。例如,在發動機燃油供給系統 中加入電加熱裝置,但是現有的電加熱裝置結構復雜,耗電量大,熱效率低,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熱效率高的燃油管。本技術的一種燃油管,包括管體,所述燃油管還包括設置在管體內的加熱絲,所述管體包括位于管體最內層的內管壁、包覆在所述內管壁外的加熱層、包覆在所述加熱層外的保溫層、以及包覆在所述保溫層的保護層。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加熱絲穿設在所述管體的內管壁內,自所述管體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燃油管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管體末端的接頭。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接頭包括接頭體和與接頭體相接并連通的油道。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在前述的接頭體上還設置有加熱層接線柱,其一端與卡置在所述接頭體內的所述管體的加熱層電連接。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在前述的接頭體上還設置有加熱絲接線柱其一端與卡置在所述接頭體內的所述管體內的加熱絲電連接。 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在前述的管體內還設有若干支架。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支架為片狀分叉結構,在其中部還設有貫通的穿孔。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加熱絲依次穿設在所述若干支架的穿孔內。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支架在自然狀態的外周尺寸大于所述管體的內徑。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術實施例的燃油管,既具有設置在其內,可浸沒在燃油內的加熱絲,又具有設置在其管體內,包圍燃油的加熱層,使得該燃油管在預熱燃油時,加熱效率顯著提高,并且還可以策略性的選擇僅由加熱絲加熱,僅由加熱層加熱,或者同時由加熱絲和加熱層加熱,以應對不同的環境溫度。上述說明僅是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技術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技術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燃油管的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切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燃油管的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切斷的截面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燃油管的較佳實施例的接頭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中的接頭結構IV- IV向的截面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燃油管的第二實施例的接頭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燃油管的第二實施例的支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更進一步闡述本技術為達成預定技術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技術提出的燃油管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下有關本技術的前述及其它
技術實現思路
、特點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呈現。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當可對本技術為達成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體的了解,然而所附圖式僅是提供參考與說明之用,并非用來對本技術加以限制。請參照圖I至圖3所示,本技術實施例的燃油管I包括管體12、設置在管體12內的加熱絲14,以及設置在管體12末端的接頭16。其中圖I所示是本技術燃油管的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切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所示是本技術燃油管的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切斷的截面示意圖。管體12為多層管狀結構,包括位于管體12最內層的內管壁120,包覆在內管壁120外的加熱層122,包覆在加熱層122外的保溫層124,以及包覆在保溫層124的保護層126。內管壁120為空心管狀,形成燃油通路,可以是橡膠管。加熱層122可以是將加熱絲呈螺旋狀纏繞在內管壁120外部而形成,也可以是包覆在內管壁120外部的加熱網,還可以是內置加熱絲的橡膠層等。保溫層124由保溫材料制成,可使加熱層122產生的熱量不易散失。保護層126可由防爆、防火等材料制成,對燃油管I提供保護作用。管體12可以在機動車燃油系統內彎折成所需的形狀。加熱絲14穿設在管體12的內管壁120內,自管體12 —端延伸至另一端。在燃油管I內充滿燃油的情況下,加熱絲14浸沒在燃油內。請一并參照圖4所示,接頭16設置在管體12末端,包括接頭體160和與接頭體160相接并連通的油道162。接頭體160為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的空心圓柱體。管體12末端緊密地卡置在接頭體160的開口端內。油道162臨近接頭體160的封閉端設置,其與接頭體160呈一定角度,例如垂直設置。在接頭體160上還分別設置有加熱層接線柱164和加熱絲接線柱166。其中,加熱層接線柱164設置在接頭體160的側壁上,其一端與卡置在接頭體160的開口端內的管體12的加熱層122例如通過導線電連接,另一端與采用本技術燃油管的機動車電池(圖未示)例如通過導線電連接。加熱絲接線柱166設置在接頭體160的封閉端,其一端與管體12內的加熱絲14電連接,另一端與采用本技術燃油管的機動車電池(圖未示)例如通過導線電連接,或者加熱絲14自加熱絲接線柱166穿出,再通過導線與采用本技術燃油管的機動車電池電連接。這樣,本技術實施例的燃油管I,既具有設置在其內,可浸沒在燃油內的加熱絲14,又具有設置在其管體12內,包圍燃油的加熱層122,使得該燃油管I在預熱燃油時,加熱效率顯著提高,并且還可以策略性的選擇僅由加熱絲14加熱,僅由加熱層122加熱,或者同時由加熱絲14和加熱層122加熱,以應對不同的環境溫度。請參照圖5和圖6所示,在本技術燃油管的第二實施例中,其它結構均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管體12’內還設有若干支架128。支架128為片狀分叉結構,在本實施例中,支架128具有三個分叉,在其中部還設有貫通的穿孔129。若干支架128均勻或者非均勻地分布在管體12’內,加熱絲14’依次穿設在若干支架128的穿孔129內, 從而使得加熱絲14’始終位于管體12’內部中央,而不與管體12’內壁接觸。即使在管體12’內的燃油流動,對加熱絲14’造成沖擊的情況下,或者在管體12’彎折的部分,都可使得加熱絲14’始終位于管體12’內部中央,從而進一步提高加熱效率。支架128的穿孔129與加熱絲14’之間為干涉配合,因而支架128可卡置于加熱絲14’上一定位置。在支架128處于自然狀態時,其外周尺寸大于管體12’的內徑。在將加熱絲14’穿入管體12’時,首先根據需要將若干支架128以一定間隔距離卡置在加熱絲14’上,然后將加熱絲14’穿入管體12’。由于支架128為片狀分叉結構,其可以產生變形,并且其外周尺寸大于管體12’的內徑,因此在將加熱絲14’穿入管體12’時,支架128可產生變形,從而順利地進入管體12’,當加熱絲14’以一定的松緊程度達到管體12’內預定位置時,支架128即停留在管體12’內,并且此時支架128仍存在變形,其恢復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燃油管(1),包括管體(12),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管(1)還包括設置在管體(12)內的加熱絲(14),所述管體(12)包括:位于管體(12)最內層的內管壁(120)、包覆在所述內管壁(120)外的加熱層(122)、包覆在所述加熱層(122)外的保溫層(124)、以及包覆在所述保溫層(124)的保護層(126)。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燃油管(1),包括管體(12),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管(I)還包括設置在管體(12)內的加熱絲(14),所述管體(12)包括位于管體(12)最內層的內管壁(120)、包覆在所述內管壁(120)外的加熱層(122)、包覆在所述加熱層(122)外的保溫層(124)、以及包覆在所述保溫層(124)的保護層(126)。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燃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熱絲(14)穿設在所述管體(12)的內管壁(120)內,自所述管體(12)—端延伸至另一端。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燃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管(I)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管體(12)末端的接頭(16)。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燃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頭(16)包括接頭體(160)和與接頭體(160)相接并連通的油道(162)。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燃油管,其特征在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君杰,葉新宇,陳君,李宏華,李功賦,趙福全,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