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陸泥地用的船,包括船體和前曲軸以及后曲軸,船體側面上開設有前曲軸活動孔,前曲軸的一端活動連接在前曲軸活動孔上,另一端連接有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和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后曲軸端部連接在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和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上,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左傳動盤和左明輪,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右傳動盤和右明輪,第一左傳動盤和第二左傳動盤之間通過第一傳動帶相連接,第一右傳動盤和第二右傳動盤之間通過第二傳動帶相連接。所述的水陸泥地用的船,其設計結構簡單,能夠在水面浮行、又可在陸地上推拉同時還可以在泥地上爬行,使用起來非常方便,而且能使船具有多個用途。(*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交通制造的領域,尤其是一種水陸泥地用的船,主要應用于農業和養埴業。
技術介紹
目前,現在使用的船主要是用來裝載貨物以及載人使用的載運工具,而不能同時作為陸地、泥地的載運工具,所以,到現在為止,現有的船沒有能在泥地、陸地工作的自帶裝置,只能在水上進行作業操作,不能在泥地、陸地進行載運作業,到陸上作業時需要換用車,交換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而且需要兩個交通工具來完成陸地和水上同步的作業,其成本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水陸泥地用的船,其設計結構合理并且能夠在水面和陸地以及泥地上同時爬行。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水陸泥地用的船,包括船體和設置在船體前部的前曲軸以及設置在船體后部的后曲軸,所述的船體側面上開設有前曲軸活動孔,前曲軸的一端活動連接在前曲軸活動孔上,另一端連接有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和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所述的后曲軸端部連接在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和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上,后曲軸上分別設置有第一后曲軸驅動軸和第二后曲軸驅動軸,第一后曲軸驅動軸和第二后曲軸驅動軸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一左傳動盤和第一右傳動盤,所述的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左傳動盤和設置在第二左傳動盤左側的帶氣輪的左明輪,所述的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右傳動盤和設置在第二右傳動盤右側的帶氣輪的右明輪,所述的第一左傳動盤和第二左傳動盤之間通過第一傳動帶相連接,第一右傳動盤和第二右傳動盤之間通過第二傳動帶相連接。所述的船體為長條形結構。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水陸泥地用的船,其設計結構簡單,能夠在水面浮行、又可在陸地上推拉同時還可以在泥地上爬行,使用起來非常方便,而且能使船具有多個用途。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ー步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主視圖;圖2是本技術的俯視圖;圖3是本技術所述的水陸泥地用的船在水陸地上爬行時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是俯視圖;圖5是本技術所述的水陸泥地用的船在泥地拉行時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所述的水陸泥地用的船在陸地上推行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船體,2.前曲軸,3.后曲軸,4.前曲軸活動孔,51.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52.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61.第一后曲軸驅動軸,62.第二后曲軸驅動軸,7.第一左傳動盤,8.第一右傳動盤,9.第二左傳動盤,10.左明輪,11.第二右傳動盤,12.右明輪,13.第ー傳動帯,14.第二傳動帯。具體實施方式現在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ー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技術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技術有關的構成。如圖I和圖2所示的水陸泥地用的船,包括長條形結構的船體1,在船體I側面上開設有前曲軸活動孔4,前曲軸活動孔4內穿置有前曲軸2,前曲軸2的一端活動連接在船體I的前曲軸活動孔4內,前曲軸2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51和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52轉動連接,在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51和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52上轉動連接有后曲軸3,在后曲軸3的后部上芽直有弟一后曲軸驅動軸61和弟_■后曲軸驅動軸62,在弟一前后曲軸連接軸51上轉動連接有第二左傳動盤9和設置在第二左傳動盤9左側的帶氣 輪的左明輪10,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52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右傳動盤11和設置在第二右傳動盤11右側的帶氣輪的右明輪12,第一后曲軸驅動軸61和第二后曲軸驅動軸62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一左傳動盤7和第一右傳動盤8,在第一左傳動盤7和第二左傳動盤9之間通過第一傳動帶13相連接,第一右傳動盤8和第二右傳動盤11之間通過第二傳動帶14相連接。本技術的水陸泥地用的船,如圖I和圖2所示,在水面浮行時,將前曲軸2和后曲軸3收起,只需靠人力和動カ驅動工作;如圖6所示,在陸地推拉時,推動后曲軸3,使后曲軸3向前運動,致使帶動帶充氣輪的左、右明輪10、12向下運動,使左、右明輪10、12與地面接觸,通過人力或動カ驅動工作使左、右明輪10、12在地面上滾動;如圖3和圖4所示,船在水陸地爬行時,將帶氣輪的左、右明輪10、12擺至船體I前端,將帶氣輪的左、右明輪10、12與地面著地,能夠實現水陸地的爬行;如圖5所示,船在泥地上拉行時,將前曲軸2和后曲軸3收起,拉動后曲軸3,就能夠實現船體在泥地上拉行的效果。以上述依據本技術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技術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祥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技術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水陸泥地用的船,其特征是包括船體(I)和設置在船體(I)前部的前曲軸(2)以及設置在船體(I)后部的后曲軸(3),所述的船體(I)側面上開設有前曲軸活動孔(4),前曲軸(2)的一端活動連接在前曲軸活動孔(4)上,另一端連接有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51)和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52),所述的后曲軸(3)端部連接在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51)和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52)上,后曲軸(3)上分別設置有第一后曲軸驅動軸¢1)和第二后曲軸驅動軸(62),第一后曲軸驅動軸¢1)和第二后曲軸驅動軸¢2)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一左傳動盤(7)和第一右傳動盤(8),所述的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51)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左傳動盤(9)和設置在第二左傳動盤(9)左側的帶氣輪的左明輪(10),所述的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52)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右傳動盤(11)和設置在第二右傳動盤(11)右側的帶氣輪的右明輪(12),所述的第一左傳動盤(7)和第二左傳動盤(9)之間通過第一傳動帶(13)相連接,第一右傳動盤(8)和第二右傳動盤(11)之間通過第二傳動帶(14)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陸泥地用的船,其特征是所述的船體(I)為長條形結構。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水陸泥地用的船,包括船體和前曲軸以及后曲軸,船體側面上開設有前曲軸活動孔,前曲軸的一端活動連接在前曲軸活動孔上,另一端連接有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和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后曲軸端部連接在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和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上,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左傳動盤和左明輪,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右傳動盤和右明輪,第一左傳動盤和第二左傳動盤之間通過第一傳動帶相連接,第一右傳動盤和第二右傳動盤之間通過第二傳動帶相連接。所述的水陸泥地用的船,其設計結構簡單,能夠在水面浮行、又可在陸地上推拉同時還可以在泥地上爬行,使用起來非常方便,而且能使船具有多個用途。文檔編號B60F3/00GK202623824SQ20122019657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4日專利技術者吳利明 申請人:吳利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水陸泥地用的船,其特征是:包括船體(1)和設置在船體(1)前部的前曲軸(2)以及設置在船體(1)后部的后曲軸(3),所述的船體(1)側面上開設有前曲軸活動孔(4),前曲軸(2)的一端活動連接在前曲軸活動孔(4)上,另一端連接有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51)和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52),所述的后曲軸(3)端部連接在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51)和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52)上,后曲軸(3)上分別設置有第一后曲軸驅動軸(61)和第二后曲軸驅動軸(62),第一后曲軸驅動軸(61)和第二后曲軸驅動軸(62)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一左傳動盤(7)和第一右傳動盤(8),所述的第一前后曲軸連接軸(51)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左傳動盤(9)和設置在第二左傳動盤(9)左側的帶氣輪的左明輪(10),所述的第二前后曲軸連接軸(52)上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右傳動盤(11)和設置在第二右傳動盤(11)右側的帶氣輪的右明輪(12),所述的第一左傳動盤(7)和第二左傳動盤(9)之間通過第一傳動帶(13)相連接,第一右傳動盤(8)和第二右傳動盤(11)之間通過第二傳動帶(14)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利明,
申請(專利權)人:吳利明,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