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危巖外表裂隙拉結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錨桿、第二錨桿以及連接桿,所述第一錨桿與第二錨桿均由錨固段和連接段構成,第一錨桿的連接段與第二錨桿的連接段分別與連接桿的兩端連接緊固在一起。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加工容易且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且施工方便、安全,盡可能的減少了錨桿的長度,節省了錨桿用量,在達到危巖體加固治理效果的同時,有效地節約了經濟。(*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危巖體治理
,尤其涉及一種危巖外表裂隙拉結加固結構。
技術介紹
危巖體是在陡峭的巖石邊坡上存在的一些搖搖欲墜的巖塊,在某些因素影響下,危巖體將會墜落下來形成崩塌,因而危巖體必須及時進行治理,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提高危巖體處治技術水平,防治危巖體災害,對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錨固技術采用正面穿透危巖體及危巖體與母巖體間的破裂面后進入母巖 體的方式進行加固,對危巖體的破壞很大,如果錨桿量大密集,則對危巖體的潛在支解分體破壞作用更甚。此外,傳統的錨固技術在正面穿透危巖體進行施工,錨桿施工部位位于尚未加固好的危巖體下方,在施工過程中保障安全性,即避免施工的擾動導致危巖體及(鉆孔所致)破裂碎塊的塌落在客觀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專門投入進行防范。另外,傳統的錨固技術由于需先穿透危巖體再進入母巖體,需要的錨桿鋼筋長度往往較長,如果危巖體量或危巖體與母巖體間的裂面縫隙較大,則錨桿鋼筋長度則更甚,容易造成經濟上的浪費。因此,需要對現有的危巖體錨固技術進行改進,避免其對危巖體的穿透性破壞,同時,避免在危巖體正面下方進行錨固施工,保障施工安全,另外,盡量減少錨桿的長度,節省錨桿用量,達到安全、有效、經濟節約的工程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危巖外表裂隙拉結加固結構,能夠使危巖體的加固治理施工更安全,并且更加節約經濟。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危巖外表裂隙拉結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錨桿、第二錨桿以及連接桿,所述第一錨桿與第二錨桿均由錨固段和連接段構成,第一錨桿的連接段與第二錨桿的連接段均通過連接套筒與連接桿的兩端連接緊固在一起。施工時,僅需在危巖體表面及母巖體表面進行非穿透性的短距離鉆孔,并將第一錨桿和第二錨桿的錨固段分別置入危巖體和母巖體的錨孔內,然后利用連接桿將第一錨桿和第二錨桿的連接段相連;避免了傳統的穿透危巖體進入母巖體錨固,防止了對危巖體的對穿,減輕了對危巖體本身的破壞,通過在危巖體與母巖體交接處周邊進行短距離拉結的形式進行危巖體加固,能有效的就近將拉接力傳遞到危巖體內,避免危巖體在失穩時大變形的產生,施工更加方便且更加安全;同時,節約了錨桿的用量,從而節約了經濟。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桿由螺紋套筒將第一錨桿和第二錨桿通過螺紋配合相連;連接更加方便。相比現有技術,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結構簡單,加工容易且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且施工方便、安全,盡可能的減少了錨桿的長度,節省了錨桿用量,在達到危巖體加固治理效果的同時,有效地節約了經濟。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錨固段與連接段之間夾角小于180°時的錨固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錨固段與連接段之間夾角等于180°的錨固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參見圖I和圖2,—種危巖外表裂隙拉結加固結構,包括第一錨桿I、第二錨桿2以及連接桿3,所述第一錨桿I與第二錨桿3均由錨固段和連接段構成,第一錨桿I和第二錨桿3的錨固段與連接段之間具有小于等于180°的夾角;使加固效果更好。第一錨桿I的連接段與第二錨桿2的連接段均通過連接套筒4與連接桿3的兩端連接緊固在一起。作為一種方式,所述連接桿由螺紋套筒將第一錨桿和第二錨桿通過螺紋配合相連;連接更加方便。施工時,僅需在危巖體6表面及母巖體5表面進行非穿透性的短距離鉆孔,并將第一錨桿I和第二錨桿2的錨固段分別置入危巖體6和母巖體5的錨孔內,然后利用連接桿將第一錨桿和第二錨桿的連接段相連;避免了傳統的穿透危巖體進入母巖體錨固,防止了對危巖體的對穿,減輕了對危巖體本身的破壞,通過在危巖體與母巖體交接處周邊進行短距離拉結的形式進行危巖體加固,能有效的就近將拉接力傳遞到危巖體內,避免危巖體在失穩時大變形的產生,施工更加方便且更加安全;同時,節約了錨桿的用量,從而節約了經濟。另外,具體施工時,還可使所述連接桿的長度等于或小于錨固后兩錨桿的連接段端部之間的距離,連接時通過連接套筒將連接桿的兩端與兩錨桿的連接段螺紋連接。當所述連接桿長度等于兩錨桿的連接段端部之間的距離時,通過轉動連接套筒,連接方便;當所述連接桿長度小于兩錨桿的連接段端部之間的距離時,通過拉伸連接桿及其兩端錨桿鋼筋,并采用連接套筒連接緊固,從而使得連接完成后的連接桿內具有預應拉力,完成拉結加固。施工時具體步驟包括I)分別在危巖體及附近母巖體上的合適位置鉆若干錨孔;清孔后,將第一錨桿和第二錨桿的錨固段分別置入危巖體及母巖體的錨孔之中并灌水泥砂漿,等待水泥砂漿凝固且強度達到要求;2)將分別置于危巖體及母巖體的第一錨桿和第二錨桿連接。施工時,先從危巖體的上方或側方開始拉結式加固,以避免施工時危巖體失穩塌落,危巖體初步加固后,如需補強,則再從底部及危巖體下方進行拉結式加固,以確保施工安全。本技術在危巖體與母巖體在空間上的周邊(上下前后左右)交接部位按就近(連接距離最短、傳力最直接、最節省錨桿長度)及連接可靠(第一錨桿和第二錨桿均需可靠錨入危巖體主體及母巖體主體內部)綜合最優的原則采用足夠數量和質量的錨桿將危巖體與母巖體拉結起來,根據危巖體與穩定母巖體間的空間交接的實際情況可在置于錨孔前下料時,使錨桿的錨固段與連接段之間具有合適的夾角。參加圖3,錨固段與連接段之間的夾角為180° ;對于裂隙較大的場合使用效果好,且節約經濟。參見圖4,錨固段與連接段之間的夾角小于180°,具體夾角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能夠最好的發揮錨桿的作用,使拉結效果更好,并且最大限度的節約錨桿鋼筋,節約經濟。錨桿可替換為錨索、型鋼、鋼筋混凝土構件等, 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以內。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技術方案,盡管申請人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危巖外表裂隙拉結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錨桿、第二錨桿以及連接桿,所述第一錨桿與第二錨桿均由錨固段和連接段構成,第一錨桿的連接段與第二錨桿的連接段均通過連接套筒與連接桿的兩端連接緊固在一起。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危巖外表裂隙拉結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錨桿、第二錨桿以及連接桿,所述第一錨桿與第二錨桿均由錨固段和連接段構成,第一錨桿的連接段與第二錨桿的連接段均通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曾祥勇,李和軍,楊帥軍,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