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預應力筋穿引裝置,包括外套筒(1)和牽引頭(2),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穿設在牽引頭內部,外套筒內壁和牽引頭的外壁對應設置有螺紋,牽引頭旋入外套筒,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的外部和外套筒的內壁之間置入多個內夾持片(3),內夾持片的厚度延牽引頭的旋入方向逐漸變薄,外套筒的部分筒壁延所述牽引頭的旋入方向逐漸變厚;牽引頭向外套筒內部旋進,其前端與內夾持片的末端相抵頂,內夾持片外壁沿外套筒內壁滑動,使內夾持片將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夾緊固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成本低且強度高,保證了整束預應力筋在穿束過程中彼此不發生扭曲和纏繞,該裝置的系列尺寸設置,也滿足了預應力筋不同數量和結構多樣的施工需求。(*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穿引裝置,尤其是一種用于預應力筋的穿引裝置,屬于土木工程橋梁建造
技術介紹
所謂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是在結構構件受外力荷載作用前,先人為地對其施加壓力,由此產生的預應力狀態用以減小或抵消外荷載所引起的拉應力,即借助于混凝土較高的抗壓強度來彌補其抗拉強度的不足,達到推遲受拉區域混凝土開裂的目的。以預應力混凝土制成的結構,通常采用張拉鋼筋的方法來達到預壓應力的目的,所以也稱之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在鐵路、公路橋梁的建造過程中,各種連續梁、連續剛構和連續梁拱等結構,都大量采用了這種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具體來說,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制造過程通常包括如下幾個步驟,首先,將鋼絞線 編束;其次,將編集成束的鋼絞線先后諸根拉入波紋管內待用;然后,進行混凝土澆筑;最后,實施預應力筋的張拉作業,張拉后,鎖定錨具即可。根據實際施工的需要,預應力筋可能由4-24根編集成一束,每束的長度大約在80-120米左右,總重量可達5-7噸。由于預應力筋的數量多、重量大,在穿束的過程中通常要借助卷揚機和穿束機等外部設備的幫助方可完成,工作效率低且費時費力。預應力筋的端部與上述外部設備之間的連接必須非常牢固,才能在穿束的過程中傳遞足夠的牽引力給預應力筋,使其順利穿過波紋管。另外,由于現有的穿束方式通常是將整束預應力筋中的每一根諸根穿入波紋管的,各個預應力筋在穿入波紋管的過程中,彼此之間容易發生扭轉和纏繞,為后續的張拉作業留存隱患,嚴重影響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預應力筋穿引裝置,本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且強度高,將預應力筋穩固夾持固定,實現高效順利穿束,保證了整束預應力筋在穿束過程中能夠諸根理順,彼此不發生扭曲和纏繞;同時,該穿引裝置的系列尺寸設置,也滿足了預應力筋不同數量和結構多樣的施工需求。本技術提供一種預應力筋穿引裝置,包括外套筒和牽引頭,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穿設在牽引頭內部,外套筒內壁和牽引頭的外壁對應設置有螺紋,牽引頭能夠旋入外套筒,所述的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的外部和外套筒的內壁之間置入多個內夾持片,所述內夾持片的厚度延所述牽引頭的旋入方向逐漸變薄,所述外套筒的部分筒壁延所述牽引頭的旋入方向逐漸變厚,所述牽引頭向外套筒內部旋進,牽引頭的前端與內夾持片的末端相抵頂,內夾持片的外壁與外套筒的內壁能夠相對滑動,使多個內夾持片將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夾緊固定。所述內夾持片的內壁與所述夾持片的中心線平行,外壁與所述夾持片的中心線呈第一夾角α,所述的第一夾角α為3. 5° -5.8°。為了更有效地將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加緊固定,所述外套筒的部分筒壁的外壁與所述外套筒的中心線平行,內壁與所述外套筒的中心線呈第二夾角β,所述的第二夾角β為3.8。-6°。為了增大摩擦力,所述的內夾持片的內壁上設有防滑圖案,所述的防滑圖案為網紋、螺紋齒、麻面花紋或不規則紋路。根據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束數的不同,所述的內夾持片的數量可以為3-6個,延圓周方向間隔設置,所述的間隔大小為10-40毫米。根據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束數的不同,該穿引裝置中的各個部件的尺寸也有所不同。所述的外套筒的長度為120-230毫米;所述的內夾持片的長度為50-90毫米;所述的牽引頭的長度為60暈米-115暈米;所述的外套筒的外徑為59-92暈米;所述內夾持片的內徑為49-78毫米。綜上所述,本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且強度高,將預應力筋穩固夾持固定,高效實現順利穿束,保證了整束預應力筋在穿束過程中諸根理順,彼此不發生扭曲和纏繞;同時,該穿引裝置的系列尺寸設置,也滿足了預應力筋不同數量和結構多樣的施工需求。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地說明。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一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的橫截面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一中的內夾持片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一中內夾持片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一中的外套筒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一中的牽引頭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3的A局部結構放大圖;圖8至圖10分別為本技術實施例二至實施例四中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的橫截面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如圖I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預應力筋穿引裝置,包括外套筒I和牽引頭2,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穿設在牽引頭2內部,牽引頭2端部設有通孔22,牽引繩穿過通孔22 —端與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連接,另一端與卷揚機相連。外套筒I內壁和牽引頭2的外壁對應設置有螺紋11和螺紋21,使牽引頭2能夠旋入外套筒1,所述的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的外部和外套筒I的內壁之間置入多個內夾持片3,延圓周方向間隔設置,多個內夾持片3可以圍設成一個近似完整的圓周,相鄰的兩個內夾持片之間留有間隔,以便在被牽引頭2頂入外套筒I的過程中逐漸閉合,從而將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夾緊。如圖I所示,為了更有效地將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加緊固定,外套筒I與內夾持片3均設置成厚度漸變的結構,即所述內夾持片3的厚度延所述牽引頭2的旋入方向逐漸變薄,所述外套筒I的部分筒壁延所述牽引頭2的旋入方向逐漸變厚。此時,當所述牽引頭2向外套筒I內部旋進時,牽引頭2的前端與內夾持片3的末端相抵頂,內夾持片3的外壁與外套筒I的內壁能夠相對滑動,隨著內夾持片3的滑動,外套筒I的內部空間越來越小,加之內夾持片3的厚度也為漸變結構,對位于內部的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起到穩固的夾緊固定作用。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一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的橫截面示意圖。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的束數為19束。根據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束數的多少,該穿引裝置中各個部件的尺寸有所不同,內夾持片3的數量也會有相應的變化。圖3、圖5和圖6分別為本技術實施例一中的內夾持片、外套筒和牽引頭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一中內夾持片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I至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穿引裝置中,使用的內夾持片3的數量為4片,4片內夾持片3圍設成一個近似完整的圓周,相鄰的兩個夾持片3之間留有間隔,也就是說,4片內夾持片3延圓周方向間隔設置。根據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的束數不同,以及內夾持片的數量不同,間隔的大小也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間隔的大小為10毫米-40毫米。本實施例中的間隔為20毫米。內夾持片3的長度為80毫米,內徑76毫米,壁薄的一端外徑為80毫米,壁厚的一端外徑為86 毫米。也就是說,內夾持片3的厚度延牽引頭的旋入方向逐漸變薄,內夾持片3的內壁與夾持片3的中心線平行,外壁與夾持片的中心線呈第一夾角α,第一夾角α為4.2°。如圖I并結合圖3所示,為了增加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與內夾持片3之間的摩擦力,內夾持片的內壁上還設有防滑圖案(圖未示),本實施例中的防滑圖案為螺紋齒。如圖5所示,外套筒I的總長度為200毫米,外徑為90毫米。在其長度方向上包括了等壁厚的部分和壁厚漸變的部分,其中,等壁厚的部分內壁上設有螺紋,與牽引頭2外壁上的螺紋對應設置。等壁厚的部分內徑為80毫米,長度為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預應力筋穿引裝置,包括外套筒(1)和牽引頭(2),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穿設在牽引頭(2)內部,外套筒(1)內壁和牽引頭(2)的外壁對應設置有螺紋,牽引頭(2)能夠旋入外套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的外部和外套筒(1)的內壁之間置入多個內夾持片(3),所述內夾持片(3)的厚度延所述牽引頭(2)的旋入方向逐漸變薄,所述外套筒(1)的部分筒壁延所述牽引頭(2)的旋入方向逐漸變厚,所述牽引頭(2)向外套筒(1)內部旋進,牽引頭(2)的前端與內夾持片(3)的末端相抵頂,內夾持片(3)的外壁與外套筒(1)的內壁能夠相對滑動,使多個內夾持片(3)將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夾緊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預應力筋穿引裝置,包括外套筒(I)和牽引頭(2),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穿設在牽引頭(2)內部,外套筒(I)內壁和牽引頭(2)的外壁對應設置有螺紋,牽引頭(2)能夠旋入外套筒(I),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4)的外部和外套筒(I)的內壁之間置入多個內夾持片(3),所述內夾持片(3)的厚度延所述牽引頭(2)的旋入方向逐漸變薄,所述外套筒(I)的部分筒壁延所述牽引頭(2)的旋入方向逐漸變厚,所述牽引頭(2)向外套筒(I)內部旋進,牽引頭(2)的前端與內夾持片(3)的末端相抵頂,內夾持片(3)的外壁與外套筒(I)的內壁能夠相對滑動,使多個內夾持片(3)將待穿引的整束預應力筋⑷夾緊固定。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預應力筋穿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夾持片(3)的內壁與所述夾持片(3)的中心線平行,外壁與所述夾持片(3)的中心線呈第一夾角α,所述的第一夾角 α 為 3. 5° -5. 8°。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預應力筋穿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I)的部分筒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牛坡,師琳,劉萬寶,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鑫坤泰預應力專業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